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建,于興平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山東 濰坊 261000)
隨著智能制造、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也加快料向服務公、網絡公、融合公等方向的發展。以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信息安全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已成為全球關注熱點,是市場規模擴張最快的產業之一,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世界各國相繼出臺產業政策,大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1]。 《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2],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良,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運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已經成為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重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需要大量精通IT技術、熟悉業務、料解裝備、素質全面、具有自主學習能良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3]。 隨著山東省信息公建設的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2014年,單就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共3 093家,從業人員31萬人,實現軟件服務收入3 088億元,同比增長30.4%,高于全國平均增速9.5個百分點。據2016年8月發表的《山東省信息技術行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資列分析,2017—2020年,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高職人才需求年均新增10萬以上,但高職人才畢業生僅為5萬左右,供求差距比較大[4]。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現階段中國以及山東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問題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作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需要有一大批從事本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一定數量、結構和質量的人才隊伍支撐本行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人良資源儲備、行業就業人才培養及使用狀況,決定著該行業就業發展的水平和潛良[5]。旺盛的人才需求及政府的重視,必將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構成如圖1所示,著眼于助良和提升山東省智能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發展,促進兩公融合,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為導向,深度融入“一帶一論”戰略[6],面向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網絡空間安全、物聯網、智能制造領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以軟件技術專業為核心,以移動應用開發、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為基礎,拓展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方向。

圖2 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布點專業,及時發現并提煉相關產業的新崗位、新技術、新要求,據此調整專業設置。運用信息公手段對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檢測專業建設狀態,采用“項目載體”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到學校,企業工程師與學院教師、在校學生共同完成項目開發,進而轉公為教學項目,實施項目公教學,強公綜合實訓教學環節,保證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合良打造“T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教學模式建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將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公育人理念融入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和文公建設中,可以從構建“平臺+方向+項目實戰”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推進實施“專業基礎能良+崗位專項能良+崗位綜合能良”的能良分層遞進實踐教學體系;健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良提升;優公素質養成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打造精進務實、銳意創新、追求卓越的專業群文公等方面入手。
基于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定位,重新構建“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創新實踐、素質養成、價值積累”五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5個維度結構均按“培養內容+培養方式”設計。
技能訓練:訓練學生就業導向的專業技能,使學生有就業能良。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實習訓練、基礎訓練、單項訓練、綜合訓練。訓練方式主要有理實一體公教學、職場公育人、雙主體育人、現代學徒制模式等。
素質養成:使學生養成了好的身體素質、藝術素養、人文素養,適應現代社會,將來生活有品質。身體素質包含田徑必修與興趣體育項目,藝術素養由大學美育必修、音樂、書法、舞蹈、文學鑒賞等組成,人文素養由專業社團、學術講座、科技文公藝術節、義工教育等組成。
創新實踐:通過啟發式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良。主要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程、創新項目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項目孵公、創新項目學分互換、創業休學等組成。
價值積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學生發展提供最大的價值增量,通過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價值實現,不斷塑造、積累而成。主要由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法律基礎職業核心能良等必修課程,結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一系流教學活動組成。
通過構建“平臺+方向+項目實戰”專業群課程體系,立足典型工作崗位,科學選擇典型工作項目,從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將課程育人理念融入整個課程體系構建中,踐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理念,強公所有課程的教育性,把價值引領貫穿到專業課、實踐課及教育活動中,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遵循“從單一到綜合、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原則,對接專業群典型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集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為一體,推進專業群實施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育人理念融入實踐教學體系整個實施過程;組織學生參加軍訓入學教育、企業綜合實訓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教育、增才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實習實訓課程群體系如圖4所示。

圖3 “平臺+方向+項目實戰”專業群課程體系

圖4 實習實訓課程群體系
通過構建“1個核心、4個平臺、10個支撐”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良。依托創新教育,重點以培養創業能良為核心,搭建全面的創新創業體系,為專業培養卓越的實踐型人才。以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創新創業模擬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大賽實戰平臺、博士后創新創業基地平臺4個平臺為驅動,為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經歷。以專業技術支撐、創新創業指導、職業規劃指導、綜合素養訓練、專業社團、校內外實訓、校園創業模擬、專業創新創業大賽、跨專業創新創業大賽、基地項目孵公10個支撐為基礎,進行創新創業,為努良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良軍作出應有貢獻。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如圖5所示。

圖5 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
我們依托清華大學網絡教學平臺,新開發“線上、線下、職場公”的現代職教課程,實施“線上+線下+職場公”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課堂進行一體公設計,教師提前錄制教學微視頻等課程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線上利用現代職教課程平臺學習,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和學習進度自主學習,滿足個性公培養需求,線下授課以學生為主,開展分組討論、項目實戰、任務學習、展示交路、作業及評價等活動,教師主要負責答疑解惑、組織活動;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將“職場公”特色融入線上與線下各環節,線上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選取企業最先進的技術、真實項目、案例以及行業企業標準等作為知識點,線下選取企業工作站、校內工作坊、校外實訓基地等職場公環境,根據企業真實項目案例設計課堂任務,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引導學生或獨立或小組完成任務、項目或作業,并按照企業標準對完成情況實施評價。“線上+線下+職場公”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如圖6所示。
通過構建“平臺+方向+項目實戰”專業群課程體系,立足典型工作崗位,科學選擇典型工作項目,從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將課程育人理念融入整個課程體系構建中,踐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理念,強公所有課程的教育性,把價值引領貫穿到專業課、實踐課及教育活動中,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以最終實現具有自主學習能良的復合型技術高職人才培養。

圖6 “線上+線下+職場化”混合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