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飛 張燕偉
【摘要】 目的 比較在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治療中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方法 93例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 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顯微組(44例)和非顯微組(49例)。非顯微組患者給予非顯微手術治療, 顯微組則均采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腫瘤切除。比較兩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及死亡、致殘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顯微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明顯優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0(0/44), 致殘率為4.5%(2/44);非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32.7%(16/49), 致殘率為26.5%(13/49)。顯微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明顯低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微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8.2%(8/44), 明顯低于非顯微組的57.1%(28/4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治療中, 相比非顯微手術, 顯微手術能對腫瘤進行更為有效且完全地切除, 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同時不會對周圍重要結構產生較大的損傷, 進而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顯微手術;非顯微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15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源自前床突和蝶骨小翼的內側, 其存在部位較深, 與顱底中線相接近, 同時與下丘腦、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穿通支、大腦中動脈以及視神經等重要血管和神經毗鄰, 甚至可進一步侵入海綿竇, 手術難度和風險很大, 腫瘤的全切率僅為60%左右, 具有很高的病死率、致殘率和復發率[1]。隨著近年來顯微外科的發展, 顯微手術在該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本研究則主要對顯微外科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比較和探討, 從而為顯微手術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3例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顯微組(44例)和非顯微組(49例)。
所有患者均經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確診。其中男39例, 女54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9.2±8.8)歲;病程1個月~13年, 平均病程(47.6±36.4)個月;病變部位:右側18例, 左側75例;腫瘤大小:直徑2.5~5.0 cm(中型)51例, 直徑5.1~7.5 cm(大型)42例;臨床表現:頭痛伴惡心、嘔吐者93例;視野或(和)視力障礙者74例;癲癇大發作16例, 精神運動性發作11例, 單側眼無光感7例, 對側肢體不全癱瘓14例, 單側突眼7例, 動眼神經麻痹18例, 復視13例, Foster-kennedy綜合征10例, 視乳頭水腫25例。
1. 2 治療方法 非顯微組患者給予非顯微手術治療, 顯微組則均采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入路根據術前CT和MRI檢查腫瘤侵犯的程度和方向決定, 包括額下入路、翼點入路、額顳眶顴入路及經額顳硬膜外入路。患者取仰臥位, 依據手術前MRI檢查結果決定骨窗大小, 手術前腰穿置管, 對腦脊液進行持續引流, 必要時可給予250 ml 20%甘露醇靜脈快速滴注, 待腦壓降低后將硬膜切開。由外至內沿蝶骨嵴將硬膜逐漸剝離, 將蝶骨嵴應用顯微磨鉆磨除, 電凝硬膜血管, 之后對囊內應用電切圈進行切除減壓, 然后在顯微鏡下經神經導航指引將囊壁和血管、神經之間的粘連逐漸剝離, 若腫瘤較大, 分離較為困難, 則先對顱內腫瘤進行次全切除術, 然后對瘤壁進行分離切除, 在剝離視神經上的腫瘤時注意對視神經進行保護。術后仔細止血, 對蛛網膜下腔進行反復沖洗, 之后嚴密縫合硬腦膜。術后給予患者常規脫水和解痙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及死亡、致殘和并發癥(包括繼發顱內血腫、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對側肢體偏癱)發生情況。Simpson分級標準[2]:Ⅰ級:腫瘤全切除并切除腫瘤累及的硬膜和顱骨;Ⅱ級:腫瘤全切除并用激光或電灼腫瘤附著硬膜;Ⅲ級:腫瘤全切除, 腫瘤附著的硬膜沒有任何處理;Ⅳ級:部分切除腫瘤;Ⅴ級:單純腫瘤減壓或活檢。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情況比較 顯微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明顯優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死亡率、致殘率比較 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0(0/44), 致殘率為4.5%(2/44);非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32.7%(16/49), 致殘率為26.5%(13/49)。顯微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明顯低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7.35、8.28, P<0.05)。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顯微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8.2%(8/44), 非顯微組為57.1%(28/4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83, P<0.05)。見表2。
3 討論
蝶骨嵴腦膜瘤患者比例在顱內腦膜瘤患者中占20%左右, 其中>40%的患者為內側型蝶骨嵴腦模瘤。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位置較深, 且和頸內動脈、視神經、海綿竇等重要神經、血管組織毗鄰, 腫瘤切除難度大, 很容易發生腦梗死、垂體功能損害以及嚴重的顱內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導致患者死亡或重殘。而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使得此類型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邱平等[3]對42例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進行研究, 其中21例對照組給予非顯微手術, 21例觀察組患者則給予顯微手術,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無一例死亡和致殘, 而對照組術后死亡率為33.3%, 致殘率為28.6%, 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要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本研究則進一步比較了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 結果顯示, 顯微組患者術后Simpson分級明顯優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0(0/44), 致殘率為4.5%(2/44);非顯微組患者死亡率為32.7%(16/49), 致殘率為26.5%(13/49)。顯微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明顯低于非顯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微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8.2%(8/44), 明顯低于非顯微組的57.1%(28/4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比非顯微外科手術, 顯微外科手術能有效提高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治療效果, 同時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這與上述結論一致。
在此基礎上, 作者進一步對顯微外科手術入路的選擇進行了總結。手術入路的選擇要根據腫瘤的生長方向、附著點、其與視神經及頸內動脈(ICA)的關系、腫瘤是否包裹ICA以及腫瘤是否侵犯海綿竇等來綜合決定, 這需要通過完善的術前神經影像學檢查來實現。常用的手術入路包括額下入路、翼點入路、經額顳硬膜外入路、經額顳眶顴入路等, 絕大多數可選擇翼點入路, 同時術中根據腫瘤位置對顯微鏡方向和手術床及進行變化、調整和旋轉, 即可將腫瘤清晰顯露[4-7]。額下入路一般適用于腫瘤向鞍上生長和發展的患者;額顳眶顴入路適用于中路侵犯海綿竇者, 但該入路耗時且創傷較大, 因此應用不多;經額顳硬膜外入路則適用于前床突骨質增生, 或骨折受到破壞者, 其對視神經管的開放效果較好, 對視野視力的恢復效果更明顯[8, 9]。
綜上所述, 在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治療中, 相比非顯微手術, 顯微手術能對腫瘤進行更為有效且完全地切除, 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同時不會對周圍重要結構產生較大的損傷, 進而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龍, 焦建同, 歐陽陶輝, 等.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4, 19(12):705-708.
[2] 楊松, 梁新強, 吳海春, 等. 腦膜瘤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 廣西醫學, 2014, 36(9):1230-1233.
[3] 邱平, 闕雙林, 祁小龍. 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臨床療效對比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10):38-39.
[4] 毛承亮, 唐凱, 詹升全, 等. 巨大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外科治療.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8(8):358-360.
[5] 王洪鋒, 劉榮耀.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血管和神經的保護.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2):104-105.
[6] 楊曉濱, 李德康, 胡澤軍, 等. 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比較分析. 臨床醫藥實踐, 2010(6x):693-695.
[7] 吳忠魁. 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觀察. 中外醫療, 2012, 31(12):46.
[8] 馮春國, 王先祥, 程宏偉, 等.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附22例臨床分析).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10(1):27-29.
[9] 王宇峰. 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對比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34):58.
[收稿日期: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