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西方醫學奠基人,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出生于小亞細亞科斯島的一個醫生世家,父親是醫神阿斯克雷庇亞斯的后代。在古希臘,醫生的職業是父子相傳的,所以希波克拉底從小就跟隨父親學醫。父母去世后,他一面游歷,一面行醫,為了豐富醫學知識,獲取眾家之長,希波克拉底拜請許多當地的名醫為師。
公元前430年,雅典發生可怕的瘟疫,許多人突然發燒、嘔吐、腹瀉、抽筋、身上長滿膿瘡、皮膚嚴重潰爛。患病的人接二連三地死去。對這種索命的疾病,人們避之唯恐不及。此時在希臘北邊馬其頓王國擔任御醫的希波克拉底,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調查疫情,一面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一種人沒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鐵匠。他由此設想,或許火可以防疫,于是在全城各處燃起火堆來撲滅瘟疫。
希波克拉底寫過一篇題為《預后》的醫學論文。他指出,醫生不但要對癥下藥,而且要根據對病因的解釋,預告疾病發展的趨勢、可能產生的后果或康復的情況。“預后”這個醫學上的概念,正是希波克拉底第一次提出來的,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那時,古希臘醫學受到宗教迷信的禁錮,巫師們只會用念咒文、施魔法、進行祈禱的辦法為人治病。這自然不會有什么療效,病人往往因耽誤病情而死去。
為了抵制“神賜疾病”的謬說,希波克拉底積極探索人的肌體特征和疾病的成因,提出了著名的“體液學說”。他認為復雜的人體是由血液、黏液、黃膽、黑膽這四種體液組成的,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黏液質;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郁質。每一個人,生理特點以哪一種體液為主,就對應哪一種氣質。先天性格表現會隨著后天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調整,性格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為后世的醫學心理療法提供了一定指導基礎。
希波克拉底主張在治療上注意病人的個性特征、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對患病的影響。希波克拉底重視衛生飲食療法,但也不忽視藥物治療,尤其注意對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發生。
有一次,一個病人下腹部絞痛,小便不暢,來找希波克拉底治療。希波克拉底診斷后,對病人家屬說,病人出現這種癥狀,是由于飲用不潔的水的緣故。這種不潔的水在尿道中逐漸凝結起來,不斷地增大變硬,引起劇烈疼痛,同時堵塞尿道,導致小便不暢,因此要飲用清潔的水。希波克拉底所說的病就是尿道結石。他對這種病成因的解釋,與近代科學的解釋非常相似。
長期的醫療實踐和理論研究,使希波克拉底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他發現,人在40~60歲之間最容易發生中風;發生黃疸的時候,如果肝變硬,那么預后是不良的;人死亡前,指甲發黑,手腳發冷,嘴唇發青,耳冷且緊縮,眼睛模糊……其中對垂危病人面容的具體描述,被后人稱為“希波克拉底面容”。
希波克拉底還在一篇題為《箴言》的論文中,輯錄了許多關于醫學和人生方面的至理名言。如“人生短促,技藝長存”“機遇誠難得,試驗有風險,決斷更可貴”“世界上實際上只有兩件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和堅信別人已經知道的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即所謂科學,而堅信別人已經了解的某件事情是無知”……這些至理名言至今還能給人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