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陳少川 姚永杰


[摘要] 目的 探討“4S”管理在重癥醫學科設備及導管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采用隊列研究方法,該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引入“4S”管理 策略,對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對搶救儀器使用流程、管道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培訓,并回顧性分析該院重癥醫學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的設備管理情況,對比分析兩個時間段的搶救設備使用情況、故障發生情況、導管意外事件等情況。結果 引入“4S”管理 策略后,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設備使用不當的次數明顯降低,儀器障礙發生減少,與實施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在納入的100例患者中,共1例導管扭曲、3例導管堵塞、2例導管滑脫以及1例非計劃性拔管,總發生率為6.0%,而實施前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高達1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癥醫學科引入“4S”管理策略后,醫生的操作技術得到明顯提高,科室搶救設備的使用更為合理,同時患者的導管意外事件明顯降低,導管安全得到了保證。
[關鍵詞] “4S”管理;重癥醫學科;導管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2(c)-004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4S" management in equipment and catheter manage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 Methods The cohort study method was adopted. The hospital introduced the "4S" management strategy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The medical staff in the 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were trained in the use of rescue equipment, pipeline risk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of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e two periods of time, such as the use of rescue equipment,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s, and accidents in the catheter. Result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4S"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number of improper use of rescue equipment in the 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occurrence of instrumental obstacles was reduc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pre-implementation(P<0.05);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in the catheter were all significant decreased, among the 100 patients included, a total of 1 cases catheter twisted, 3 cases blocked, 2 cases slipped, and 1 unplanned extubation, the total incidence was 6.0%, and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accidents before implementation was as high as 16.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4S" management strategy in the 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doctors' operating skill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use of departmental rescue equipment is more reasonable, and the number of accidents in the catheter of patien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safety of the catheter has been guaranteed.
[Key words] "4S" management; Intensive care; Catheter management
重癥醫學科是搶救病情危急的特殊場所,部分患者曾接受了復雜的手術,患者病情多危重,且病情變化快,需要多種搶救儀器對患者實施搶救,同時患者插入了各種導管,導管類型和數據均較多,導管風險發生率較普通科室要高[1]。有研究顯示,將智能化導管管理系統引入重癥監護室的管理中,可以降低導管脫落、堵塞或感染等導管不良事件的發生[2]。然而,目前尚無從患者角度、醫療環境、醫護人員等整體水平多角度提高重癥監護室的管理水平的報道,如何提高對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設備使用以及導管風險管理,正確防范工作中的安全隱患,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臨床面臨的重大問題。該院自2018年引入“4S”管理策略后,重癥醫學科設備及導管管理均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納入該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重癥醫學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6~80歲,平均(54.32±10.33)歲。同時納入該院重癥醫學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的救治的患者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齡34~81歲,平均(55.12±9.12)歲;兩個時段的100例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4S”管理策略
①完善搶救設備的管理制度,實施責任制管理,并定期對設備進行保養,并按標準流程進行使用和維修,建立急救設備使用培訓和考核制度;并定期開展重癥醫學科搶救設備的管理會議,總結設備存在的問題,解決存在的薄弱環節,提高設備使用合理性。②完善和規范操作人員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技術,定期開展醫護人員的搶救設備使用知識的考核,促進醫護人員操作技術的提高。③完善醫護人員對導管狀況的評估工作,從患者身心狀況、管道狀況、管道標示等多角度進行評估,管道要做好統計的規范化的標示,并根據導管分級制度要求,對低、中、高危的導管使用不同顏色筆標記,粘貼在導管的頭端。采用從頭到腳法評估管道固定情況、是否通暢、引流情況、是否開放引流,引流液體的性狀包括顏色、性質、量等并準確記錄在管理日記本上。④完善管道的質量管理標準,組建評估小組,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和總結,并完善工作流程,要求所有醫護人員熟記管理工作流程,并應用于臨床工作,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總結和匯報,進一步完善質量管理標準。
1.3 ?觀察指標
對比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和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重癥醫學科的設備使用不當、設備故障以情況,并隨機抽樣調查10名醫護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情況,總分為100分。對比兩個100例患者使用導管過程中的意外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導管扭曲、導管堵塞、導管滑脫以及非計劃性拔管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對兩個時間段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重癥醫學科的設備使用以及醫護人員操作技術
引入“4S”管理策略后,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設備使用不當的次數明顯降低,儀器障礙發生減少,與實施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重癥醫學科的導管管理情況
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在納入的100例患者中,共1例導管扭曲、3例導管堵塞、2例導管滑脫以及1例非計劃性拔管,總發生率為6.0%,而實施前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高達1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重癥醫學科承擔著搶救危重患者的重擔,工作強度大,搶救任務繁重,如何提高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行為,降低插管和導管意外的發生,持續提高科室競爭力,是臨床目前的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發現,重癥醫學科的管道意外事故發生率較一般科室高,其主要原因與重癥醫學科患者的病情復雜,管道種類繁多,如引流管、鼻飼管、輸液管等,功能多樣,若不合理規范地對重癥醫學科患者的管道進行管理,患者發生管道風險的概率將大大提高[3]。有學者通過開展PDCA循環護理以提高外科患者的導管管理質量,結果顯示,在實施后患者的導管風險有所降低,并能及時發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提高和改善,對提升管道管理工作質量有積極作用[4-5]。但仍不能從整體上提高重癥醫學科的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該研究結果顯示,引入“4S”管理策略后,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設備使用不當的次數明顯降低,儀器障礙發生減少,與實施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4S”管理有助于規范科室的管理行為,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優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有學者研究也認為,通過加強對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的儀器使用技能的培訓,并定期考核,召開管理會議,可以有效保證醫護人員對搶救設備的良好使用[6]。景曉敏[7]研究認為,重癥醫學科的搶救設備管理工作難度系數大,醫護人員在使用設備過程中常出現不規范的操作行為,通過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保障搶救設備長時間工作的同時,可以降低因設備故障而引起的醫療糾紛,提高管理效果和治療質量。進一步觀察重癥醫學科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導管安全意外事件的總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在納入的100例患者中,共1例導管扭曲、3例導管堵塞、2例導管滑脫以及1例非計劃性拔管,總發生率為6.0%,而實施前導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高達16.0%。國外研究亦認為,通過從科室整體管理水平入手,從管理機制、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等角度加強管理,可以提高導管管理的工作質量,降低導管不良事件的發生[8]。亦有學者認為,通過實施細節管理,可以提高醫護人員對導管安全流程的把控,優化管理流程,降低重癥醫學科導管意外事件[9]。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引入“4S”管理策略后,醫生的操作技術得到明顯提高,科室搶救設備的使用更為合理,同時患者的導管意外事件明顯降低,導管安全得到了保證。
[參考文獻]
[1] ?張玉云.重癥監護室腦出血病人術后重點管道的護理體會[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3):88-89.
[2] ?楊淑珍.重癥監護室腦出血病人術后重點管道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10):1585-1587.
[3] ?曉麗.程序化管理在兒科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10):1264-1266.
[4] ?何建花.PDCA循環管理在重癥監護中心護理風險管理中的實施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8):123-124.
[5] ?楊潤.PDCA循環在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8,25(14):87-89.
[6] ?裴亞琦.淺析重癥監護室腦出血患者術后重點管道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1):201.
[7] ?景曉敏.“7S”管理在外科重癥醫學科儀器設備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4):47-49.
[8] ?高薇薇,孫夏君,張燕靈.細節管理在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多管道安全中的應用分析[J].浙江醫學教育,2017,16(4):35-37.
[9] ?李明美,秦娟娟.重癥監護室管道護理風險控制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9,6(21):21-24.
(收稿日期: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