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張海陽 陳家駿 曹學冬 曲巖 羅運權
作者單位:200003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肝膽外科
患者,祝XX,男性,52歲。因皮膚鞏膜黃染1周余于 2018年 12月8日入院。患者平素體健 ,2018年6月因自覺“精神差”就診于某中醫診所開具中藥方劑(含制何首烏、當歸、白芍、黨參、枸杞等),每副含何首烏約16克左右,連續服藥5月余、共140副,患者停藥后2周左右 出現皮膚黃染、小便色黃,遂至我院門診就診。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 ,心肺功能正常,皮膚、鞏膜深度黃染,肝脾未捫及 ,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無惡心嘔吐,無皮膚瘙癢等不適。無過敏、輸血、手術史,查肝功能ALT 1 000 U/L以上,TBil 300 μmol/L。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以“藥物性肝炎”收入住院治療,經保肝、降酶等對癥治療后治愈出院 。患者不飲酒 ,不抽煙。肝功 能 :TBil 188.10 μmol/L,DBil 132.9 μmol/L,ALT 39.7 U/L,AST 657.8 U/L,AST/ALT 15.56,GGT 104.6 U/L,ALP 442 U/L,余均正常。上腹部增強MRI提示 :未見明顯異常。甲 、乙 、丙 、丁 、戊型肝炎病毒的血學標志物均為陰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抗體陰性。診斷 :何首烏致藥物性肝炎 。入院后經對癥、保肝及中藥清熱、利濕、退黃、激素抗炎等綜合治療。1周后退黃,肝功能恢復正常。
討論藥物性肝炎是指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藥物的毒性損害或過敏反應所致的肝臟疾病。肝臟在藥物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多數藥物在此經過生物轉化而清除,常見的藥物性肝炎的大體分為1)急性藥物性肝損:急性肝炎,急性肝內膽汁淤積型肝炎,急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藥物性肝損: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血管病變,肝腫瘤性病變等[1]。本例患者特殊之處在于連續服用何首烏時間較長,但服用過程中并無不適,但停用2周后出現肝功能損害,屬于少見型藥物性肝炎。
何首烏又名多花蓼、紫烏藤、夜交藤等,是蓼科蓼族。其塊根入藥,可安神、養血、活絡、解毒(截瘧)、消癰;制首烏可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是常見貴細中藥材,臨床應用比較廣泛[2]。但是近年來,在國內外因使用何首烏或含何首烏的中藥制劑在臨床上應用引發的肝損害屢見報道,亦有報道服用首烏導致家族性肝損傷的報道。主要癥狀多為乏力、惡心、嘔吐、厭油膩,轉氨酶升高,本例患者雖然肝酶升高、伴有黃疸但是無明顯癥狀,肝臟不同程度受損,給予飲食治療和保肝、退黃等對癥治療,休息一段時間后多數患者能很快 恢復正常。少數癥狀輕者,停服何首烏,休息后肝功能亦能自行恢復。這些報道與歷代本草記載的首烏益肝作用不符,除應考慮特異性體質因素外,不能排除其致肝損害的普遍性。
藥理分析表明,何首烏含蒽醌類化合物,主要有大黃酚和大黃素 ,其次為大黃酸 (炙品不含大黃酸)、大黃素甲醚、和大黃蒽淀粉、粗脂肪、卵磷脂等 。除蒽醌類對胃腸產生刺激作用,出現腹瀉、腹痛、腸鳴、惡心、嘔吐等癥狀外,其他作用機制,尤其是肝損害機制尚不明確,并且與傳統的首烏益肝補腎功能相悖,應引起 臨床足夠重視[3-4]。建議在使用何首烏及其復方制劑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肝纖維化時密切關注肝功能變化,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