吳倩
南昌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江西 南昌 330038
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建設用地不斷擴大,道路交通系統供給的不足和交通需求不斷增加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給環境、資源帶來了較大壓力,并且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推進城市地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市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
在城市規劃中,需要按照科學的理論和科學的指導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只有在科學的基礎上才能使城市的發展滿足實際發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城市規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然而,我國城市在規劃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是,往往不重視生態保護,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來提高城市形象,這樣的規劃,不僅不助于提高城市的形象,反而也會對城市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相關人員在城市規劃中不能及時有效地提出適宜策略、所提出的戰略不能滿足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而且還具有滯后性和較難難實施性,因而無法做到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我國城市的長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為了實現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城市的更好發展。
根據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第一,經濟;其次,環境;第三,社會等,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各方面的需求,也為子孫后代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條件。
3.1.1 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思路
以以下內容為主要目標:第一,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二是科學維護和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三是加強社會承載力的維護和提高。
3.1.2 主要目標指導方針、原則和目標
可持續發展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同時,在城市規劃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理念,應高度重視現代人應承擔的任務包括環境責任、社會責任、未來的責任,通過合理科學的方法、政策、制度等,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
要求城市規劃在考慮土地開發的同時樹立環境保護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前提。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中,區域交通規劃要與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環境資源發展相協調,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交通規劃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一致,合理分配城市資源,以保障城市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城市結構,支持城市發展與城市結構調整戰略目標的實現,以促進城市空間合理拓展,而不是無效、無序蔓延。
該理論認為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同時存在,人與整個環境的和諧統一發展是其整體回應。由于人與整個自然環境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因此,人與自然都需要得到應有的關注。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規劃理論認識到,在以人與整體環境和統一的整體價值觀為基礎的統一規劃體系中,人的存在及其不可或缺的主導地位和重要的管理地位。這樣就減少了整體規劃在實踐中帶來的困難,使其適用性更加突出。
區域交通改善規劃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立足城市交通路網現狀條件,滿足城市近期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統籌考慮城市規劃情況、土地利用開發情況、道路資源條件以及交通運行條件,從規劃和設計上考慮到遠期區域交通需求的增長,形成能夠滿足近期建設要求,同時兼顧遠期發展需求的交通改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在區域交通改善中,道路網供應能力的提高速度總是落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長速度,單純依靠新建道路難以滿足交通的增長需求,必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優化城市客運交通方式結構。大城市的客運結構必須要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加快軌道交通建設,以軌道站點帶動周邊片區發展。結合干線道路同步建設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圍繞軌道和快速公交,優化調整常規公交線網布局,形成“快干支”結合的公交線網,推進公交專用道和公交港灣停靠站建設。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和公交場站建設。
近年來,許多城市已建成許多大型標志性建筑。在實施新的城市規劃規則之前,這些建筑物的開發已經完成。這些建筑物產生和吸引的交通對附近的道路及其周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充分體現微土地利用與交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該區域已建成和規劃建設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納入區域土地開發模式,系統分析其交通影響,確定改善措施。
城市交通是城市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基本保障,應持續加強城市道路建設,提高道路供應水平,完善整體路網結構。為了緩解部分地區的交通壓力而不影響整個城市規劃的道路網絡系統,應提倡在內環路以內構建道路、公交、非機動車相互分離的交通網絡,迅速分離城市快速過境交通和內部交通,避免不同交通方式相互干擾。同時,結合長期規劃,在高速公路兩側建設滿足區域交通需求的輔助道路體系,保證城市周邊交通順暢便捷。
由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廣泛意義,不同地區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戰略應該是不同的。因此,為了適應當前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中的交通規劃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原則,靈活制定,堅持從科學出發、從實際出發,強化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改善的一體化聯系,促進區域用地、交通、景觀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