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青 王凌峰 龐玉萍



摘 要: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本文運用2012—2017年我國31個省(區市)的樣本數據,分為四大區域,構建了3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三方面對我國區域發展狀況進行統計測度,綜合得出各區域發展度,東部率先發展地區相較于其他三大區域仍具有明顯優勢;測度了2012—2017年我國區域發展協調度,結果表明我國近年來區域協調度整體上在上升;最后對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空間不平衡;區域協調;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061.5;F2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10-20-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0.003
1 引言
發展不平衡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區域間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差異甚大。東部地區由于沿海的優勢地理位置、較為發達的經濟基礎,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首先得以飛速發展,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省近年來也不甘落后,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高;東北三省在新中國初期憑借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迅速,為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是北京(128 994元),最低的是甘肅(28 497元),相差達4倍有余。我國區域間不僅在經濟上差異較大,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差異也十分顯著,而且這些領域的發展并不一定和自身經濟水平相一致。因此,全面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僅要研究其經濟水平,還應該重視其他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起,政府便陸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區域協調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近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也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而如何塑造切實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和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在區域發展的哪些環節重點著力?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基于以上事實,本文試圖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衡量區域空間發展不平衡的指標體系,測度我國四大區域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水平,綜合分析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程度和區域協調度,旨在完善現有的區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
2 文獻綜述
區域均衡發展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新古典區域均衡發展理論認為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所有非均衡狀態都會趨于均衡,但是它的結論建立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上,故在現實中很難實現,運用不多。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從社會分攤資本、需求和儲蓄供給的不可分性出發,認為僅僅對部分產業投資不能實現長期發展,主張各產業的全面發展以突破發展瓶頸。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認為資本供給和需求存在惡性循環,使得投資和儲蓄能力減弱,為此要擴大市場規模,對各部門進行大量投資。這些理論都重視投資的多元化,主張區域產業均衡發展。
國內對于區域均衡有諸多不同見解,多視角解讀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梁春梅等從經濟社會學角度提出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目標模式是實現動態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周云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提出制度的差異化設計以實現區域平衡發展[2]。在區域不平衡成因上,張瑞婷從歷史、地理、國家政策、制度、體制六方面分析導致區域不平衡的原因[3];杜振波認為區域發展不同出于區位因素和資源稟賦差異、原有經濟基礎積累差異、勞動者素質差異、產業結構層次和市場化程度差異、政府政策和發展戰略差異、政府執政能力和城市發展水平差異[4]。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分析上,張薦華對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際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對策建議[5];孫志燕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動力機制進行分析,認為我國區域間要素空間流動不均衡、先發展地區要素集聚效應明顯、地區間經濟水平和福利水平差異仍然很大[6]。除了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分析,不少學者也對我國區域發展協調度進行了定量分析。范振銳構建了一套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并對中部六省區域經濟協調程度進行分析[7];曾珍香等在系統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導下分別構建了經濟、社會和生態子系統,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求出三系統的得分[8];鄧宏兵等對我國2012—2016年的區域協調發展進行測度,研究得出我國整體協調性在波動上升[9]。在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分析上,李晉對河南省區域經濟差異進行研究,測度出河南省近年來區域經濟差異在逐漸縮小[10]。本文綜合前人的研究,試圖構架一個較為合理的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并測度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程度和區域協調度。
3 區域發展度及區域協調度的度量方法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正面對并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經濟、基本公共服務及生活質量等多個方面,這些因素又可細分為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資、科教文化水平、醫療衛生狀況、基礎設施水平及生活生態質量等。本文構建了一個包含3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的體系來分析區域發展度子因素,并綜合得出一個區域發展度指數。區域協調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統一標準界定各地區協調與否,也沒有統一的衡量方法。目前對區域協調有三方面的認識:首先,它描述的是一種區域間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的狀態或過程;其次,區域是開放的,區域之間相互聯系進而能形成區域間的交流互動;最后,區域能夠可持續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各領域差異逐漸縮小。本文認為區域協調應包括兩方面:區域間的相互聯系、區域間的水平差異程度。基于此,本文從區域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三個角度來構建區域發展的指標體系,用Moran's I系數和水平值變異系數來衡量區域聯系和區域間水平差異的協調。本文重點有3個:一是子系統權重的確定;二是區域聯系和區域水平差異指數的計算;三是衡量區域空間發展不平衡程度和區域協調發展程度。
3.1 區域發展度權重確定
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研究較早、較為成熟,優點在于決策者根據實際狀況確定各權重,不至于出現權重與實際重要程度不符甚至背離的情況,但其結果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對決策者知識水平和經驗豐富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實際應用中局限較大。客觀賦權法根據原始數據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權重,因此權重的客觀性強,具有較強的數學理論依據。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使用客觀賦權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通過降維使多個指標歸為少數或幾個維度,抹除數據間的相關性,并使其盡可能保留數據原始信息,能極大地提高權重的科學性。主成分分析法計算權重公式如下。
3.2 區域協調度的度量
本文構建區域協調度的指標具體有兩個:區域發展聯系與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區域發展聯系,即我國四大區域發展度之間的聯系程度,利用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研究我國整體發展的區域聯系程度,以反映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程度;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即我國四大區域發展度的離散程度,利用變異系數計算,從而對我國四大區域的發展度進行客觀比較,以反映我國整體發展的協調程度。
3.2.1 區域發展聯系。Moran's I指數是最早應用于聚類檢驗的方法,它檢驗整個研究區域中鄰近地區間是空間正相關、負相關還是相互獨立[11]。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4 2012—2017年我國區域發展度及區域協調度實證分析
4.1 指標選取及數據預處理
本文從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三方面選取23個指標(見表1),使用stata15.0軟件對各二級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
其中,城鎮化率用城鎮人口除以年末常住人口表示;城市設施水平指標由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6項指標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得到;城鎮登記失業率、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總量、恩格爾系數是負向指標,須做逆指數處理,用相應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表示。各二級指標數據來源于2013—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2013—2018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另外,為了消除各項指標量綱不同的影響,需要進行數據處理,使得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離差標準化法對原始樣本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具體公式為:
4.2 區域發展度測度
本文運用Spss21.0軟件對經濟效應、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3個方面的二級指標分別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結合旋轉后的成份矩陣,分別得到3個方面的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用標準化處理后的各二級指標的數據,乘以對應權重得到2012—2017年我國四大區域經濟效益指標、基本公共服務指標及生活環境指標,再對這3個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區域發展度。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區域發展度子因素測度及分析。①KMO測定。主成分分析之前,本文先對31個省(區市)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所有標準化處理之后的二級指標樣本數據分別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其中KMO(0.809;0.524;0.581)大于0.5,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顯著性均小于0.05(sig.<0.05),認為所有樣本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見表2)。
②提取主成分。在對標準化的樣本數據進行轉后最大方差法旋,根據特征值大于1;累積方差貢獻率(78.636%;86.760%;92.775%)大于75%,認為可對經濟效益各二級指標提取2個主成分、對基本公共服務各二級指標提取4個主成分、對生活環境各二級指標提取3個主成分(見表3)。
③確定權重。在對標準化樣本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時,得到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結合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可分別得到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相應各二級指標的權重。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本文選取的數據是面板數據,因此在確定權重時,對2012—2017年31個省(區市)各標準化樣本數據取均值,再分別確定權重(見表4)。
④區域發展度子因素測度。結合各二級指標的權重,乘以相應的分區域計算的標準化樣本數據,即可得到2012—2017年四大區域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的指標值(見表5)。
分析可知,2012—2017年,經濟效益上,東部地區的經濟效益明顯優于其他三區域,發展穩健;中部地區緊追東北三省,差異在逐漸縮小;西部地區雖排在最后,但基本保持平穩發展,變化幅度不大;四大區域經濟發展在時間維度上表現較為穩健,但差異仍存在,協調度沒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上,橫向來看,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地區、東北三省、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空間上發展仍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平衡;縱向來看,四大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6年間均在下降,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資源過度集聚在發達城市,整體上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展不充分,仍有待提高。不過對比各區域發展情況,四大區域間的差異在縮小,我國協調發展戰略有所成效。有學者研究也指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仍需要優化完善,魯達非等通過對城市“三生空間”的特征進行分析,認為我國生活公共設施上針對特殊群體的多元化、專門化服務空間供應嚴重短缺[12];路興在對北京居民居住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時,醫療設施上普遍存在“一床難求”的現象[13]。生活環境上,2012—2014年,東部地區最優,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次之且相差不大,東北地區最次,我國整體上生活環境質量在上升;2014—2015年,1年間全國整體生活環境質量驟降,尤其是污染帶來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2015—2017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三省的生活環境水平從2015年開始雖有所回升但在2017年開始下降,西部地區的生活環境質量在后三年持續增強,說明我國對生態源頭的保護政策初見成效。但2012—2017年我國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整體上在下降,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廢水、廢氣等污染嚴重,生活環境水平亟待改善。
4.2.2 區域發展度測度。按幾何平均法,將得到的經濟效益指標、基本公共服務指標和生活環境指標綜合為一個指數,以測度區域發展度(見表6和圖1)。
2012—2017年,基于經濟效益、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3個指標綜合來看,我國整體發展平穩,波動不大,東部地區發展仍明顯優于其他3個地區,究其原因仍是由于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采取東部率先發展的戰略;西部地區發展整體呈上升態勢,說明我國對西部地區的扶持政策、生態保護政策有所成效。雖然我國經濟實力逐年上升,但在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水平上發展滯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居民開始要求生活空間、生活服務多元化,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這都要求我國在發展上要統籌兼顧,向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
4.3 區域協調度測度
4.3.1 區域協調度子因素測度。①區域發展聯系。Moran's I指數可以用來衡量受空間因素影響的經濟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本文利用Stata15.0軟件對2012—2017年我國四大區域的發展度分別計算出相應的Moran's I指數,得到我國區域發展聯系指數。可以看出我國區域發展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區域間聯系較為緊密(見表7)。
②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計算2012—2017年我國四大區域的發展度指數的變異系數,客觀分析我國整體協調發展程度。區域發展度的變異系數反映了我國區域間發展的相對差異水平,從2013年開始,區域間相對差異在逐漸縮小(見表7)。
4.3.2 區域協調度測度。本文使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得到我國2012—2017年的區域協調度指數(見表8和圖2)。具體計算公式為:
可以看出,2012—2017年我國區域協調度在前三年是下降的,從2015年開始上升,且在后三年間較為穩定,區域差距在逐步縮小,但我國整體區域協調程度仍有待提高。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亟待解決,區域發展已經從過去的單個區域發展,轉向多區域協調發展,要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全方位覆蓋,各大區域戰略要互補互動、互聯互通,東南西北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未來區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未來可通過區域發展擴圍,東部地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后,帶動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三省的發展。
5 結論與啟示
5.1 結論
2012—2017年我國四大區域經濟效益發展穩定;其中,中部地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可見近年來中部地區由于現代裝備和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在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的帶動下,經濟效益在逐漸提升;但就整體來看我國經濟效益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發展水平不足,區域內發展不充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上,我國四大區域在6年間均在降低,公共服務設施資源供應不足;我國生活質量水平在2014—2015年驟降,之后三年間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三省的生活環境水平從2015年開始雖有所回升但在2017年開始下降,西部地區的生活環境質量在后三年持續增強;6年間我國各區域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整體上在降低。可見,我國生態環境脆弱,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及生態空間優化刻不容緩,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亟待提高。整體而言,我國四大區域發展仍存在不平衡現象。
2012—2017年,我國四大區域協調性在日益增強,區域發展差異在逐漸縮小,但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成效初顯,東部地區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區和增長極,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成為引領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各區域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進實施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其他地區共同、協調發展機制。
5.2 啟示
東西南北中,要縱橫聯動發展,區域發展差距正逐漸縮小。我國在外部環境、基礎條件、發展動力等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區域協調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拓展市場空間的內在要求,是挖掘發展潛力、培育增長動力的關鍵。在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統計研究后,有以下3點啟示。
5.2.1 效率與公平并重。在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營造出寬松、便捷的準入環境和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實現區域間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有效地激發市場的積極性與發展活力。針對西部地區發展條件不利、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精準扶貧,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眾。根據地方特色,培育優勢產業,改善欠發達地區的生活條件,但在發展的同時要堅守生態保護紅線。
5.2.2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產業空間布局存在差異。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大板塊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與聯動。東部地區在轉型升級、結構調整上起帶頭作用,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中西部地區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增強地區產業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地位,并兼顧綠色經濟,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高鐵軌道建設以及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東北地區要大規模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內部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并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帶動經濟復蘇。
5.2.3 建立提高資源配置的長效機制。我國區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在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的同時要兼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推進建設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采取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罰款的行政手段,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不同地區之間和諧、協調發展;實施資源利益補償機制,基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客觀實際,靈活調動資源配置;通過對碳排放權、水權等的市場化交易,優化資源配置,建立良好的長效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春梅,肖衛東.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目標模式[J].科學決策,2010(3):1-9,34.
[2] 周云.轉型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6.
[3] 張瑞婷.社會利益分化背景下中國區域平衡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4] 杜振波.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及其協調發展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5] 張薦華,高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2):9-14.
[6] 孫志燕,侯永志.對我國區域不平衡發展的多視角觀察和政策應對[J].管理世界,2019(8):1-8.
[7] 范振銳.中部六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
[8] 曾珍香,段丹華,張培,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9):44-49.
[9] 鄧宏兵,曹媛媛.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績效測度[J].區域經濟評論,2019(1):25-32.
[10] 李晉,曹云源,孫長青.河南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經緯,2018(2):20-26.
[11] 沈體雁,馮等田,孫鐵山著.空間計量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12] 魯達非,江曼琦.城市“三生空間”特征、邏輯關系與優化策略[J].河北學刊,2019(2):149-159.
[13] 路興.居住環境總體滿意服務管理有待提升:北京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J].中國統計,2016(5):29-31.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Unbalanced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Liu Yeqing,Wang Lingfeng,Pang Yuping
(Busines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obvious in our country,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a long way to go. This paper used the sample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17, and the whole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It constructed 3 primary indicators and 23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face of the statis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each region was comprehensively obtained. The eastern development region had obvious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region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hina in 2012-2017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China was rising in recent years as a whole. Finally, i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patial imbalance; regional coordin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