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格平
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習近平總書記繼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后,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又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社會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一種精神力量,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和靈魂。而大學所肩負人類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的使命具體體現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如今,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快速興起,大學文化如何肩負起育人的本體功能,對社會的穩定繁榮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精神家園。新形勢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育人的新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舉措。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大量資金的投入,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在逐漸提高,其大學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上升。大學是文化育人的地方,大學按照其應有的責任,制定目標和計劃去培育學生,自身是一個文化的產物;此外,大學還在育人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和傳統,它包括大學精神、文化傳統、知識系統、教育載體、校園環境等精神、制度、物化形象等載體,滲透于大學教學、學術以及師生生活的廣泛時空之中[2]。因此,大學的文化育人內涵是充分借助于大學文化以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其達到健康和諧、身心自由的目的。互聯網時代大學文化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積極汲取具有先進特色社會主義優質文化為源泉,培養全面發展和具有創新性、務實性和高瞻性的人。
大學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特質,所培育的人也具有某些不同的特質,但其所堅持的理念都是為建設社會主義培養人才。互聯網時代大學文化育人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特征。
大學是多學科的聚集地也是社會人才的聚集地,是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互聯網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大學生對身邊的新奇事物的求知若渴,可以說互聯網時時刻刻伴隨著大學生。互聯網的即時性、互動性、廣泛性和社會化給大學文化育人提供了借鑒之道。大學文化的內涵來看,它包括了傳統優秀文化、世界當代文化、人類優秀文化。從空間來說它包括了校內文化與校外文化、國內文化與國外文化、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其人才的需要,大學自身會廣納英才汲取社會各方面資源對去努力培育廣大學子。
相對于傳統大學文化育人主要依靠大學文化知識、學校校風校訓、學校規章制度,互聯網時代大學文化育人吸收了數字文化知識、影像圖片等新興媒介向學生傳達信息。之前學生主要通過在校接收學校的育人工作,而隨著當今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外時間接收學校的教育,而且還可以在校外通過網絡的便利去吸收學校所要傳達的文化知識以及價值理念。學生受文化育人的時間對應增加,其自身的素質也較有以前有很大的提高,這種便利以前幾乎是沒有的。
大學強調學術自由,理性的思考,反對思想的頑固和束縛。有了自由的學術氛圍,理想信念的價值追求,大學才成了一個能包羅萬象的學術圈,它可以容許不同流派、學派及思想的人物在一起共事。由于不同觀點學派的學術爭辯,才能碰撞激起新的觀點,更高層次的學術成果。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包容性變的更強。由于互聯網的社會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到來自互聯網他人的信息,追求真理是大學文化的靈魂,探索未知領域的知識需要勇氣,需要有辨識力。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追求真理應具有的品質,遇到問題主動去探索,而不是一味的等待老師去解疑,這種能力的習得對學生今后問題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效果是顯著的。
大學不僅傳授知識,還要進行科學研究,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大學以培養人才為基本任務,在總結、傳承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不斷提高認識、發現真理、創造思想[3]。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有文化精神等不斷的跟進發展,只有這樣社會才是真正實在的向前邁進。文化精神引領著時代的向前發展,大學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努力踐行著這一使命。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魂、根,它不僅是大學師生的共同價值目標,也是引領社會前行的指路明燈。互聯網時代大學文化所培育的人才具有鮮明的不畏困難、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等時代特征。
大學是傳承、研究、探索學問的殿堂,是培養和造就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承認的是大學仍有急功近利的現象存在,表現在“重智輕德、重理輕文”等問題。大學的本體功能在于育人,互聯網時代我們必須認清大學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發揮其必要的價值功能。
素質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我國始終堅持的教育方針,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為基本特征。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而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將大學教育視野從智力領域拓展到非智力領域,致力于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培育學生健全人格。這符合國家“素質教育”及“以人為本”教育觀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只是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多的在于大學暗含的文化上面,其大學的校風校訓,學校的軟硬件設施等都是向學生傳達文化價值層面的內涵。
前面提到,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大學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面對網絡時代網絡文化的復雜性,大學文化工作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僅要掌握前人積累的優秀文化成果,更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吸收有益于國家、社會、學生發展的文化元素,凝練成這個時代有價值的文化。
優秀的大學文化,會通過其特有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得到心靈的凈化、人格的升華和情操的陶冶[4]。校園內優美的花草樹木,清澈的池塘、幽靜的小路、明亮的教學樓、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干凈衛生的食堂、醒目校風校訓等等都是學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都潛在地給學生一種愜意的精神享受,是學生忘記憂慮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高著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是根本,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要求“德”與“知”的統一。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精神需求仍有很大的欠缺。這要求大學應加強學校的基礎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汲取外來先進文化,用其文化去培育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立德樹人”恰好落到實處。
大學文化育人的落腳點在于學生,因此從工作的開始直到結束這個過程應始終把握好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文化育人工作無從談起。互聯網具有娛樂和虛擬的性質,能否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是互聯網時代對文化育人的終極挑戰。有很多學生沉迷互聯網不可自拔,如何解決互聯網使用不規范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點。這需要大學在處理學生接觸互聯網問題時,指導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方法,一旦出現互聯網行為偏差跡象,應及時給予幫助,避免學生與“立德樹人”的宗旨有偏差。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高校文化育人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大學不單單是老師和學生組成的,它包括各種管理部門,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才能使大學正常的運轉。大學文化育人工作不只是老師的上課的文化育人,還有校內的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精神育人。這包括了所有在校的各部門,都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不斷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新的優質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大學才有活力和創造力。大學文化隊伍的強大勢必會造就一群素質高尚的大學生,進而影響和服務社會。
大學校園內處處彰顯著文化,大學要提高文化育人的意識,營造良好氛圍。第一課堂是學生較其它大學文化吸收最快,質量最高的地方,這要求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進行有效的“課程思政”[5]。原因在于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專門給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其逆反心理出現勢必會影響文化育人的效果。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以往所沒有的便利,大學可以借助互聯網了解外校的優秀文化,分析后如果可以同樣利于自身學校的發展,則可以內化于本校的文化當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學生受到了更廣文化熏陶。同時,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作用,集思廣益打造出特色校園文化品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網絡作為一種方便、高效的載體和平臺,發揮著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現在部分大學已建有數字圖書館,網絡課程隨時向學生開放。大學都有各自的學校網站,各學院有各自的網站,各部門有各自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學校積極主動的將校園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入到這些網絡平臺上,可以使學生隨時都可以查詢接收到文化的熏陶。一流的大學一定是整合了各方面的資源,在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積極向學生輸送文化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