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諫枝
廣州市從化區鰲頭中學 廣東廣州 510940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的利用好歷史教材,加強敏銳的觀察力,挖掘家國情懷素材,對歷史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到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素養。
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體現維護祖國統一的教學內容,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秦統一中國、西漢的建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西晉的短暫統一等內容,七年級下冊的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元朝的建立、戚繼光抗倭、統一多民族的鞏固與發展等內容。學生通過學習社會各界為了維護祖國統一所做出的這些努力和犧牲,老師可以用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讓學生可以認識到捍衛國家的主權、民族的尊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堅定學生為實現我國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信念。歷史教材中有體現民族交融的內容,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炎黃時期各部落的交流與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級下冊的唐朝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清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等。這些內容都注重突出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共同發展,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間有交流有融合,更好的推動了我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發展。老師可以充分結合教材進行總結、分析、歸類,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進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還體現在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可以從歷史教材中挖掘我國有史以來的各種文明成果。比如,物質文明方面的內容:有七年級上冊的原始農耕生活文明、青銅器技藝的發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絲綢之路、造紙術的發明,七年級下冊的開通大運河、宋代經濟的發展、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明長城的修建、清朝的前期文學藝術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內容:七年級上冊的甲骨文、百家爭鳴、舉世聞名的秦陵兵馬俑、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創造“五禽戲”“麻沸散”、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道教和佛教的發展、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七年級下冊的唐朝時多彩的文學藝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明朝小說和戲曲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內容:七年級上冊的堯舜禹的禪讓、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七年級下冊的開創科舉取士制度、三省六部制、武則天在位時創立殿試、元朝設立行省制度、宣政院、清朝設軍機處等。
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通過發掘教材中這些文化認同的元素,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部編版七年級的歷史教材運用通史的形式,通過從史前時期出發,歷經多個朝代,從夏商周、秦漢時期、三國、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元明清,貫穿中國歷史的教材中,可以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文明成果數目繁多,像文字、書畫和戲曲等。綿延數千年的文字可以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反應了眾多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思想,學生通過漢字的學習更好的培養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可以通過有效歷史教學來實現。通過分析歷史教材的內容,基本上每節課都可以引導學生培養家國情懷素養。老師可以根據歷史教材,運用典型的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前,精心設計教案,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升華學生的情感。比如學生在學習《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時,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紀錄片,如《我從漢朝來》,《漢朝歷史紀錄片合集》等,可以制作成課件,也可以讓學生簡單了解,也可以課后觀看,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兩漢時期作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的歷史時期。在政治方面,統一王朝、氣勢恢宏;當時民族眾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比較頻繁。在經濟方面,兩漢時期繁榮的社會經濟為當時的科技文化提供了發展條件,在很多領域取得突出成就。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多元化,比如讓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其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知識目標,讓學生學會比較和分析問題方法,提高自身表達能力,學會如何收集和整理歷史信息,讓學生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讓學生通過史料了解到基本的史實。老師在教法上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講述法等,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學習相關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小組討論等學法。可以運用故事的趣味性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及時出示史料材料,通過學習張仲景、華佗、司馬遷等為事業奉獻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學會立足現在,去探究過去和展望未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因為政治格局多極化,目前各國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與個人休戚相關。在進行歷史內容教學時,老師既要讓學生立足現在,又要讓學生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歷史當時的情境中去理解歷史,需要老師創設一定的歷史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的解讀歷史,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古代宗法觀念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下,我們中國人有著濃厚的家國意識,我們的家與國是融為一體的,因為“皮之不存,毛之附焉?”歷史中眾多的仁人志士們都勇于犧牲小我為國,大義凜然、浩然正氣。老師可引導學生更好的解讀歷史人物的高尚品質從而感染學生。比如先秦時屈原報國無門,非常憂郁苦悶,在《離騷》中體現了愛民憂國的心情。還有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時,屈原在彷徨、苦悶、悲憤中投汨羅江自沉。在宋末元初,忽必烈高官厚祿的誘惑,文天祥斷然拒絕,留下了曠世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適當的融入一些鄉土教育資源。鄉土作為一個人出生或長期居住的地方,不管身處何地,感性的人內心深處都有一股思鄉、懷鄉的情結。其實這種對家鄉人文歷史的關心和熱愛,可以升華為對國家命運、民族發展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關于歷史課程的鄉土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多樣化,課堂中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可以改變之前的授課模式,可以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增強教學效果。
比如,乾隆時期,在1757年下令“一口通商”,中國的四大海關僅留廣東一處,茶葉、絲綢、瓷器等大量商品從廣州運往世界各地。在此后的100年間,廣東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當時的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設置廣州十三行,只留廣州一處對外開放。在1982年,我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形成出爐,其中就有廣州,廣州的鄉土歷史資源非常豐富,老師可以結合歷史教學內容,重視與應用這些鄉土資源,為歷史教學提供很多現成素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我們向別人學習時,不要丟掉自己的文化根基,師夷長技可以,但不要變成崇洋媚外,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回溯到文化本源,熱愛自己的民族國家,深入自己的文化,深信自己的文明。我們要說自己的話,要做自己的事,要承認我們落后的地方,但是依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我們迎頭趕上沒有大問題。
總之,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的社會,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放大。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主要是為了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好的引導學生擔當起自身的責任,并且增強學生對自己國家的信心,作為初中學生要學會為自己讀書,更要為國家、民族而讀書。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豐富的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素材,老師要深入挖掘,運用好這些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