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毛明杰 白俊英 金寶宏 張尚榮 張文博

摘 ? 要:隨著我國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對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工程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區別的基礎上,對“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師資建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多元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新工科 ?土建水利類專業 ?師資建設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0(b)-0169-03
隨著我國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對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新工科”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傳統的工科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整個培養過程中企業的參與度不夠,培養的畢業生普遍動手能力不足,缺乏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新形勢下,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素質、知識和能力協同發展的畢業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有7個本科專業,均屬于工科專業。在多年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教育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本文結合“新工科”理念,以寧夏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工程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區別,并結合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的具體措施和做法,對“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師資建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多元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思路和建議。
1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工程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差異
結合“新工科”理念,以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闡述“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工程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區別。
寧夏大學土木工程專業1983年開始招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土木工程技術人才。畢業后具有在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基于此目標,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以課程和專業為中心,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主要學習力學、結構工程、巖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以及從事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及相關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1-2]。對實踐教學環節不夠重視,實踐環節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所占的比例不足,認識實習、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相對較少,課程實驗(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結構檢驗、鋼筋混凝土結構)有些僅限于演示實驗,有些課程實驗學生獨立做一部分,另一部分進行演示。基于上述培養模式,很難培養出具有較強工程素質的學生,對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不夠。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模式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確保畢業生在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發部門具有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能力[1-2],擁有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工程教育模式以實際工程為出發點,構建實習實踐平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綜合發展。
2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師資建設
2.1 加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由于目前許多高校引才門檻的提高,大部分專業都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導致許多教師缺乏相應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了加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建立跟蹤工程實踐鍛煉制度,要求教師每年跟蹤1項實際工程,副高以上教師每年不少于15天,副高以下教師每年不少于1個月,以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通過追蹤最新的工程技術,為更好服務課堂,提升教師自身指導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2.2 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
鼓勵支持骨干教師申報國際交流合作項目,以項目為依托出國訪學、進修。近3年來,先后有37名專業教師,分批次到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日本等知名高校及科研單位訪問交流、進修培訓。同時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外知名教授學者作專題報告,加深了師生與國內外高校的學術交流。通過與國內外專家學術交流,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擴大了學術影響力。
2.3 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切實提高師資水平
雖然近幾年我校已經大幅度提高新引進博士的待遇,但由于我校地處西部地區,科研平臺建設普遍較弱,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同時,加上人才引進的編制限制,許多科研能力突出、教學能力強的老師不愿意來我校工作,導致本科生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缺乏。因此,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加大對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學歷提升的培養,使師資隊伍的學歷、年齡結構和職稱均有很大提升。在現有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2%。
2.4 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加強科研反哺教學
通過加大科研獎勵、優先評優評先等政策,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類科研項目。一方面,通過這些科研項目,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實施“前沿性實驗”課程建設,每年組織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且承擔國家級或自治區級重大(重點)研發項目的教師進行前沿性實驗課程的申報,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從而間接促進教學。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將學生引入更深的專業領域,還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
2.5 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力促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
青年老師入職后,將與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老教師“結對”,幫助青年教師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科研政策的講解,使青年教師了解科研項目的申報程序和相關政策,盡快融入科研隊伍;通過給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助課、聽課、部分章節的試講、合作指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2.6 健全本科生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答辯制度
為了保證本科生畢業設計質量,制定了專業教師本科生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答辯制度。要求準備指導本科畢業設計的教師,必須首先進行設計和答辯,答辯通過后才能進行畢業設計指導。通過該制度,督促指導教師熟悉畢業設計內容,提高教師指導畢業設計的能力。
3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
實習實踐基地是工科專業學生參加校內外實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教學實習的質量,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土建水利類專業來說,具有實習種類多(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測量實習等)和實習時間長短不一(例如認識實習2周,生產實習從3周到5周不等)等特點,實習采用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為了確保實習質量,我院與工程單位達成合作協議,主要目的如下:(1)工程單位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能力,優先安排學生的實習和創新試驗等實踐活動,并選派優秀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2) 學校為工程單位的職工培訓和各層次的工程后續管理及維護提供服務;(3)雙方互相選派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專家、教授兼任對方科研、生產和技術創新等工作。
目前已經與當地的知名工程單位如寧夏第一建筑公司第一分公司、銀川市威爾信商品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寧夏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建立了實習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今后的就業和深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視作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雙引擎”之一。對于土建水利類專業大學生來說,創新創業不僅能緩解就業壓力,還有利于謀求生存與自我價值實現,同時還能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創新精神[3],采用的具體措施如下。
4.1 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表1為我院近年來本科生主持的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統計表,這些項目均為我院本科生申請并組織實施。由表1可知,從2014年到2018年,我院本科生主持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校級和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量增長很快。自2018年開始,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數均有所減少,這主要是由于從2018年開始,大學生創新項目已經由原來的追求項目數量變成強調成果產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進一步提高。
4.2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包括年級導師制、思想導師制和科研導師制等[3]。年級導師制是在大一、大二的學生中實施。大一新生入校后,每6~7名學生選派1名思想端正、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師擔任導師,幫助和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使其盡快融入大學的學習生活中。當學生進入大三后,科研導師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新項目等科研探索,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思想導師主要由學院的專職輔導員擔任,負責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3 引導學生參加專業學科競賽
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激發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都有很大幫助[4]。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學科競賽,學校制定了《學科競賽與學術活動學分記載細則》,學院制定了相應學科競賽獎勵辦法,并將學科競賽成績在學生評優、評先、保送研究生資格評選中進行了體現。
4.4 加強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提升國際化水平
隨著我國加入WTO協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多樣化已經成為其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強調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5-6]。由于寧夏大學是部區合建高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和貧困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在選擇國外合作高校時,優先選擇經濟發展和生活習慣與寧夏地區相類似的地區高校。目前,我校已經與馬來西亞彭亨大學、博特拉大學、理工大學簽訂校級合作框架協議,與沙巴大學也已經達成合作意向。我院已經有兩批研究生在彭亨大學完成了為期半年的學習和交流,第一批本科生正在彭亨大學進行學習交流。下一年,我們將進一步與彭亨大學、博特拉大學、理工大學互派學生進行交流,并在現有“2+0.5+1.5”培養模式基礎上,探討“2+1+1”和“2+2”的培養模式。
5 ?完善多元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本科教學工作重點在于過程考核,通過日常監控狠抓教學保障體系的落實,推動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作,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實現教學質量的目標要求。
5.1 建立“四位一體”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質量保障體系的落實,實行校、院兩級督導管理體制,并以課堂教學為主要監控內容的同行教師聽課、學生和教學督導評教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并根據教學資料評價成績、同行教師評價成績、學生評教成績、教學督導評價成績對每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量化考核。
5.2 實施“隨機攝像法課堂教學評價”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督促老師上好每一節課。自2013年以來,所有課堂教學實施隨機攝像法教學評價,即每學期安排2名教學管理人員,對每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3次及以上隨機攝像,有力的推動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效果突出。同時組織全體教師對課程教學視頻進行觀摩,并聘請資深專家進行現場點評,幫助老師找出問題,提高教學水平。
6 ?結語
隨著我國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對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實際工程出發, 構建“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綜合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背景、創新能力和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宋余慶,陳權,劉哲,等.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國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基于“雙跨”團隊體驗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建構[J].高校教育管理, 2018,12(3):102-108.
[2] 任振華,曾憲桃.“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 2017,9:1-3.
[3] 魯正,上官玉奇.基于本科生導師制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究——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1-4.
[4] 宋光海.學科競賽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積極作用[J].文教資料,2019(3):132-133.
[5] 張凌.本科生國際化培養的途徑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29(9):21-22.
[6] 馮燕博,萬曉慧,胡浩.“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9):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