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燕
石棉縣新棉鎮小學 四川雅安 625400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語文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闭Z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系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語言的建構可以理解為構造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說出一句在一個語言集團中能被理解的句子,這是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具備語言的建構并不意味著就能恰當實現運用。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以相互理解為目標的。語言必須滿足一些語用學、商談倫理等規范才能實現交往的意義。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于真誠對話的愿望,準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貼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p>
語文教學為什么要以思維發展與品質為核心素養?因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信息都很復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抓住初中階段是從初級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好學生的思維品質。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中的字詞很多都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明顯有象征意義,比如“長江”“黃河”“月”“紅梅”等,有的會自然引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等,只有解讀、理解并傳承這些文化密碼,我們才能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淀。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后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什么是審美鑒賞?美,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異于其他動物,就是于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發現其中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復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鑒賞的層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心靈的敏感是與眾不同的,因而每個人在審美鑒賞過程中都有創造性的獨特發現,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復合體,打開語文課本,我們就會閱讀到一個個文學文本,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于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溫儒敏教授提出:新教材編寫理念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立德樹人”?!傲⒌聵淙恕比绾巫觯堪藗€字:整體滲透,潤物無聲。不是貼標簽,也不是穿靴戴帽。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為教學的目標。
我們在備課時,應當對整個小學語文新教材的單元結構,特別是人文主題的安排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對每冊,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要了然于心。什么叫潤物無聲?“立德樹人”的教育必須是語文的,是通過自然熏陶,能緊密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貼標簽的。現在的教學中,常常見到外加的空話、套話、大話,不能體現語文的特點,也難于走心。
語文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的提出使當前教改更加科學化,也是教改的靈魂所在。立德樹人,作為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要培養的就是“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的接班人,“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語文教師只有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才能創造令人仰視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