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軍 王坤 任宇峰 張海波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方法 200例膽囊結石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微創膽囊切除組(102例)和微創保膽取石組(98例)。微創膽囊切除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行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對比兩組手術指標、術后恢復情況及6個月內結石復發率。結果 微創保膽取石組手術時間(40.2±5.5)min、術后排氣時間(10.5±5.6)h、住院時間(3.6±1.8)d均短于微創膽囊切除組的(53.5±4.8)min、(20.5±3.8)h、(5.4±1.5)d, 術中失血量(15.2±2.2)ml少于微創膽囊切除組的(30.5±5.2)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6個月內結石復發率為4.08%, 與微創膽囊切除組的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近期療效可靠,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而遠期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膽囊切除術;膽囊結石;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19
目前, 膽囊結石的外科治療方法包括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方法, 然而部分研究發現切除膽囊后, 患者膽囊排放與貯存功能缺失, 膽汁經肝內直接匯入腸道, 加之缺少膽汁排放與膽囊濃縮功能, 易于攝食后出現腹瀉、腹脹等消化不良反應[2, 3]。為了進一步完善膽囊結石患者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對比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102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98例行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患者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微創膽囊切除組(102例)和微創保膽取石組(98例)。微創膽囊切除組:男50例, 女52例;年齡28~72歲, 平均年齡(46.5±9.3)歲;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6.5±2.2)年;其中單發結石82例, 多發結石20例。微創保膽取石組:男47例, 女51例;年齡29~70歲, 平均年齡(46.8±8.8)歲;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6.6±2.3)年;其中單發結石77例, 多發結石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 且膽囊壁厚≤4 mm;經膽囊收縮功能檢測證實膽囊收縮功能良好, 即餐后2 h膽囊收縮≥30%。②排除標準:伴有凝血機制障礙、活動性結核;存在心肝肺腎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有上腹部手術史;合并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與膽總管結石等;哺乳期與懷孕期女性。
1. 3 方法 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行腹腔鏡保膽取石術, 患者全身麻醉, 在臍下5 mm處做切口, 置入Trocar并建立人工氣腹。進鏡后觀察腹腔與盆腔, 明確膽囊部位、大小、形態、與四周粘連等情況, 若膽囊無萎縮, 壁不厚、張力不高、炎癥輕微, 適合實施保膽手術, 反之膽囊炎癥重、張力高、水腫明顯且壁厚>5 mm、膽囊與周圍明顯粘連則需要行膽囊切除術。分別在劍突下2 cm、右鎖骨中線肋緣下2 cm切10 mm、5 mm切口, 穿刺放置Trocar, 在膽囊底部用電刀切一長約1 cm切口, 膽道鏡進入膽囊探查膽囊壁、結石數量, 膽囊黏膜光滑, 無隆起性病變可行保膽取石。通過取石網籃將膽囊內結石取盡, 并以生理鹽水反復進行沖洗, 盡量將黏膜表面的飄浮絮狀物與膽泥沖出。結石取凈后, 膽道鏡下觀察膽囊管開口處有膽汁進入膽囊內, 說明膽囊管通暢。腹腔鏡下3-0可吸收線全層間斷縫合膽囊底部切口, 再漿肌層連續縫合。檢查無膽漏后沖洗腹腔, 結束手術。一般情況下不留置引流管。微創膽囊切除組采取腹腔鏡三孔法進行膽囊切除手術[3]。
1. 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②隨訪6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結石復發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微創保膽取石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微創膽囊切除組, 術中失血量少于微創膽囊切除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6個月內結石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 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中出現結石復發4例, 復發率為4.08%;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中無一例出現結石復發, 復發率為0;兩組患者6個月內結石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變化, 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4]。目前,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 然而切除性手術仍無法改變傳統“切膽”這一實質性的外科理念, 多數患者切除膽囊后可出現反流性胃炎、腹脹腹瀉、胃腸道損傷等多種消化系統問題, 給其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臨床發現膽囊切除還可以導致復雜的生化生理功能改變[5-9]。因此, 膽囊切除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膽囊結石患者, 而微創保膽取石取有望成為膽囊結石且膽囊功能良好者的替代療法。
本研究分析對比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保膽取石術的手術情況, 結果顯示:微創保膽取石組手術時間(40.2±5.5)min、術后排氣時間(10.5±5.6)h、住院時間(3.6±1.8)d均短于微創膽囊切除組的(53.5±4.8)min、(20.5±3.8)h、(5.4±1.5)d, 術中失血量(15.2±2.2)ml少于微創膽囊切除組的(30.5±5.2)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 相較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更具微創優勢, 且進一步加快了康復速度。從臨床療效來看, 現階段對于腹腔鏡保膽取石術的爭議主要在于手術操作與適應證選擇方面, 保留無功能膽囊及不適當的病例選擇可能會增加復發率[10-1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微創保膽取石組患者6個月內結石復發率為4.08%, 與微創膽囊切除組的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 嚴格掌握腹腔鏡保膽取石術適應證, 不僅可以取盡結石, 同時還能夠保留膽囊功能。
綜上所述,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近期療效可靠,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而遠期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牛超. 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療效觀察.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18, 30(3):216-220.
[2] 陳濤, 趙作偉, 仝現州, 等. 保膽取石術與膽囊切除術對老年膽囊結石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肝功能的影響.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12):1476-1480.
[3] 李巧登, 陳光彬, 劉志剛, 等.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對比. 中華全科醫學, 2017, 15(4):565-567, 696.
[4] 方漢初, 廣鋒.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和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分析. 臨床外科雜志, 2017, 25(3):214-215.
[5] 李政波, 李興利, 王雪, 等.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37例分析. 人民軍醫, 2017, 60(3):282-283, 287.
[6] 李芳飄, 姚立鵬. 兩孔法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遠期預后及生活質量對比.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7, 29(1):18-21, 39.
[7] 龍振東.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分析. 當代醫學, 2015(8):71-72.
[8] 辛大平, 彭彬. 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療效分析.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2, 15(3):231-232.
[9] 馬曉飛, 焦顏如, 張俊杰. 微創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48):9502-9503.
[10] 馬鐵治. 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22):5717-5718.
[11] 駱助林, 田伏洲, 陳理國, 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對比分析.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2, 21(6):639-641.
[12] 楊成林, 別玉坤, 賀永峰, 等. 微創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比較. 安徽醫學, 2012, 33(6):702-704.
[13] 彭健, 張陽德, 劉波, 等.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附56例病例報告). 中國內鏡雜志, 2009, 15(8):856-858.
[14] 劉玲, 顧殿華, 王紹闖, 等. 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 實用醫學雜志, 2011, 27(17):3139-3141.
[收稿日期: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