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寶
山西省太谷二中 山西晉中 030800
當前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話題,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為了通過更加有效的方式進行語文寫作教學,真正從基礎、發展等級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眾所周知,每個孩子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都是從閱讀與模仿開始的。高中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依然要遵循這一自然規則。高中閱讀,第一選擇是教材,教師要帶領學生從教材中學習感受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比如:學習《勸學》《師說》《六國論》這類文章時,要學習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技巧,感受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不同方法起到的不同效果,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學習《聲聲慢》《登高》等古代詩詞時,要學習其中大量藝術手法的運用效果,考慮如何改變學生語言蒼白無力的現狀,培養良好的語感,運用更好的表達方式來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
高中閱讀,第二選擇是課外書籍。教師要帶領學生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葉圣陶先生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在此,要強調的是,學生的閱讀面要廣,不僅要閱讀名著,也要接觸現當代的時事評論類文章。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學生不積累好的寫作內容與素材,作文就難以升格。在教學中,我們時常會帶領學生閱讀鑒賞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時,便要提醒學生加強素材積累的意識。要明確哪些素材是有藝術性的,能夠提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如《荷塘月色》;哪些素材是有思想魅力的,能夠提升思維能力,如《諫太宗十思疏》;哪些素材是富含人生哲理的,能夠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力,如《斑紋》;哪些素材是有大情懷大文化的,能提升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能力,如《史記》。長此以往,文化審美與鑒賞品味就會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作文中,提升作文的品質。
例如:學習《史記》,要感受“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精神,理解項羽、李廣的悲劇原因,明白韓信、張良等人的人生選擇。
無論要提高學生哪一方面的素養,都是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點,因此教師要有恒心,更要有信心。寫作素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體悟和思考生活。
一切“理解”都要落實到“運用”上,“學進去”“說出來”“做熟練”,“懂了”遠遠不夠,還要“會做”。高中生學習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獨立完成優秀的考場作文,因此平時加大訓練量是必不可少的。筆者認為,兩周一次訓練是比較合理的時間安排。在作文訓練中,要注重評價環節。下面針對議論文寫作,從語文素養的方面提出一些個人的評價建議:
評價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議論文的語言大多比較“理性”,因此很多學生的語言說出來是“干巴巴”的。如果能在“理性”的文章中加入“水詞”,即使本來抽象的議論說理生動活潑起來,也使本來內容不多的文章豐富起來。
評價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學生可以從確定中心論點中理清邏輯思路、從文章的整體布局中構建邏輯思路、從段落行文中落實邏輯思路。當然,學生時常會有思路打不開的情況,這時可運用對比論證。每個議論的話題,都有反面存在,從寫這樣的反面內容進行說理,通過對比,論證正面的觀點。思維結構要多樣化,多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文章結構,學習各種結構的技巧和方法。
評價審美的鑒賞和創造: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我要說,世界上發現美的眼睛實在不少,但熱愛美與珍惜美的心靈就非常罕見。要愛美,更要珍惜美。學生的作文要有審美情趣,要抒發真實的情感、志趣;要有科學精神,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要有批判質疑的精神,具有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并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
評價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厚的底蘊,每個中國人都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學生,更要有這種傳承的意識。在文中,學生要體現大視野,大情懷,大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擔負起我們應負的責任。
綜上所述,要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改進寫作實踐,要從點滴做起,不驕不躁,踏踏實實,把工作落實到每一次作文實踐課中,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