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麗,王金文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動物防疫與畜牧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張家川 741500)
為了全面了解規模養牛場(小區)和專業養牛戶糞污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去向,為開展糞污處理及農村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張家川縣胡川鎮28個肉牛養殖場(小區)及5個專業村養牛專業戶糞污排放開展了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以張家川縣胡川鎮28個肉牛養殖場(小區)及5個專業村為重點,每個養牛場(小區)存欄肉牛不少于100頭,養牛專業戶存欄肉牛不少于20頭。
1.2.1 生產方式 調查了解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肉牛的品種、體重、存欄量、出欄量,飼養管理方式方法。飼草料來源、采食量、飼料的組成成分、疫苗、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情況。
1.2.2 污染情況 調查了解調查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肉牛的清糞方法、設施設備、年處理能力及污染狀況。對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肉牛飼養環境中產生的糞尿、污水等的排放量和利用量進行統計。
1.3.1 糞尿污染 分類調查測算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養殖環節產生的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銨態氮、總磷、總氮等指標。
1.3.2 糞便利用 按照國頒《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要求指標,監測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的糞污綜合利用情況,包括直接用作肥料積肥量、沼氣利用量、流失量等。
1.3.3 惡臭監測 對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牛舍內環境的臭味進行分級評定,臭味強度按下列標準分級(表1)。

表1 臭味強度分級標準
1.4.1 數據采集 深入張家川縣胡川鎮有關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進行實測估算,實測估算中糞污的流失量按產生量的12%計算。
1.4.2 計量系數 肉牛飼養期按一年365 d計算,糞便排放量及糞便中有機質、NH3、N、P、K的含量,依據相關參照文獻[2]有關參數。
1.4.3 計算方法 每個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年糞尿排放量等于個體日產糞尿量(kg/d·頭)乘以飼養期(d)和養牛數(頭)的積。
每個養牛場(小區)、養牛專業戶每種污染物的年污染物排放量,等于這種污染物在家畜糞、尿中含量的總和。
本調查涉及養牛場(小區)、專業養牛戶肉牛年飼養量分別為3 295頭和6 590頭,各占全鎮養??倲?6 148頭的20.40%和45.08%。調查估算全鎮養牛糞尿年排放總量為60.51×104t,其中:養牛場(小區)牛糞尿年排放總量在3.61×104t,占5.97%,專業養牛戶糞尿年排放總量在7.97×104t,占13.17%。高密度規模化養牛糞便及其他污染物日排放量具有累加效應,是造成生產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規模養牛場(小區)和專業養牛戶糞尿污染比例各占31.17%和68.83%(表2)。
調查測算養牛場(小區)和專業養牛戶牛糞尿有機質、N、P、K的排放情況,其中:化學需氧量(COD)年排放262.48×104t,生化需氧量(BOD)年排放204.34×104t,氨氮(NH3-N)年排放26.64×104t,總氮(N)年排放10.81×104t,總磷(P)年排放64.85×104t(表3)。調查結果表明:區域內養牛場(小區)和專業養牛戶糞尿及污水排放的主要途徑為糞場堆積干制法,其水污染物排放濃度及污水排放量均在允許范圍內,未超出冬季每天最高允許排水量17 m3/百頭,夏季20 m3/百頭的標準(表3)。

表2 養牛場(小區)、專業戶牛糞尿年排放量 單位: t

表3 養牛場(小區)、專業戶牛糞尿有機質、N、P、K年排放量 單位 :㎏
從時空分布情況來看,當地養牛場(小區)多在交通較為方便的村鎮及周邊區域,養牛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增加12.8%,成為城鄉結合部養殖環境主要的污染源。專業養牛戶散布在人工種草及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飼草料資源豐富,具有傳統養牛習慣和發展潛力的偏遠村組,其養牛數量占全鎮養??倲档?5.08%。由于養牛戶遠離人口密集區域,呈零星散布,占據區域面積較大,糞污臨近農田堆積,無直接排放現象,對周邊環境污染不明顯。
對規模養牛糞尿處理及綜合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養牛場(小區)糞尿處理以干清糞工藝為主占糞尿處理量的93.21%,水沖干制結合式僅占6.79%;專業養牛戶由于條件限制全部采用干清糞工藝。從糞尿綜合利用情況來看,流失量為0.71×104t,僅占6.09%,堆積發酵積肥利用占65.11%;沼氣利用占4.02%;其它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土炕焚燒等占24.78%。養牛場(小區、大戶)未經處理的糞尿可對周邊環境造成面源污染(表4)。
采用臭味強度分級對養牛場(小區)、專業養牛戶圈舍內臭味進行綜合評價,監測評價在10月下旬進行。共監測養牛場(小區)22個,專業養牛戶62個,所有養牛圈舍均有臭味嗅出,達到1~2級45個,占53.57%,達到3~4級39個,占46.43%,未見強烈異臭的圈舍,牛舍內環境中異臭成分主工由硫化氫(H2S)及氨氣(NH3)構成,臭味程度均在標準范圍之內(表5)。
養牛場(小區)、專業養牛戶內部環境及鄰近周邊地區,由于糞尿、廢水、廢棄物等的排放,容易散布臭味和造成糞污現象。雖然被調查的養牛場(小區)、專業養牛戶糞尿綜合利用率為93.91%,年流失量6.09%,但由于飼養量不斷增加,單位面積的飼養密度過高時,COD、BOD、NH3-N、N、P的年流失總量足以達到污染程度,若不經過適當的處理,直接排放,將對該區域環境造成影響。

表4 養牛場(小區)、專業戶牛糞尿綜合利用調查 單位 t/年

表5 養牛場(小區)、專業養牛戶飼養內環境臭味評價
一是規范飼喂標準和飼養行為。飼喂低蛋白水平日糧,提高飼料的品質及養分的利用率,可減少畜禽氮和磷的排泄量,使P、N排出量減少22%~41%。二是合理應用環保型飼料,在飼料或墊料中添加除臭劑,如酶制劑、沸石、絲蘭提取物等,可減小惡臭。三是嚴格控制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的使用,推廣使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無殘留的綠色飼料添加劑,并遵守休藥期規定。四是嚴格執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避免畜禽飼養過分集中。五是養牛場(小區、大戶)優先配套糞尿及廢棄物處理設施,落實糞尿資源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措施,實現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