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鑫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我國的教學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的。
趣味性濃是科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之一,怎樣將學生的直接興趣持續下來,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進行培養。
教師在課堂上激發起學生強烈興趣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懸念,激發學生在課外去完成。如我在《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時,我出了這樣一道討論題:“水結冰后體積是膨脹了,還是縮小了?”并提示,學生在平時吃冰棒時,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還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學生雖然吃過不少冰棒,但沒有觀察這一點,這時同學們各說不一,爭論不休,有的同學希望我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卻說,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同學們課外通過實驗去解決吧。這樣不僅把學生課內的興趣持續到了課外,而且學生從實踐中得到的知識要比教師在課堂上講的記得牢。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成功是發展學生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如果同學們克服了較大的困難而獲得成功,那他們以后的學習就更加積極,興趣就更加濃厚。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親身創作的成敗從不輕易下結論。如在做摩擦起電的實驗時,由于空氣中濕度較大,有的同學沒有做成功,發生的現象不明顯,我就鼓勵他們反復地做,尤其對做了多遍才成功的同學進行了表揚,并號召學習他們刻苦實踐的精神,使其他失敗了的同學充滿了信心,最后把實驗做成了功。成功使學生產生了興趣,失敗后經過努力而成功,學生興趣更加濃厚。
興趣與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的感情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往往是對那個老師有感情,就對那個老師教的課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科學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首先,我在上課時,力爭做到教態親切、說話和藹、輔導耐心,使同學們感到可親可敬。其次是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和挫折,不隨意批評學生,更不能挖苦諷刺學生,以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我還與學生經常談心,了解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并和他們一起完成課外作業。我和學生一起做過“土電話”,玩過風箏,有的同學做的風箏飛不起來,我就和他們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幫助他們改進。由于師生感情融洽,不僅使原來學習興趣濃的學生能持續下來,而且也帶動了原來學習興趣不夠濃的一些同學,也積極地參加了課外的自然研究活動。因此可以說,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養了學生學習自然的持久興趣。
創設“問題的情境”就是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或事物,使他們不能單純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面前的問題或事物,從而激起學生渴求知識的需要。例如教“雷電的秘密”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雷鳴電閃,古代的外國人認為這是上帝在發怒。中國古人說這是雷公公與閃電娘娘在懲罰壞人。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把一只綢子做的大風箏放到云中,在風箏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雷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都經歷過雷電現象,這時經過教師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卻難以回答,產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維也處于積極狀態。教師進行“雷電”的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接受。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許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實驗來。如教師演示“熱噴泉”的實驗。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燒瓶上塞上帶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師用熱水澆在燒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從玻璃管上噴出,就像噴泉一樣。學生看了實驗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這是什么道理。這時教師進行“熱脹冷縮”知識的教學,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更能提高學習興趣。好動是兒童的特點,科學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
興趣一旦被堅韌不拔的志向導引,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科學課所涉及的空間地理范圍大,時間長,知識面廣。實驗本身有趣,而抽象概括成科學概念卻很困難。這些都時時考驗著學生的興趣、毅力。教師要努力改革教學思想,貫徹愉快教育原則,大力實施良好習慣、科學態度及競爭、獎勵等措施。我經常用科學家幼年的故事,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刻苦學習。
科學學科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它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只要教師善于組織這些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不能停留在興趣上面,要不斷引導,把這種直接興趣發展成為愛好科學,并進而成為學生的志向,把學習跟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