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成,楊小虎,薛 萍
(1.甘肅省臨夏縣農業農村局 土橋溝畜牧獸醫站,甘肅 臨夏 731800;2.平涼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國際獸醫組織(OIE)將其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為重大動物疫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1885年首先在美國發現,以后傳播到世界各大洲。我國大部分省份都曾有發生,因我國研制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期長、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優越、遺傳性穩定,我國將豬瘟列入強制免疫病種,長期的免疫致使豬瘟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呈現零星散發和亞臨床感染,2018年農業部將豬瘟免疫退出了強制免疫。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2018年12月初,甘肅省某養豬大戶育肥豬陸續出現精神沉郁,飲欲增加,食欲下降,體溫41℃,咳嗽,病豬出現拉稀和便秘,耳、四肢、背部、腹部皮膚發紅等癥狀,隨后1周左右死亡。發病初,經該地鄉村獸醫采用頭孢噻呋鈉、魚腥草、安痛定和氟苯尼考等藥物治療,疫情未見好轉。截至12月12日,累計發病育肥豬只近52頭,病死30余頭。12月12日,調查組了解情況后立即趕赴現場進行了調查。
1.1.1 可疑病例 2018年12月7日—12月12日,該養豬戶,發病豬呈現精神沉郁,飲欲增加,食欲下降,體溫41℃,咳嗽,病豬出現拉稀和便秘,耳、四肢、背部、腹部皮膚發紅。
1.1.2 死亡病例 2018年12月7日—12月12日,該養殖戶發生育肥豬不明原因大批死亡,約死亡32頭。
1.1.3 確診病例 2018年12月12日至13日,采集死亡病例的淋巴結、肺、脾、心、肝、扁桃體、腎等組織樣品和可疑病例全血和血清樣品,經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診斷室檢測,確診為經典豬瘟病毒核酸陽性。
1.2.1 現場調查 到發病養殖戶實地調查;與養殖戶主面談,了解發病經過、免疫、治療、日常飼養管理以及豬只調運等信息;進入豬舍,觀察養殖環境、圈舍衛生狀況;同時搜索可疑病例,進行臨床診斷,對死亡不久的病死豬進行病理剖檢。
1.2.2 抽樣檢測 結合臨床診斷和病理剖檢得出初步結論后,分別采集8頭發病育肥豬全血、血清及2頭死亡豬的淋巴結、扁桃體、肺、心、肝、脾、腎等病變組織樣品,送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1.2.3 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 用Excel整理收集到的有關豬只發病和死亡信息,并進行數據分析,對疫情分布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
2.1.1 養殖戶基本情況 該養殖戶2008年在自家院前建造一棟豬舍,飼養環境衛生較差,養殖方式落后,無任何管理制度和生物安全防護措施。該養殖戶由戶主一人負責經營,存欄生豬約67頭,采用自繁自養的飼養方式。豬舍距鄉村小道約20米,周邊有養殖大戶2個,散戶28個,存欄約800頭左右,間隔50米有一散戶,飼養模式基本相同,但一切正常。畜主自述曾對該批育肥豬進行了常規免疫,但無任何記錄,豬瘟疫苗超前免疫不當(畜主在仔豬吃初乳后進行豬瘟疫苗免疫)。
2.1.2 疫病經過及防控情況 調查發現從12月7日開始,該養殖戶育肥豬陸續發生高熱、咳嗽、拉稀等癥狀。12日因自己治療無效后報告疫情。12月12日市、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和疫控中心人員到場,根據臨診癥狀和剖檢病變初步診斷為經典豬瘟,采樣送檢的同時迅即初步劃定疫點疫區,對已經發生死亡的豬只嚴格進行焚燒深埋處理,第一時間封鎖存欄生豬、和養殖投入品,對生產區和周圍環境嚴格消毒,經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為經典豬瘟陽性后,根據《豬瘟防治規范》要求,對該養殖戶剩余生豬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周邊3公里范圍內散養戶存欄生豬進行豬瘟疫苗緊急免疫注射,因處置得當,疫情沒有發生擴散。
2.1.3 疫病分布
2.1.3.1 時間分布
因為該養殖戶飼養管理方式落后,無任何生產記錄,未詳細記錄每日發病數,根據死亡病例繪制流行曲線(圖1)。12月7日死亡8頭,12月10日死亡24頭,12月11日死亡1頭,12月12日死亡4頭,整個病程持續1周左右。

圖1 疫病流行曲線
2.1.3.2 空間分布
該養殖戶能繁母豬、仔豬和育肥豬共用一棟圈舍,40頭育肥豬分布在相鄰的三個豬欄當中,從12月7日急性死亡的首例病例到調查當日,該豬舍發病率為55.2%。
2.1.3.3 群間分布
所有發病豬均為育肥豬,三欄之間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無差異,母豬和仔豬均無發病,育肥豬發病率為100%。
2.1.4 臨床診斷及病理剖檢 臨床檢查發現,育肥豬發生咳嗽、拉稀和高熱(41℃)。剖檢兩頭150日齡左右病死豬,發現下頜淋巴結腫脹,外觀呈紫紅色,切面呈大理石樣變;脾臟不腫大,外觀呈黑紫色,邊緣有梗死灶;腎臟發生腫脹,外觀呈土黃色;心包有少量積液;肺臟有壞死灶;回腸漿膜有出血壞死灶,盲腸黏膜表面發生“紐扣狀”潰瘍(詳見圖2)。

圖2 剖檢病變
此次疫情中,育肥豬發病后僅6~7 d死亡,符合病毒類疫病特征;對采集的血樣、淋巴結、扁桃體、肺、心、肝、脾、腎等病變組織樣品,送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診斷室,排除非洲豬瘟,經檢測為經典豬瘟核酸陽性。結合臨床檢查和剖檢病變,該起疫情確診為經典豬瘟。
針對該場情況,按照《豬瘟防治技術規范》和《重大動物疫病應急條例》,當地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指導該鎮政府和村委會對該養殖戶和所在自然村進行了封鎖,禁止該村內豬只調出,第一時間撲殺該養殖戶存欄豬只,并對所有病死豬、被撲殺豬按照《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農醫發〔2017〕25號)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飼料和墊料、污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圈舍、場地進行嚴格徹底消毒;限制人員出入,嚴禁車輛進出,嚴禁豬只及其產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運出。對圈舍、飼養用具、周邊環境、死豬轉運道路及掩埋場地進行嚴格消毒。建議對該村所有養豬戶根據豬瘟疫苗接種情況進行免疫補針。12月13日后該村再無病死豬出現,10日后,經該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評估后,解除了封鎖。
綜合臨床診斷、病理剖檢、實驗室診斷結果,判定此次疫情為經典豬瘟感染引發的。經調查認為,豬瘟疫苗免疫失敗、寒冷應激、飼養管理方式落后為該起疫情發生的主要原因。
4.1.1 豬瘟疫苗免疫失敗 豬瘟作為一種高度接觸性、出血性、致死性傳染病,在我國已經流行多年,對我國養豬業造成嚴重危害,多年來我國一直將豬瘟列為當前豬病防治重點。自2007年實施強制免疫開始,到2017年取消豬瘟的強制免疫,10年的強制免疫加上重點監測,使我國豬瘟流行趨于穩定,豬瘟臨床表現趨向緩和,典型的出血、壞死癥狀,在臨床上已經很少出現,豬瘟病原檢出率逐年下降,同時豬瘟免疫抗體陽性率持續上升。雖然目前豬瘟已退出強制免疫,但防疫工作依然不能松懈,要進一步往全面凈化豬瘟的方向進發。
豬瘟退出我國強制免疫不等于我國已經消滅豬瘟,養殖場(戶)是否實施豬瘟免疫取決于該場(戶)連續幾年豬瘟監測凈化情況和生物安全措施落實情況。未經過嚴密的監測凈化和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貿然取消豬瘟免疫,將加大其發生豬瘟疫情的風險。
目前,豬瘟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主要根據養殖場(戶)仔豬出生后母源抗體消長情況決定,一般認為母源抗體效價降至1:4~1:8時是豬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時期。育肥豬的免疫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仔豬斷奶后(避免母源抗體對免疫效果的影響)首免,之后在50~60日齡時加強免疫;二是仔豬在出生后吸吮初乳前超前免疫,之后在30~40日齡時加強免疫。
據查,該養殖戶發病育肥豬只在出生當日進行豬瘟疫苗免疫注射,并且戶主不熟悉超前免疫技術,之后未在30~40日齡時進行加強免疫,初步判定為豬瘟免疫失敗,再加當地為該縣生豬散養戶聚集村,存在豬瘟野毒感染風險。
4.1.2 寒冷應激 12月份正值隆冬時節,該縣氣溫波動較為明顯。12月7日-12日氣溫連續驟降,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分別下降了9℃、8℃,該養殖戶半開放式豬舍無任何保暖措施。12月7日該養殖戶便出現發病死亡情況,因此懷疑與氣溫驟降的寒冷應激有關。4.1.3 飼養管理方式落后 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養殖(場)戶防疫的關鍵。該養殖戶采用前舍后院的飼養方式,未做到人畜分離,沒有任何門禁消毒制度措施,圈舍環境衛生較差,發病豬沒有隔離飼養,養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缺位,加快了病毒傳播的速度,導致同舍所有育肥豬感染并出現癥狀。
此次調查時間較滯后,如果養殖戶能盡早報告并介入控制住疫情,便可減少不必要損失(大量藥物治療)。由于該養殖戶缺乏詳盡的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發病記錄,故調查組獲得的數據均是戶主回憶的大概數字,無法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且存在一定的回憶性信息偏倚。
通過緊急流行病學調查,確認此次疫情系育肥豬豬瘟免疫失敗致使經典豬瘟感染,導致育肥豬大批死亡。寒冷應激、飼養管理落后均可能是導致其發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