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琳 駱小燕 陳衛(wèi)珍


【摘要】 目的 觀察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3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1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著重強調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43.6±3.2)分、抑郁評分(41.5±3.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1.7±4.3)、(51.2±4.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80.3±7.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2±5.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強調心理護理的實施, 可改善其負性心理, 恢復其良好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心理護理;腹瀉;腸易激綜合征;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91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多發(fā)的一種功能性腸病, 并不會伴隨器質性病變, 疾病特征以腹痛、腹部不適伴有排便習慣改變?yōu)橹鳌4蟛糠帜c易激綜合征患者作為腹瀉型, 該病易于反復且遷延難愈, 對患者生存質量有著很大影響[1]。近些年來本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fā)現, 由于疾病給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造成的困擾, 會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極大不良影響, 而若能予以有效的心理護理, 則有益于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9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30例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15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8例, 女7例;年齡21~56歲, 平均年齡(40.2±6.4)歲;病程6個月~5年, 平均病程(2.3±0.9)年。觀察組患者中, 男7例, 女8例;年齡20~54歲, 平均年齡(38.2±6.1)歲;病程10個月~6年, 平均病程(2.9±1.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護理, 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和健康宣教等。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著重強調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1. 2. 2. 1 疾病認知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病情長時間不愈, 與患者心理暗示和不正確的認知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而該病的發(fā)生與情志的改變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 應充分對該病有關知識對患者做認知干預與行為教育, 使其了解到該病癥的病因、臨床特點和預防舉措。
1. 2. 2. 2 溝通交流 護士應積極且耐心的去回答患者提出的和本病有關的問題, 通過交談去了解患者的腹痛狀況、飲食情況、睡眠質量和大便性狀等;另外分析在交流過程中患者的心理辯護, 針對性的予以心理疏導和干預, 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這些對于治療效果的獲得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2. 2. 3 心理轉移 對于那些由于過分關注自己病情而焦慮、抑郁情緒嚴重的患者, 可以采用注意力轉移法進行護理, 比如引導患者去多聽一聽輕松的音樂、搞笑的喜劇片或者和他人進行愉快的交談等, 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從而達到對不良情緒的緩解。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負性情緒: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 評分>50分表示存在抑郁、焦慮癥狀, 分數越低代表癥狀越輕[2]。②生活質量:借助腸易激綜合征專用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 量表共計有行為障礙、社會反映、人際關系等8個維度, 34個條目組成, 使用Likert5級評分法, 最終得到分值為0~100分, 分數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高[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43.6±3.2)分、抑郁評分(41.5±3.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1.7±4.3)、(51.2±4.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80.3±7.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2±5.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是消化系統的常見身心病癥, 雖然不會危及到生命安全, 但是卻會對患者的情緒、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預后和心理因素是有著密切關系的[4]。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是因為心理因素可以通過植物神經系統與腦腸軸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 負面的心理情緒是通過下行通路影響到脊髓后角神經元功能, 繼而使得感覺功能更為敏感, 再進一步加重心理反應, 隨著內臟敏感程度的加大, 造成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加重。隨著心理應激反應的加重, 還會促使腎上腺激素、血管加壓素的大量釋放, 從而促使糖皮質對杏仁核造成作用, 使得結腸加大對張力刺激的反應性。可見, 腹瀉和交感神經張力增高有著一定關聯[5-7]。
通過長時間的臨床經驗總結可知,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多見有長時間情志不暢、憂郁、脆弱、敏感等不良情緒, 繼而表現出焦慮、抑郁癥狀。針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存在的程度各不相同的焦慮、抑郁心理, 近些年來臨床逐漸提高在護理工作中對心理護理的強調和重視, 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樹立護患之間的良好關系, 在良好的交流氛圍下盡量幫助患者疏解其不良情緒, 使患者認識到精神因素會對胃腸調節(jié)造成的影響, 繼而有意識的自我調節(jié), 通過心理信念的樹立來對抗疾病[8-11]。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43.6±3.2)分、抑郁評分(41.5±3.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1.7±4.3)、(51.2±4.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80.3±7.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2±5.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工作, 幫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來面對治療和護理, 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 促進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強調心理護理的實施, 可改善其負性心理, 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云天. 心理干預在腸易激綜合征伴抑郁患者治療中的作用.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5, 14(5):310-311.
[2] 黃麗, 季新忠.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心理護理88例療效觀察. 心理醫(yī)生, 2017, 23(17):328-329.
[3] 張月萍, 胡方瑞, 尤利, 等. 心理護理干預對難治性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5, 21(z1):166.
[4] 祝文慧. 心理護理干預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療效觀察.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7, 24(5):116-118.
[5] 邱小麗, 劉廣丹, 陳柳媚, 等. 護理干預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23(13):189-191.
[6] 張麗, 周曉娟. 加強心理護理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醫(yī)藥前沿, 2017, 7(33):312-313.
[7] 李倩, 王紅梅, 陳曉, 等. 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近期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2, 21(11):1881-1883.
[8] 唐勝修, 羅和生. 針刺結合心理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6, 8(4):110-111.
[9] 黃丹, 梁列新, 方秀才, 等. 精神心理因素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 中華消化雜志, 2015(9):599-605.
[10] 柱廣梅, 何曉榮, 趙楊秋. 加強心理護理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中國臨床護理, 2014, 6(2):160-161.
[11] 于新捷, 李雪青. 耳穴貼壓配合心理疏導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 30(6):1110-1112.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