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蘇省作為高級要素投入的生產性服務發展與制造業在價值鏈攀升中的內在邏輯。基于2006-2016年江蘇省內各地區細分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分析顯示,省內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制造業價值鏈的崛起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接著通過分析生產性服務業細分行業對制造業價值鏈攀升的不同影響,得到鮮明的結論,這將為江蘇省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價值鏈
一、引言
伴隨全球化中生產和貿易的不斷深入,在全球范圍內,價值體系開始不斷地重組或者分離開來,這時候的國際分工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帶來了新機遇。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發展階段,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工業化發展程度并未達到理想的狀態,而這主要我國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技術含量不高、經濟結構不太合理導致的。目前,發達國家牢牢控制著絕大部分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但將中國的制造業生產長期以來被價值鏈控制在最底部。因此,怎樣才能讓我國制造業發展在價值鏈中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這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目前,學術界關于制造業產業鏈向高端產業升級的研究大部分都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小型科創企業的技術能力,主要方式是通過跨國公司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以及學習和知識獲取等方式,使得本地企業的技術能力得以提升,從而實現從低附加值鏈接向高附加值環節的轉變。其關鍵點在于討論企業技術能力如何提高的途徑及其影響因素(李曉鐘、張小蒂(2004);蔣殿春、張宇(2006);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2006)。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密切關聯,能夠創造出很多的附加值。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重心和當今產業國際競爭的焦點,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中國向價值鏈上游發展創造了新的思路以及有效的方式方法。本文在分析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關系的這個基礎上,從高層次中間因素的輸入角度分析研究了以江蘇省制造業為例的如何將制造業價值產業鏈高端邁進的機理。
本文第二部分在參閱歷史相關文獻的基礎之上,剖析處生產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的內在機理; 第三部分是一個理論模型的推導;第四部分是結論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及機理分析
“價值鏈”概念首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E.Porter教授指出來。在他來看你,“每一個企業單位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并幫助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各種各樣活動的一個結合體。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用價值鏈來表示出來。”在企業中,他價值創造的這個過程主要還是由一系列活動完成,企業要想獲得價值,也要通過這些活動來完成,大體上可以分為支持性活動和基本活動,基本活動包括生產作業、運輸、市場和銷售、售后服務等;而支持性活動則包括原材料采購、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在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這些活動是密不可分的,相輔相成的,因此,他們組建了創造價值的一個動態過程,即價值鏈(圖1)。這個重要的理論在經歷了十年多社會經濟狀態的不斷轉變過程之后,“微笑曲線”到現在為止,還是被運用到各大產業價值鏈中的分析中國,在制造業價值鏈中不斷上升的實踐和理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投入產出的關聯度來看,作為制造業的高級要素投入,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向全球各大產業價值鏈高級的兩個內在機理分別是: 一、高效的把放到制造業價值鏈的生產性服務活動與制造業價值鏈分開,在專業有效的分工機制下,分離處的生產性服務通過提高專業化水平產生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然后根據不同環節的需求,動態地將制造業價值鏈與關系或結構型模式相匹配。二、在制造業價值鏈和生產性服務結合的這個過程中,通過制造業的服務化來讓制造業的服務更上一個檔次,生產性服務把知識技術這些高級元素嵌入到制造行業中,這些都是為了實現制造業整體價值得到提升。
從目前的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可以看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有效互動可以在全球價值鏈下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得以實現,同時也可以讓創造業在價值鏈之下的升級。因此,從行業的角度我們可以探討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相關機理,這能夠得到更符合實際以及帶有針對性的相關結果。
本文是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研究制造業升級在生產性服務業之下的相關影響。在不同行業的研究中,生產性服務業影響制造業價值鏈的升級差異和不同。
三、理論模型
本文中,將借鑒江靜、劉志彪(2007)在Ciccone和Hall(1996)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分析模型,根據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的壟斷競爭分析框架,來分析生產服務業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影響機理。我們首先要假設制造業有規模性的報酬遞增,S代表的是在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各類生產性服務投入的集合,得到(1),[S=0nx(i)1-1/δdi1/(1-1/δ)] (1)
(1)中,令δ 表示各種生產性服務之間的替代彈性,δ>1;[x(i)]為投入的每一種中間產品,n為各種生產性服務的類型。
我們把生產函數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的函數來拓展開來,把生產性服務作為資本和勞動之外的第三種投入品,還要根據所投入的勞動力來計算,以此來得出最終產品部門的函數:
[F(L,S,K)=ALαSβKγ] (2)
(2)中,α、β、γ均大于0,L 表示為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投入;S代表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性服務投入;K表示為實際的資本投入。本文中將以上公式中涉及的知識和技術當作固定的外生常量,因此只需要考慮勞動和生產性服務之間的投入就行。所以說,單位最終產品的構成成本中只包括勞動者投入w和各種各類生產性服務投入p,單位最終產品成本的下降程度直接可以體現出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程度,根據以上推斷我們得出如下:
[F(L,S)=LαSβ] (3)
[min C(w,p)=wL+PS] (4)
[s.t.f(L,S)=1] (5)
(3)(4)(5)中,根據規模報酬遞增這個規律來假設,α>0,β>0,α+β>1;P 為生產性服務總的價格指數;C(w,P)為生產性服務總的成本函數。
結論
本文分析了江蘇制造業在開放條件下的產業升級方向。本文認為,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過程當中,江蘇省制造業的升級是取決于它價值鏈兩端的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各個生產過程中的階段,它們為制造業生產的連續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本文的分析充分說明,服務業的發展作為制造業的高級要素投入,在挖掘出本身的附加價值同時,改善并提高了制造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促進了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發展。另外,制造企業中采取將制造環節和服務環節的分離方式,從而形成獨立而專業性的生產服務行業,使生產性服務業的外部化,一方面會降低企業自身的設備成本,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正向關聯性有助于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而社會化發展過程當中的專業分工趨勢有助于形成規模經濟,并在產業關聯程度上形成制造環節和服務環節之間的有效互動。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地理“客戶—供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業的交易成本。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強大動力作用,有利于扭轉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被鎖定在低端的不利格局。基于2006-2016年的江蘇省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數據支持本文的觀點。
參考文獻:
[1]劉奕,夏杰長.以功能性服務集群策動制造業集群升級的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0(03):33-37.
[2]劉明宇,芮明杰,姚凱.生產性服務價值鏈嵌入與制造業升級的協調演進關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08):66-75.
[3]陳建軍,陳菁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定位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06):141-150.
[4]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5-43.
[5]江靜,劉志彪,于明超.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效率提升:基于地區和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08):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