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素珍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武漢 430223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環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現有培訓項目在培訓內容及方式與信息技術進展不相適應,需更新培訓標準,創新培訓模式。在幼兒教師教育領域,以遠程實時直播課程、在線網絡課程等信息技術支撐,在“國培計劃”、“教師網聯”等項目的推進下,出現以“名師工作坊”帶動教師研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等實踐形態,信息技術對幼兒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教育環境正在產生深刻影響。《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因此,為提升其教學專項技能,湖北省啟動了一系列培訓項目,而幼兒教師培訓者高級研修班是其中的龍頭項目。
湖北省幼兒教師培訓者高級研修班分成前期準備、集體研修、專家審核三個階段。第一,前期準備。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就項目名稱、啟動時間、研修領域及主題,擬定文件并推送至相關高校、幼兒園。各高校、幼兒園骨干教師根據相關領域和主題,自主申報,培訓中心后期將在兼顧個人意愿的前提下進行宏觀調控。第二,集體研修。各研修小組的成員囊括了來自一線的幼兒園骨干教師、園長,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人員配備一般遵循專業加專長原則,老、中、青結合,研修小組長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組長組織本組學員進行集中研修討論,確定授課的基本思路、框架,并對內部組員進行分工,合力收集與研修領域、研修主題相關的最新政策動向、知識點、難點,并根據資料收集情況,進行授課PPT的制作。在為期7天的研修時間內,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結成了“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線下分配任務,線上進行溝通,線下進行討論。小組成員通過微信、QQ等新媒體手段,進行課題溝通和討論,上傳資料,分享見解,反復斟酌,最終在線下見面,集中討論,敲定授課PPT和講稿。第三,專家審核。審核專家由入選教育部國培專家庫教授或資深省培專家擔任。審核專家對研修小組授課內容準備進行集中點評,就講課思路提出合理化建議。依據專家組意見,各小組將進行新的思考和課件修改,并向省培訓中心提交最終版PPT和講稿。
一是三位一體,打造學習共同體。近年來,培訓中心整合高校、幼兒園資源,促進三者深度合作,打造學習共同體,合力提升教師質量,推動改革不斷深化。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形成了三位一體的高效運轉機制,即教育管理部門提供資源保障,高校研究者與幼兒園教師發揮各自優勢,以研究項目為載體,以授課主題為依托,由高校研究者提供理論與方法支撐,幼兒園教師提供一線實踐案例,共同打造授課方案。二是集中研修,提升研修效率。讓研修學員從線上走到線下,從虛擬環境到真實社區,頭腦風暴,點對點溝通,面對面交流,大大提升了研修效率。三是專家考核,優化授課方案。專家組對授課方案進行專業點評,庖丁解牛,提出方案優化建議,合理化授課方案,實現了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的統一,學科專業性與經驗性的統一。
教育部共工作司指出,要通過建設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平臺,建立優質資源遴選機制,推動資源交易與交換。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互聯,找準培訓切入點。深度挖掘數據,合理組織教育內容。同時豐富線上資源,開發手機APP,構建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培養互聯網教師隊伍,分成抽樣,精準區分培訓對象等措施來提升項目整體質量。
第一,我們傳統的調研方式是向幼兒園發放紙質問卷,讓部分幼兒園教師填寫問卷,再收回問卷進行后期的統計、分析,找準教師培訓的切入點。在保證問卷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該方式也可以得到真實的數據的,但整個過程耗時較長,浪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第二,在信息互聯技術的支撐下,我們可以利用問卷平臺,向受訪者推送電子問卷,受訪者在微信、QQ等溝通工具中,通過手機點擊就可以完成問卷填寫與提交。中心也可以第一時間收集到問卷。在提交問卷后,后臺可立即進行統計、分析,而且可以對數據進行不同算法的多次利用,減少了問卷發放中的不必要環節,大大節省了問卷發放、回收、篩選、統計、分析的時間成本,全渠道提升問卷發放效率。第三,打通平臺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共享、融合創新是“互聯網+”的基本原則。真正的“互聯網+”思維,不僅要實現平臺內部的線上與線下的信息互聯,資源共享,而且要實現平臺之間的數據開放和資源共享,使數據、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減少重復調研,降低數據調研成本。而現有平臺的數據基本都是保密,不共享的。因此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實質上這是逆互聯網+的思維。第四,了解用戶習慣,分析用戶行為。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訪問習慣、訪問路徑,用戶離開站點的位置,分析用戶行為,用戶粘性。了解用戶對產品的使用率,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間。訪問每一頁面的停留時間,頁面的分享轉發率,來了解正在訪問網站的目標用戶的真正需求。同時研究最活躍用戶的特征,例如其基本屬性、上網習慣、網站用戶行為等,要根據用戶點擊、上傳、下載、流量來源、跳出率、播放、注冊、購買、留言、投票等行為進行分解,然后歸類,分為瀏覽類,互動類等,得出網站活躍用戶群體特征,為后期平臺的優化升級,找準用戶需求作鋪墊。
建設以院校+地方為基礎的數據中心,構建政府+院校+專業機構+幼兒園+教師個體的統一的數據存儲體系。政府是大腦,宏觀推進數據中心建設。院校是主導,主要從專業角度進行數據中心建設的可行性分析和建設。專業機構是有力支撐,要善于引入社會專業力量來統一推進數據中心建設。幼兒園是基層組織,是橋頭堡,務必真實反饋一線培訓需求和效果。教師是受益者也是平臺優化推進者。鼓勵用戶從用戶角度和設計者的角度來反饋合理信息,優化數據系統。數據中心統一進行數據建模,為數據的價值呈現奠定基礎。同時要深挖數據下沉,建設集中的數據處理中心,提供強大的數據處理支撐,打造統一的數據管理、監控體系,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有了數據基礎,構建統一的BI應用中心,就能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體現數據價值。作為培訓項目的項目管理辦和承接項目培訓的院校,可根據后臺數據,挖掘數據的內部關聯性,找到那些隱藏于教師大腦深層次,又礙于傳統調研無法正常表達的培訓訴求,找精準找到教師的需求,定位教學短板,真正做到為接受培訓的教師量身設計培訓方案,補齊短板,強化弱項。
我們認為“互聯網+”不只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更是一種實踐方法。我們要在培訓中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必須在日常的實踐中轉變觀念,創新方法。而如何讓培訓真正落到實處,起到效果,互聯網是支撐,線上資源的充實才是關鍵。要樹立“培訓只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的理念。我們在找準了參訓學員的弱項和培訓需求后,必須有針對性地在線上優化平臺路徑、轉變頁面層面方式,充實平臺相關資源。借鑒網絡最新在線課程模式,如MOOC課程、超星大講堂、Coursera在線課程項目,新浪大講堂包括幼教動態、園本教研、教育案例、各領域視頻設計與組織教學視頻、幼兒園環創教學及素材包、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組織資料與視頻,幼教之星、教育隨筆、園長課堂,骨干教師課堂,新手課堂等等,讓所有的老師在瀏覽APP的時候,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獲得有針對性的支撐,同時,教師可以實時傳輸自己日常拍的一些視頻,與全國教師進行分享,并打通線上瀏覽和教師培訓學分互認制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增加用戶對APP的粘合度。
教師的專業成長,技術是抓手,制度是保障,核心是自身。再好的制度,再豐富的資源,如果缺少人的運用,那都是空談。一些教師由于觀念意識的問題,導致幼兒教師不能與信息化接軌,對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日常教育工作認同度不高。因此,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制度倒逼教師自主學習,建立完善相關獎懲機制,減少簡單拷貝,“無腦下載”的粗暴行為,增加專項技能培訓,提高互聯網+意識,實現“要他學習”的跨越。堅持“培訓-測評-應用”系統化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平臺內涵外延,增加平臺內容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實現“他要學習”的轉變。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完善幼兒園信息化基礎建設,要著力打造一支懂專業,懂互聯的互聯網教師隊伍。第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實行學區(鄉鎮)內走教制度。在我們教育領域,要讓信息技術相對薄弱地區的教師和城市教師結對子,要分層分類進行培訓,科學區分初任教師與骨干教師,專科教師與本科教師的培訓重點。重點關注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中產生“高原現象”。勵鼓青年教師和老教師結對子,形成人人結對、城鄉幫扶、區域聯動、省際溝通的支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