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蔭馨
瀘州市瀘州高級中學校 四川瀘州 646000
高中物理在體系上雖然基于初中物理,但在難度和深度上確大大提高,單靠初中的學習習慣,顯然不能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要使學生學好高中物理,教師還必須從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工夫。
“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要通過觀察現象,觀看演示和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要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交流能力。
針對“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學生這幾方面能力培養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呢?
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形成了兩種心態:一部分學生由于初中物理學得很差,認為物理很難,對物理早已失去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初中物理學得很好,以為高中物理只不過是初中物理的簡單重復,根本沒有什么神秘之處,因此到了高中又會輕視物理,這兩種心態都不利于高中物理的學習。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已客觀存在的,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不同于保姆,教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如果老師把本應屬于學生自我開拓的內容,即心得體會,經老師開拓后灌輸給學生,盡管這些老師是想使學生學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基礎差的學生反而會感到物理內容高深莫測,分不清主次,而處于被教師牽著走的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喪失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與信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物理的料,處于一種“痛苦的學習”之中。而基礎好的學生則由于失去了自我開拓、舉一反三的機會,獨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不要過細、過深,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空間,有的地方還要故意不給學生講明白,要給學生留下空白。斷跳之處,鼓勵學生獨立地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自己歸納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經過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并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自學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課件為物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特別是物理仿真實驗的引入,克服了傳統實驗的很多缺點,但課件畢竟不是實驗,不能把實驗取而代之。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提倡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探究性學習作為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是進行創新教育的載體,是學習科學的核心方法。探究教學實質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利用物理實驗開展探究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必須要大力加強學生實驗。
物理學中每一個知識的得來,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給學生介紹知識的來由背景,重走科學家在研究中那坎坷崎嶇的道路,學生既可以與科學家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又可學到科學家研究思考問題的方法。
課堂教學必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對重點的概念和規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發揮這些重點的概念和規律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時,一定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要通過對實例、演示或實驗的分析,或者理論的推導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結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老師要注意通過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講解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要逐步積累、擴展和加深,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過急過高。否則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解上。應該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而不應該急于做大量的習題。學生做習題的目的,一是檢查自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靈活地運用它們。二是通過做習題,鍛煉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相當復雜的。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時,要思路清晰,使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領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要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應用,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礎才能談得上全面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