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能
永州市道縣紹基學校 湖南永州 425300
研究性學習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方面的新變化,主要屬于活動課程的范圍,是物理課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延伸與拓展,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具有傳統學科課程和以往活動課程難以比擬的優勢。下面結合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談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想法和研究性課堂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要建立課改領導小組,負責該課程的全面實施和管理,由教學前沿的一位骨干教師擔任實施帶頭人,制訂具體課程計劃。要使研究性學習活動順利開展,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思想上重視,把研究性學習活動落到實處,加強對外交流,把其他學校好的做法借鑒過來,為我所用;要改革教育評價體制,把研究性學習真正納入到培養學生的素質中去,作為選拔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活動課程在各校的開設要系統化,由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領導、協調和考核,把它放在和物理學科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與物理課程傳統的內容是不同的,前者屬于活動課程范疇,后者是學習知識技能課程。研究性學習內容強調的是活動,以現有的知識技能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而課程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的掌握,會應用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其次,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具有非預設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不是體系化的教材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學生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題,并由問題上升到活動主題,學習的內容是圍繞學生活動的主題而滲透在活動過程中傳遞給學生的。
再次,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研究性學習中所要研究的問題才是活動內容。
研究性學習要制訂活動主題,圍繞主題進行形式多樣的活動,這是由活動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從活動地點來看,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從組織活動的方式來看,可以是二人小組合作,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小組合作。從活動內容來看,可以是對某一物理規律的討論,也可以是通過觀察、實驗來探究。從活動目的來看,可以是培養操作動手能力為主,也可以是培養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
研究性學習,特別是自然科學——物理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要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從過程中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常用的實驗研究方法有:
通過固定某幾個因素轉化為多個單因素影響某一量大小的問題,如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
將一個物理量用另一個相應量來替代,得到同樣的結論的方法,如在研究物體受幾個力時引入合力。
以理想化的辦法再現原對象的本質特征的一種簡化模型,如在研究光學時引入“光線”概念。
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對象的有關知識、結論推移到另一個對象中的一種邏輯方法,如用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定義公式引入密度公式。
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的方法,如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
從一系列個別現象的判斷概括出一般性判斷的方法。如從氣、液、固的擴散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我的具體設想是:要求學生根據課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及實驗論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有關條件,自主收集和處理信息,對問題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索,提出初步的解釋。要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并探究相關信息。例如,研究彈簧收縮的拉力與伸長之間的關系,我提供了一些器材,請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并對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初中階段各年級的學生,知識、能力、心理是不同的。針對這種情況,在制訂物理研究性活動課程計劃時,選擇的內容要注意廣度和深度。如初二年級要拓寬學習內容的深度,聯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問題、確立課題、開展研究。初三年級要以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為重點,并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興趣特長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在教師的輔導下,采取獨立或合作形式完成研究報告。
總之,通過將研究性學習融入至物理學科教育中,可以對傳統課程教育體現的不足進行彌補,增加課程教育的科學性。同時,研究性教學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激發學生參與至學科教育的能動性。通過運用該種授課方式,可以讓初中生對問題進行客觀分析以及團隊協作等多項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實現全面化的學科成長。在具體的課程應用中,物理教師要對研究任務進行科學選擇,合理實施教學,也需要對研究性學習進行科學評價。我們要不斷加強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扎實開展工作,構建好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