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向陽
商水縣張明鄉第一初級中學 河南 周口 466000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明確地指出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以數學活動為手段,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建構過程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既是進行數學教學的重要基礎之一,更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雖然《標準》已明確把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列入了課程目標,但并沒有引起數學教育研究者和數學教育工作者們對數學活動經驗的足夠重視。因此,需要我們加大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關注與研究力度。
對于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界定,許多專家學者發表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史寧中先生認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張奠宙先生指出:基本數學經驗,是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
數學基本活動包括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兩個方面。本文界定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主要是針對思維活動的經驗,指的是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凝練而成的思考方式、思維模式。對內涵的理解如下:
“教師點撥”即教師的啟發引導,具體指教師啟發學生猜想結論,可以通過特例進行循序漸進的推理、再通過歸納猜想結論、最后驗證結論即證明的過程。
“一段時間”的長短是因人而異的;最終形成的思維模式也有差別,但差別里存在著一定的共性。
本文認為促進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實際上就是要讓學生領會感悟并且習得一種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以概括為:觀察獲得直觀,猜想得到結論,證明明確結果。
對中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現狀調查,綜合分析學生問卷中所反饋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中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狀況不容樂觀,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學習數學的;部分學生是為了分數而學習的,這種學習的性質本身動機就不良好,單純為了分數而學習,有些學生可能只是死記硬背,靠記憶,靠考前突擊而學習,得到的只是一個結果,而過程是什么對學生來說是云里霧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不僅參與活動的狀態可能是被動的,而且大部分學生呈現出依賴性強的特點,這與“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很大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很多學生還是不會歸納總結經驗;學生普遍缺乏探究意識,看到創新題沒有想要去解決它的想法,這說明學生的學習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學習,沒有深層次的學習,這體現出創新意識薄弱的狀態,這也是當前中國學生身上存在的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學生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很少會去自己積極的歸納總結經驗;學生認為在數學學習中思維方式是最終沉淀下來的東西,這說明學生潛在的已經獲得了一些數學活動經驗,但是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自己幾乎沒有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因此,我們認為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學習過程是個體認知體系建構和再建構的過程。組織學生學習數學,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數學思維的水平和特點。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如用人民幣購物、看鐘表、認時間、測量、辨別方向等,這些生活經驗,都是以后學習相關數學內容的知識基礎。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將生活經驗“轉化”成數學活動經驗。一是,對接生活經驗;二是遷移“已有經驗”。
操作思考完成活動經驗數學化的步驟是:具體操作—表象操作—抽象概括—數學化。學生在擺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而且也為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從而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經驗的有機整合,豐富并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經驗一般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感悟能力常常受到個體學習風格的影響,導致個體活動經驗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對話促進了個體經驗的充實和發展,實現了個體經驗的優化和內化。
反思總結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精心地設計和安排,可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提升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回顧總結思想方法、梳理探究思路、分析操作得失,使學生獲得了比知識更有價值的思維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數學活動經驗里的知識性成分、思想方法性成分、體驗性成分三個方面去引導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