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娟 茶玉菊
保山市永昌小學 云南保山 628000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態的教學環境,低碳的教學設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有效的交流互動等理念與策略,已被廣大一線教師所廣泛認同和采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有意識地安排探究學習活動,但實踐中發現,探究活動的安排、素材的選擇及探究活動后的反饋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討。筆者認為,有效探究是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必然選擇。
學生如果親自參與實踐探索活動,就能不斷積累活動經驗,提升觀察、比較、實驗、猜測、驗證及概括推理的能力,從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思維。
例如《認識分數》,教師問:“1/2和1/4比,誰大呢?”馬上有學生說:“1/4 大?!边^了一會,有學生說:“1/2 大?!闭n堂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教師笑著并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說:“現在教室里出現了兩個答案,誰是對的呢?我們先請說1/4大的同學說說理由?!币粋€同學說:“4比2大,大的中間的一份當然比小的中間的一份大,所以我認為1/4大于1/2.”教師繼續說:“這是他的想法,那就請認為1/2大的同學來說說”。一個學生說:“我從圖上看出來的,1/2所占的陰影面積比1/4的大?!绷硪粋€學生說:“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大?!苯處熆偨Y道:“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分母大,分數就大;分母越大,分的份數越多,每份的數就越小。”當學生出現學習困難、錯誤時,教師要把困難、錯誤看成是一種課堂生成的資源,應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獲得知識和能力,在對不美好的答案進行修改和補充的過程中不斷把問題引向深入。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僅在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學習的自信與快樂,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
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在嘗試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環節,每組提供了如下實驗素材:小棒、黃色硬條、圓形紙片、毛線。要求學生“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做一個數學上的角。小組活動時,我發現學生興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個角,有的用硬條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個角,有的用圓形紙片折成了一個角,還有的學生甚至用毛線做出了一個角。
在探究性活動時,教師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大膽放手,一方面讓學生在做角的過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點,使探究性學習真正為突破難點服務,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實驗材料,尤其對毛線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內涵,點亮了教學細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角的頂點(尖尖的),角的兩條邊(直直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習慣、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果沒有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將來自課堂上師生真實的信息資源為教學所用,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提高能力之目的。
從生態學的視角看,課堂構成了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每一生態因子都會按自身固有的規律自由地生長、發展。聯系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是指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關系,生態課堂上的探究活動,正是基于生態因子的運動特點,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環往復,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呈多元互動的協進關系。應該指出的是,依據生態位原理,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生態系統中,應該都有一個相應的位置,這與學生自身的能力、氣質、性格、自我效能感等主觀因素有關。對此,教師的作用就是在安排探究活動時,要想方設法使每個學生這個生態因子在原有基礎上發揮出最大的學習潛力,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他們的學習內動力,形成學習的內驅力,使生疑、質疑、釋疑形成一條可持續的生態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進入現代信息社會,不難發現,教師教學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堂上,播放一些課件可以增強數學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課堂練習的容量。但是,現實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也不容忽視,媒體使用不當,容易喧賓奪主,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反而影響著學生的創造潛能。何況生態的數學課堂強調低碳性,崇尚簡單的學習環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輔助教學手段,但講究載體介入的適度性。
基于上述的一些思考,筆者以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中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創造者。教師要努力營造生態的氛圍,構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個性發展的場域,適時地引導和點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化,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享受學習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