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丹,劉陽,孫海漪
武警黑龍江總隊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近年來,在車禍、外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下肢骨折成為臨床骨科常見、高發病;老年人年齡較大,肢體運動功能出現明顯障礙,因此成為下肢骨折主要發病人群;且絕大多數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1]等癥,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根本方式,但部分患者對自身疾病、手術治療重要性認知不足,因此導致其出現恐懼等心理,致使臨床療效大打折扣的同時影響其康復,故,需在治療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其康復。此研究選取我院59例患者,重點分析人性化護理的干預價值,現匯報。
1.1 基本資料 將59例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4月內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為二組,其中觀察組(n=31):男性患者/女性(19:12),年齡區間61歲-75歲,平均(68.15±5.23)歲。對照組(n=28):男性患者/女性(20:8),年齡區間62歲-75歲,平均(68.33±5.41)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比性較高。
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者,經影像學診斷,確診為單側骨折者。(2)符合手術指征者。(3)患者、家屬知情且同意。
排除標準:(1)陳舊性、病理性骨折。(2)合并存在血液系統重大病變者。(3)心、肝、腎等臟器存在重大病變或功能異常者。(4)耐受性、配合度較差者。(5)全身感染者。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術前訪視,核對并確認患者信息;術中嚴格按照相關流程進行,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觀察組:人性化護理:(1)術前護理:巡回護士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整體情況,將手術室環境、流程等進行介紹,確保患者有充足心理準備。將麻醉時的體位配合告知患者,確保手術順利實施。(2)術中護理:巡回護士熱情迎接,核實信息,給予吸氧、監測生命體征等常規操作。開外周靜脈、擺放體位。術中注意保溫,做好隱私保護工作;妥善放置管道,密切監護生命體征,避免出現靜脈外滲、低壓等現象。(3)術后護理:將手術結果及時告知,增強患者康復積極性、自信心。提醒麻醉醫生給予鎮痛藥物,后護送回房,做好交接。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手術效果(手術耗時、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
1.3.2 觀察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2]
1.4 統計學 計算軟件:SPSS 22.0版本,連續性變量資料(手術耗時、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t”計算以(Mean±SD)表示。定性數據(并發癥發生率):“χ2”核實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值在0.05區間:證實兩組所產生的全部數據資料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
2.1 闡明手術效果 觀察組(n=31):手術耗時(125.23±15.25)min,出血量(252.25±31.12)mL,骨折愈合(6.33±1.25)周;對照組(n=28):手術耗時(138.56±15.14)min,出血量(296.56±35.58)mL,骨折愈合(8.59±2.55)周;觀察組手術耗時、出血量較少,骨折愈合時間較短,P<0.05(t=3.364, 5.102,4.388)。
2.2 闡明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低體溫1例,呼吸紊亂1例,黏膜損傷0例,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6.4%;對照組:低體溫4例,呼吸紊亂2例,黏膜損傷1例,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25.0%,P<0.05(χ2=3.915)。
股骨、脛腓骨骨折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常見類型,臨床治療該病,以內固定為主。在治療過程中輔以護理干預,可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促進患者全面康復。但目前我院手術室護理技術仍需改進、提高,尤其是細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導致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下降。
臨床以往在手術室護理中,多以常規護理為主,但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明顯上升、醫療服務不斷轉型,致使患者護理需求、要求明顯提高。常規護理屬于一種傳統、被動式模式,實際護理中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需求,導致臨床療效大打折扣,患者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攀升[3]。
此研究選取我院59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展開,分組給予常規、人性化護理;結果示:觀察組手術效果較好,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6.4%,對照組25.0%,P<0.05(χ2/t=3.364, 5.102,4.388, 3.915)。可見,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臨床價值較高。提示:手術室護理涵蓋術前、術中、術后,術前訪視,可幫助護理人員更好了解患者,而后結合其實際情況針對性、規范性護理,確保其更好、更全面認識自身疾病并做好心理準備。術中密切配合,確保手術順利完成,并降低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術后做好交接,確保整體護理措施更具連續性、系統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