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森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日益顯著。漢語正逐漸成為國際交流中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漢語教育從未像現在這樣備受關注。語言的興衰與國家實力的強弱是緊密相連的,國弱則語言式微,國強則語言興盛,英語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就是一個明證。
漢語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通行證,發展中國、壯大中國就需推廣漢語。
漢語在國際上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迅猛異常,規模從最初幾所院校發展到今天世界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漢語熱”的出現正表明了中國國力的增強和世界影響力的提高。
當今,在國際上,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漢語,漢語的國際影響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初年,就有外國人前來學習漢語,至盛唐時,來華人數達到高峰。在我國與許多國家的交往過程中,漢語也因此和國外許多民族的語言有過接觸,相互受到對方的一定影響。如漢語的“絲”“茶”等詞,就為英、俄、意等許多語言借用。
國際上,世界上已經出現“漢語熱”。據統計,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有兩千五百余所大學在教授漢語,世界上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三千萬。有海外學者指出:“正是中國的崛起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凝聚并形成了這股前所未有的強勁的橫掃世界各地的漢語熱旋風。”
綜上所述,漢語的發展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更是展現中國的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世界也逐漸變成了“地球村”,各國之間的聯系也日益密切。正是因為存在著不同語言所以共同語的地位就越發顯得重要。中國也積極參與全球的互動,宣傳漢語普通話,這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之重要的,也是一個國家影響力的直接體現。“漢語熱”的出現是必不可擋的趨勢,中國正在飛速發展,國際形象尤為重要,借助經濟的力量把中國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也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想要實現它的國際影響力,最根本也是最穩固的方法就是讓世界接受它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中國想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大力推廣漢語,讓世界各國人民接受漢語,接受中國文化,不排斥中國的和平崛起。因此,推廣漢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借助漢語推廣,獲得世界話語權提高民族自信心。
漢語作為中國民族的共同語言,有著深刻地意義。學習一種語言不僅僅只靠自身的力量,推動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推廣漢語的方法有很多,具體以下面幾個方面為主要的推廣途徑。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學科,有著獨特的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是涉及文化背景和基本語言交際的了解和訓練等各個方面。孔子學院是對外進行文化滲透、文化輸出、文化侵略的有效方式。世界各國都高度評價孔子學院的文化意義,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時代,孔子學院無疑就是作為中國這一古老而新興國度的一個形象代表,從而得到各國人民的認可和喜愛。通過孔子學院的文化輸出達到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目的,是中國文化傳播史上的一個偉大成就。
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的精髓和語言的靈魂,它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文化傳播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指人類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散布的過程,可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文化傳播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滲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髓,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語言的凝結。以漢語教學為基點,交際文化教學是由內向外,傳統文化教學是有外向內,它們的交叉點是在漢語。交際文化直接與漢語教學掛鉤,因此具有直接性、可感性。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的理論構想是合情合理的,更是符合漢語研究與教學實際的。第二,宗教交流。作為一種人類現象,宗教對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包括語言。宗教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宗教語言是在長期的宗教活動中產生的,是人類自然語言在宗教領域中的運用以及演化。漢語深受宗教的影響,尤其是佛教的影響。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漢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傳播了漢語。第三,政治交流。政治語言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中國應用政治去影響世界是有成果的,如《華爾街日報》曾評論“中國政府的漢語推廣戰略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推廣教育和語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對國家的了解,是擴大一國影響力的最有效途徑。戰艦能讓別國人民暫時臣服,而讓他們理解你的語言卻能使大家成為朋友。”未來還需要更加強化政治語言。
綜上所述,漢語的推廣有著深刻地教育意義,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只靠經濟實力和武裝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文化和語言輸出才能穩固各國之間的關系,才能與各國人民建立長久的合作友好關系,建立民族自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