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棟 宋其煌
白銀市平川區王家山教育管理中心 甘肅白銀 730917
2019年3月“兩代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是指出,要咬定目標不放松。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工作,以加強控輟保學和農村學校建設為重點,全面推動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面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不同省份不同地區都有大的作為。但怎樣才能做好控輟保學和農村學校建設工作,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要提高思想認識。打好控輟保學這場命運之戰、未來之戰、振興之戰、長治久安之戰。精準確定控輟保學對象的前提是有一支穩固的教師隊伍,必然要求農村教師要提高站位、壓實責任、舉措有力、操作精細。第二,要統籌學校和教師的關系。作為學校方面,務求加強農村學校的規劃力度、建設力度和質量提升力度,合理規劃學校布局,處理好學校和教師的關系,多方籌措提高教師待遇,不斷增強教師積極性,更加注重農村學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使教師的水平能夠切實保障適齡兒童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第三,要綜合提升教師水平。前不久,陳寶生部長要求,做好農村教育扶貧,務求做到“四個新”,努力打造鄉村教育2.0升級版:一是合理布局制定學校“新規劃”;二是確保達標建設“新學校”;三是注重質量打造“新課堂”;四是科學管理形成“新機制”。推動農村教育走向標準化現代化的關鍵是提升內涵建設水平,堅強教師隊伍建設,這就要求,只有將教師和學校、國家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學校的改革發展為后盾才能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同時,內涵建設勢必要求教師在自身發展上要合理統籌城鄉、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多個關系,最終確保以優良的教師隊伍推進教育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教師參與精準扶貧是一次意志的歷練,更是一次奉獻精神的檢閱。馬克思說過,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的人,歷史承認他們是偉人;那些為最大多數人們帶來幸福的人,經驗贊揚他們為最幸福的人。第一,農村教師作為一線教育扶貧工作者,幫扶身邊的父老鄉親脫貧,是一種赤子情懷,是人生的一次升華,也為學生做出了榜樣。教師扶貧的主戰場是三尺講臺,擅長的是扶志治愚。在貧困地區,老師盡職盡責講好每一課,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正常教育,教給學生知識和本領;讓農家子弟順利地升學、就業,掌握一技之長,開辟增收門路,有助于全家脫貧。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把下一代教育好,扶貧困學子的志氣,扶貧困家庭的希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是教師對脫貧最大的貢獻。第二,教師參與扶貧不是教師扶貧。農村教師扶貧的戰場在農村,核心在學校,關鍵在學生。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古人云:用非其才,必難致治。有的地方因為基層干部人手有限,就找農村教師當“替補”,以行政命令督促他們去完成力有不逮的物質扶貧。讓老師離開講臺,包戶駐村,把精力放在填寫扶貧表格、走訪拍照,甚至幫貧困戶洗衣掃地、放牛養豬,這是用非所長。錯把教育扶貧當做教師扶貧,張冠李戴的效果只會與初衷南轅北轍。第三,教師參與扶貧要堅持做到“因材施教”。這一教書育人的方法亦可以啟發新時代的扶貧新模式。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他的“相異律”中提出觀點:“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那我們的每一個孩子也是如此,故要求我們教師在教授知識時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注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要因材施教。同時,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可模仿教師的“因材施教”,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總之,農村教師是鄉村振興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全面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聞名旗手。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期間,要求要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提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為甘肅發展指明了奮斗目標、明確了實踐路徑,極大鼓舞了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的斗志和信心。而農村教師,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傳承者,又是鄉村區域人類知識文明的傳播者。能夠自覺積極地融入到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來,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和快樂。因此,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幸福。農村教師幸福感的提升和自身的勞動創造并因之形成的價值成果有著緊密的關系。總的來說,農村教師只有切身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中才能在更大程度更高范圍體現其職業幸福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