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詩晴 邵 汛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0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已逐步實施,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受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的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組織經營的過程中,對于會計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與舊農業經營模式相比,其優勢相對突出,但制度化系統化的財務管理相比較之前小散單位的農業經營,對于農村來說難度也相對會提高。總的來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會計組織機構具有融資方式多樣化、內外核算獨立化、主體財務監督一體化等特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計組織的構建并非一帆風順,農業經營方向專業會計人才稀少、新型農業經營中會計管理主體責任不明、會計檔案系統建立不完善等是農村農業會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事農村農業經營方向的會計專業人才較少,經營者會計處理能力不強是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計組織機構的一大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不到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才支持,使得會計工作不能有效展開。在多數高等院校,會計學習方向均偏向于企業會計和小企業會計,涉及農業經營會計業務較少,大部分會計人員在校學習期間不了解農業經營。同階段情況下,新型農村農業經營體系起步,而城市無論經濟發展現狀或是公共基礎建設等方面均明顯優于農村,再者農村經營狀況導致能給予勞動者的報酬較之于城市而言也相對較低,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會計人員會偏向選擇城市從業。目前農村從事經營活動中會計工作的大多數為經營者本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會計教育,在財務管理方面缺乏專業能力素養,各類賬目處置不能按照會計準則處理,造成核算困難。
會計管理主體責任不明,對政府依賴性過強,使得組織構建缺乏自主能力。新型農業經營經濟是由政府主導建立并推廣的一種經營體系。在運營過程中過于強調政府的主導地位會導致新型農業在經營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缺乏自我管理的創新能力。財務會計應存在于經濟活動中,對政府過于依賴會導致新型農業經營對實際經營依附較少,經濟活動較少,甚至存在農業經營機構以完成政府任務為目標的現象。把政府作為經營活動的領導者,忽略財務會計體系對農業經營服務的客觀現實是新型農業經營機構存在的突出問題。
會計檔案管理模式不完善,保管方式缺乏系統性和保密性,使得各類會計檔案、信用檔案丟失缺漏嚴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之初,各類信息作為第一手資料對日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各類資產卡片、外來憑證及發票都是會計核算的主要對象。但是大部分經營者缺乏保存會計檔案的意識,導致經營初期重要資料丟失損毀,對未來經營中各類核算造成困擾。因此,新型農業經營過程中未建立系統完整的檔案保管機構的現象,導致各類檔案雜、亂,歸檔與查找困難,年末編制會計報表及賬目核對時需重新整理會計憑證,工作量大。
引入專業會計人才,培養經營者會計意識,加強內部信息質量,建立完善的會計體系。政府應加強對經營活動的會計監督,積極主導新型農業經營會計核算的系統化,同時及時公布各類優惠政策及經濟指標,利用制度和機制的約束督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計組織的構建。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整的會計組織框架,保證機構既無空崗、閑崗,也無多人、雜人,維持會計機構健康運轉。
政府、高校及相關培訓機構應定向培養與農業會計相關的會計人才,積極開辦各類會計培訓班,全面提高經營者會計意識。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要主動學習有關財務管理知識,接軌市場經濟體系。
精確化經營活動中的日常財務管理機制,強化多方面監督,規范本地經營主體經營活動。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應把日常財務管理制度精確化,抓準每一筆經濟活動資金流向,周期性做財務結算及核對工作,并公開財務狀況。由單一的政府監督轉變為政府、入資者、共同經營者、財務人員等多方面共同監督,確保經營活動的資金鏈每個環節都不出現盲區。由市場主導經營大方向,政府由主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建立健全與本地新型農業經營相適合的政策,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搭建框架,規范本地新型農業經營活動。
建立本地內部會計檔案管理機構,完善財務部門專門負責新型農業經營的會計機構,集中化管理相關財務檔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內部會計檔案,專門保管財務檔案,包括日常活動的票據及憑證和賬簿等,用于日常活動核對賬務;也包括會計年度各類報表和審計單,用于總結財務活動及預測經濟前景。當地財務機構建立專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檔案機構,集中保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歷年的財務數據,用于對照審查監督經營主體經濟動向和經營大方向,既便于政府財政管理也便于社會各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