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杜錄
(甘肅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3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時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2017年已達到57.5%,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科技進步為保障國家糧食與食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貧困地區的鄉村道路、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已經大為改善, “兩不愁三保障”和政策性兜底的漸次全覆蓋,經濟扶貧政策邊際效益的遞減的情況下,扶智、扶志,依靠科技助推精準扶貧成為當務之急。
貧困地區的從事養殖的多為50歲以上老年人群,其受教育程度低,知識儲備少,對于專業的養殖技術在理解上存在困難,對有些技術很難掌握要領。在傳統養殖方式的影響下,他們更多相信自己的養殖經驗,對科學的養殖技術信任和重視不夠,導致專業的養殖技術難以推廣或推廣效率極其低下。
由于技術推廣人員忽視了貧困地區畜牧養殖者的思想觀念、接受水平和年齡等因素,以宣代推,以會代培,“一言堂”式集中培訓,使群眾無法體會新技術的好處與優勢,導致技術培訓、推廣沒有產生預期效果。
技術服務體系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畜禽良繁、動物防疫等服務體系普遍存在設施簡陋,服務手段落后的問題;技術推廣所涉及的一些新技術有著較為繁雜的操作過程,由于資金限制,培訓、示范因陋就簡,沒有起到應有的培訓、示范效果。
一是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二是疫病防控隊伍不穩定,三是獸醫機構改革后,鄉鎮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不再從事動物疾病診療服務,許多養殖戶牛羊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診療。
良種對畜牧業增產的貢獻份額高達40%,畜牧業的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種革命為先導。優良品種是現代牧業的標志,良種化程度的高低,決定產業的效益,是牧業實現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2.1.1 肉羊品種的選擇
2.1.1.1 推薦母本品種 湖羊、小尾寒羊適應甘肅省大部分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具有良好的產肉性能和繁殖力,可根據不同地區群眾喜愛、飼養經驗和肥羔生產上市體重有選擇性地引進。雜種代替純種做母本時母畜出F1代母畜比純種母畜產仔多,泌乳力強,體質更強健,易飼養,利用期延長。按照適應性強,耐粗飼,保姆性好,常年發情、多胎的原則,可因制地宜選擇寒灘、寒蒙、寒甘、肉雜等或湖寒雜種母本作為商品生產的母本。
2.1.1.2 推薦父本品種 要求適宜當地生態環境,體格較大,生長速度較快,食譜廣、產肉性能和肉質好、屠宰率高。可選擇品種有南非肉用美利奴羊、薩福克羊、無角陶賽特羊、杜泊、澳洲白、波爾山羊等。雜種代替純種做公畜表現雜種公畜比純種精液品質較好,性欲較強,后代生長發育較快。為此,商品生產的一般農戶推薦選擇體格健壯的兩品種雜種公羊作為父本。
2.1.2 肉牛品種選擇
國內可供選擇的肉牛品種有西門塔爾、利木辛、夏洛萊、安格斯及其雜種,地方品種有: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等。西門塔爾是乳肉兼用品種,不但產乳量高,而且產肉性能不比專產肉牛品種差,特別適合小規模養殖戶、大中型規模養殖場飼養。安格斯牛(Angus)被認為是肉質最好的肉牛品種,具有易產,生長快,早熟和肉質好的特點,屠宰率可達60%~70%,但對飼養管理要求較高,適合大中型規模養殖場飼養。
2.1.3 優良品種的利用技術
2.1.3.1 肉羊品種利用 美國研究表明,兩個品種雜交的羔羊總產量比純種親本提高12%,到4個品種時,雜種中每增加一個品種,其肉產量提高8%~20%,并主張在生產實踐中實行三個或四個品種的輪回雜交來生產肥羔。由于湖羊、小尾寒羊具有繁殖力高等諸多特點,被看作是最理想的肉羊雜交母本品種,廣泛用于肉羊雜交。以湖羊為母本的簡單經濟雜交主要有:杜泊(♂)× 湖羊(♀)、澳洲白(♂)× 湖羊(♀)和澳洲白(♂)× 杜湖F1雜種(♀);以小尾寒羊為母本的簡單經濟雜交主要有:薩福克(♂)× 小尾寒羊(♀)、特克賽爾(♂)× 小尾寒羊(♀)和薩福克(♂)× 陶寒F1雜種(♀)。
2.1.3.2 肉牛品種利用 西門塔爾、利木辛、夏洛萊、安格斯等品種及其雜種,均選用相應品種純種或肉用性能更為突出的肉牛品種凍精授配;引進的國內地方品種秦川牛、南陽牛和魯西黃牛等用國外引進品種的凍精授配。進一步增加產肉量,改善肉品質量,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牛羊是草食動物,構建起以秸稈青貯、優質飼草料種植為主的飼草料生產利用體系,事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積極推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突出以牛羊養殖規模來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擴大飼草料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養結合、草畜同步、農牧循環發展。結合糧改飼政策、項目支持,不斷擴大飼用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甜高粱、燕麥草等高產優質飼草的種植面積,大力推廣飼草豐產模式栽培,增強優質飼草的供應能力,盡量減少外調飼草數量,以降低養殖成本。二是強化青貯基礎設施和設備建設,積極推廣秸稈收、割、鍘、貯一體化機械化作業,全面普及推廣青貯、微貯、袋貯、包膜打捆等飼草加工貯藏技術;三是推廣混合日糧飼喂技術,大中型養殖場改善條件使用TMR(混合飼料攪拌)技術,提高秸稈利用率。
一是結合農業農村部科技助力產業扶貧的政策,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鞏固鄉村兩級防疫隊伍,靠實動物防疫責任。二是在春秋兩季對牛羊進行體內外驅蟲,并根據本地疫病流行情況選用相應疫苗等進行定期或不定期防疫。三是注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將90%精力放在飼養管理上,8%精力放在預防疾病上,2%的精力放在常規病的診療上。四是注重疫病防制。首先,防止外來疫病的侵入。堅持“自繁自養”,以減少疫病的傳入。引入羊時,無論國內、國外引進,只能從非疫區購買,不購買無檢疫證明的羊。新購入的牛羊進入隔離飼養,需觀察1個月后,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飼養場均應設立圍墻和防護溝,門口設置消毒池,嚴禁非生產人員、車輛入內。健康羊不到疫區周圍放牧,當周圍地區發生疫病時,要做好隔離消毒工作,杜絕外來疫病的侵入。其次,進行強制免疫。根據農業部發布《2018年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對牛羊進行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布魯氏菌病、包蟲病免疫,并達到相應免疫密度要求。
按照牛羊不同生理階段、不同用途對營養的需求和管理要求,區別對待,達到科學飼養、精細管理、標準生產,做到既滿足牛羊所需營養,又能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養殖基礎設施包括羊舍、飼草料儲備、糞污無害化處理和疫病防疫等附屬設施,建造均有相應的技術規范,但羊舍建造及維修應本著經濟實用、就地取材、因地適用的原則,要求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環保以及新農村建設要求,坐北朝南,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清潔干燥,通風、采光良好,飼喂方便。基本能夠達到飼喂有槽、飲水有器、運動有場、地面和墻壁便于消毒,配套附屬設施齊全即可,大中型養殖場要適宜機械化生產。
畜禽糞污的處理利用,是指將畜禽糞污經過“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轉化為肥料、飼料或能源的過程。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技術有:有機肥料生產技術,微生物發酵床技術,沼氣生產技術,“三分離,一凈化”技術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技術。各地應因制地宜推廣應用。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是適宜貧困地區一般養殖戶成本最低廉、最可取的技術模式。
主要圍繞活畜交易市場建設、牛羊屠宰與分割精加工生產線建設,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電商營銷和縣域農產品品牌打造,依照相應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延伸產業鏈,補短板、強弱項,做大做精做強扶貧縣域特色產業。
地方政府要在思想上認識到畜牧業快速、健康、高效發展離不開獸醫,獸醫是畜禽健康的衛士和保護神,工作缺失缺位,將帶來嚴重后果,要確保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在職在崗在位,全面履行職責。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為支持709個國貧縣健全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投入16.4億元,改善鄉鎮農技站的基礎設施與設備,多層次、全方位強化技術培訓,提升了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當地基層行政部門應該組織所屬的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開展“一對一”包村、包帶貧新型經營體、包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技術扶貧行動,實現貧困村養殖技術指導全覆蓋,通過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羊、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機制,加大養殖配套技術推廣和應用力度。
首先,搞好鄉鎮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的技能培訓,通過理論培訓、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和外出考察觀摩,培訓成當地養殖新型經營體和養殖貧困戶的師資力量。其次,對村級防疫員、家畜繁殖員和養殖大戶培訓,參照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培訓模式,爭取培養成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鄉土人才隊伍。第三,對村兩委負責人進行相關扶貧政策、養殖技術等培訓。第四,脫貧帶頭人培訓。第五,對貧困戶的技能培訓,應該針對貧困戶的產業,有針對性、參與互動式進行養殖技術培訓,使技術落地生根,產生效益。
目前,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貧困地區,基本已完成引進多胎品種母羊的引進,基本實現產的多的目標,后續要引進生長發育快、屠宰率高、肉品質量好肉羊品種公羊,與多胎品種母羊雜交,促進養殖戶飼養的羊群從產的多,向產的好、長得快、出肉多、成本低、效益好轉變。在這一進程中,提高優良品種的利用率,為加快品種改良步伐,可創造條件推行牛羊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術。
圍繞牛羊精準扶貧產業,由一個專家帶領一個團隊,一對一幫扶帶貧企業、合作社,組建微信平臺,線上線下、隨時隨地、不受空間限制、時間限制的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同時,也方便從業者對飼料、獸藥、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的相互溝通。幫扶干部、養殖場戶可充分利用省農業農村“12316”“三農”專家免費熱線進行農業政策、農業發展、市場信息、科技服務和農民訴求咨詢,也可以借助科研院校、行業部門的養羊養牛微信平臺來咨詢技術難題。
國家、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本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技術推廣機構,要加大科研聯合攻關力度,為貧困地區提供優質科技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網點,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推廣養殖適用新技術,讓示范戶真正的體會到新技術的好處。
目前國家、地方已出臺和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助推產業扶貧政策,貧困地區的各級行政領導要應充分利用好這些政策,發揮技術特長,為當地培養一批具有科技意識、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增強他們帶貧能力,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