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軍
(甘肅省甘谷縣畜牧獸醫局,甘肅 甘谷 741200)
2018年底,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457.05萬頭(只),同比增長2.8%,其中:豬飼養量達到122.51萬頭、出欄69.33萬頭,雞飼養量達到314.01萬只、出欄139.53萬只,牛飼養量達到9.15萬頭、出欄2.74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1.38萬只、出欄3.76萬只;肉、蛋、奶總產量達到86 059 t(肉70 069 t、蛋13 910 t、奶2 080 t),同比增長2.8%;畜牧業產值達到13.1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 390元,分別同比增長9.5%、9.7%。
全縣共有獸醫公共服務人員549人,其中縣畜牧局9人、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在職人員20人、縣動物衛生監督所17人、15個鄉鎮中心在職人員97人,經縣、鄉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認定的村級動物防疫員406人。
依托基層動物防疫規范化建設、冷鏈體系建設和獸醫實驗室能力提升建設項目,改造了縣級獸醫實驗室1處,配備了動物疫病監測器械、藥品等;完善15個鄉鎮服務中心,并統一配備了辦公桌椅、藥械柜、電腦、疫苗箱、冰柜、冰箱等設備。
甘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動物防疫及檢疫監管經費70萬元,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落實村級動物防疫員報酬167.42萬元,為獸醫服務提供經費保障。
一是機構改革不徹底。動物防疫工作主要在鄉鎮,2010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將鄉鎮獸醫站更名為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和畜牧技術服務中心,人、財、物“三權”隸屬于鄉鎮人民政府,縣畜牧獸醫局與鄉鎮服務中心僅是業務指導關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防疫體系的建設。二是鄉鎮防疫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近年來,各鄉鎮服務中心雖然不斷加大投入建設,但還是存在鄉鎮服務中心辦公用房緊缺、沒有辦公經費等現象。同時,動物疫病防控的診斷手段也非常落后,基本停留在 “一雙眼睛,一把剪刀”的原始狀態,必要的儀器設備嚴重缺乏。除縣、鄉兩級基本配齊冷鏈設備外,村級幾乎沒有冷藏設施,嚴重影響著防疫免疫質量。三是定點屠宰未啟動運行。畜禽及其產品檢疫是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目前,甘谷縣的產地檢疫工作已基本理順,但定點屠宰廠由于經營問題,一直沒有運行,導致屠宰檢疫不能正常開展。
一是基層防疫力量薄弱,無法滿足工作需要。近年來,動物防疫、檢疫、畜牧技術推廣、草原保護等工作任務不斷增加,加之鄉鎮政府對服務中心人員也有抽調現象,疫病防控力量分散,造成各項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現象發生。二是基層防疫人員專業水平較低。村級防疫員大多是民間獸醫,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雖經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專業技術培訓,但專業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仍不足,無法適應當前疫病防控新技術需求。三是基層防疫工作環境差、待遇低。近年來,省、市、縣財政雖然在逐年提高了村級防疫員的報酬,由年人均800元增至4 800元,但與不斷上漲的物價和工作量相比,報酬仍然偏低。加之,獸醫從業人員沒有衛生津貼,在開展人畜共患病監測工作時有畏難情緒。
為保護畜牧業生產和人民身體健康,國家頒布了《動物防疫法》《畜牧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省、市、縣也出臺了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較大的難度。一是畜牧部門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難以執行到位,特別是對于不接受防疫的畜禽養殖戶,往往只能做一些說服工作,很難執行強制防疫,否則一旦出現免疫副反應,或因此而造成一定的損失,導致防疫工作難以開展。二是在實施動物防疫的過程中,出現免疫副反應是在所難免的事,在處理免疫副反應時,有的需要藥費,有的需要賠償。對于這方面的支出,各級地方財政雖然有一定的補償,但是需經一級一級報批后撥付下來,這個過程往往長達3~4個月,群眾有時難以接受。
一是畜禽養殖方式相對落后,病原污染面廣。早期建成的養殖場戶缺乏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畜禽混養、人畜混居,隨意堆放或排放畜禽糞污的現象普遍。二是畜禽生產模式和流通方式粗放,疫病防控壓力大。甘谷縣畜禽養殖正處于傳統養殖向現代化養殖方式轉型的初級階段,集約化生產方式和千家萬戶庭院式分散養殖并存,特別是家禽養殖以小專業戶和千家萬戶庭院式分散養殖為主,防疫設施簡陋,流行病學情況復雜,存在著嚴重的防疫隱患。
一是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獸醫體制改革。充實鄉鎮動物防疫機構,使鄉鎮動物防疫機構自成體系。建議對鄉鎮中心管理實行“三權統一,條塊結合,以條為主,分工負責,統一協調”模式,劃清人、財、物管理權限,確保各項工作正規化、制度化。應根據當地的動物養殖量和實施強制免疫病種的數量,增加鄉鎮中心人員編制數量。二是建立完善村級防疫體系建設。村級防疫員由具有執業資格的獸醫擔任,具體負責本村動物防疫接種、掛標和建檔,并協助實施產地檢疫和疫情監測。在村一級建立動物防疫室,逐步配齊動物防疫冷藏設備,改善村級動物防疫備件,提高防疫質量。
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對動物防疫工作負總責,切實組織好、實施好動物防疫工作,負責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預防控制體系和動物防疫監督管理體系;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負責動物防疫工作的指揮、協調,解決動物防疫工作中所出現的重大問題。縣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和鄉鎮政府要抓好村級防疫員隊伍建設,組織村級防疫員和實施春秋兩季動物免疫預防注射,確保免疫密度;縣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實施動物防疫監督,進一步加大防疫督查、檢查力度,及時通報督查、檢查結果。同時,從促發展,保安全的角度出發按照依法治牧的要求,加大對涉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各級領導和干部群眾對動物防疫工作的認識,讓各養殖場戶和廣大群眾全面深入地了解《動物防疫法》《畜牧法》對于規范畜牧業生產經營行為,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義。
各級財政應增加對動物防疫這一社會公益性事業的投入,保證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一是定編定費,保證工作待遇。逐步完善獸醫從業人員衛生津貼、村級防疫員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徹底解決村級防疫員的后顧之憂,使村級動物防疫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建立動物防疫風險基金,化解動物防疫矛盾。為了保護畜主利益和動物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建議建立動物防疫風險基金,明確資金來源、儲備、補償范圍、標準、使用申請、審批辦法等。
一是針對動物防疫員、動物檢疫員和動物防疫監督員“三員”素質狀況,每年有計劃地舉辦培訓班;搞好崗位練兵、知識技能比賽和專業技術講座;強化動物防疫員專業職稱的評定和動物防疫員執業資格認定。切實加強村級動物防疫員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訓機制,通過加強動物防疫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著力建立一支過硬的動物防疫隊伍。二是按照動物防疫操作的有關技術規程,實行科學防疫。堅持免疫標識制度,對免疫過的動物要及時發放免疫證明、佩帶免疫耳標、建立免疫檔案,做到“免疫證、耳標、檔案”三對照。嚴格按照《獸用生物制品管理經營辦法》,嚴加管理獸用生物制品經營市場,進行專項整頓。杜絕使用過期失效、無標簽、無批號、無生產廠家以及破損、失真空的疫苗。三是要全面實施動物免疫抗體監測,不斷提高動物防疫工作質量。加強實驗室工作,對專職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及時配齊必要的設備器械、監測藥品等,隨時根據當地動物防疫工作進展情況,及時采樣進行抗體檢測,對抗體水平達不到要求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免或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切實提高免疫效果。
加強檢疫規范化管理,提高產地檢疫、市場檢疫、屠宰檢疫執法水平,有效解決畜禽在產地、銷售過程檢疫的薄弱環節,防止疫病流行和蔓延。規范規模養殖場的管理,簽訂規模養殖場防疫責任狀,要求養殖場建立健全動物免疫程序、生產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建立免疫檔案,切實提高規模養殖場的疫病防控能力。
抓好規模養殖示范場(小區)建設,從規模養殖場的選址、規劃、布局、畜舍建設、引種、飼養管理、生產、防疫等方面推行標準化,要逐步建立養殖場審批制度,實行人畜分離,凈化產地環境,把標準化生產與無公害畜產品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嚴格控制畜禽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按照國家、省、市關于畜產品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的要求,加大對畜牧業標準化宣傳力度,提高標準化在畜牧業生產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中的普及程度,促使畜牧業標準化真正成為畜牧生產者,經營者的自覺行動,實現養殖方式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