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在左右著教育。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被評價“綁架”著。
前一段時間,我跟美國的一位校長拉倫進行對話,他告訴我,在他的學校里沒有通常的考試,但是他們必須參加州里面的統一評價。他在美國辦了13所特許學校,這些學校70%的時間是項目制學習,30%的時間用來進行知識的傳授。他說:“我必須應對州里面的評價。”所以,即使在美國,教育也逃脫不了評價。
最近有兩件事情我特別關心:一是美國的全國招生官會議做出決定,從2019年開始,美國的大學招錄不再用高考分數,當然不是強制性的,但是絕大部分大學同意不再用高考分數來衡量學生。也就是說,我們還在改革高考,他們連高考分數都不要了,那高考還要不要改呢?這件事情很值得注意。二是美國一家很著名的公司,要求凡是申請成為他們公司職員的人,不允許提交學歷證明,提交學歷證明的人申請無效。
這兩件事情都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目前是不是正在醞釀著一場重大的教育評價變革運動?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問題盤根錯節,如果不動大手術,不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恐怕無濟于事。評價也是如此。所以,我提出來一個“學分銀行”的概念。
一、目前我國教育評價的主要問題
1.學校教育凸顯應試化
我們知道,我國現在的教育評價問題很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評價主要來自教育行政部門內部,教育行政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考試評價的主體不明確,其科學性、公正性自然大打折扣。我們的考試與評價技術,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上,與素質教育嚴重脫節,所以,教育評價主體單一、模式單一、理論陳舊、技術落后、方法單一、功能單一、指標單一等問題相當嚴重。主要來說,就是學校教育凸顯應試化。由于教育考試評價的理論和技術落后,導致在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怪現象:學校教育即考試,什么都考。方法要考,能力要考,素質也要考。考“素質”,窄化為考“學科”;考“學科”,窄化為考“雙基”。同時,提高素質,異化為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簡化為提高分數;提高分數,的確有“旁門”可走……
2.達標考試時常選拔化
考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目標參照性考試(即達標性考試),一種是常模參照性考試(即選拔性考試),二者在目的、功能、技術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選拔性考試的目的是要在群體中進行區分,其功能是將符合某種品質特征的人與不符合某種品質特征的人區分開來,其結果是要滿足人才選拔單位的需求;而達標性考試則是以評估教育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為目的,以描述、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主要功能,其結果要為未來的學習和教學提供重要的改進參考,為教育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所以,基礎教育階段所有校內的大規模考試都應屬于學業水平達標檢測,應按達標性考試的常規要求進行命題與質量分析。而事實上,由于高考、中考的影響,初、高中的學習水平考試都按選拔性考試要求去命題、去評價,考試趨于高考化、甄別化,選拔意味濃厚,所以中考和高考的導向性作用嚴重偏離新課改的預期目標。這是我們學校教育一個很大的誤區。尤其是在中小學,把達標性的考試變成了選拔性的考試,造成了全社會的恐慌。
3.選拔考試一考定終身
我國現行的選拔性考試都是以一次的考試結果代替學生過去數年甚至十幾年的發展過程,忽視考生的心態、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對考試結果的重要影響。“一考定終身”毫無道理地提升了考試結果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則毫無意外地增加了考生的焦慮,而焦慮則導致考試結果偏離考生的真實水平,人才選拔無法實現理想的效果,從而使整個過程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之中。
目前高考在慢慢地開始變得柔性,有些學科可以考兩次,大學可以考三次、考多次,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選拔考試是一次性的。而且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教育階段性考試是沒有“立交橋”的,所以考生必須要孤注一擲、全力以赴。
4.教育評價呈現單一化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地收集信息、分析解釋,對教育現象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不斷優化教育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它包括考試下的價值判斷,也包括非考試下的價值判斷,所以教育評價并非由單一的考試來決定、判斷。而事實上,多個學校呈現出“評價必考試,不考試無法評價”的局面,教育評價方式單一。
二、什么是學分銀行
學分銀行是指面對未來學習中心的專門管理機構、授證機構、學習成果認證機構與組織體系,以及相應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和運行的一整套的標準、規范、規則和規定的綜合系統。它以學分作為度量學習成果的一個單位,通過為各種學習成果賦予不同學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學分的儲存和兌換,使不同學習成果之間的等值轉換成為可能。
學分銀行制度是模擬和借鑒銀行的機理、功能與特點設計的制度。這套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存儲、認證、積累、轉換。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教育公平。
學分銀行模擬銀行的組織結構體系,從“中央銀行”到“地方銀行”,到“儲蓄所”,最終到“個人賬戶”。
“中央銀行”是學分銀行的直接領導機構,設有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學分銀行專家委員會、學分銀行工作委員會,對學分銀行的構建、運行和管理進行指導和決策。
“地方銀行”是學分銀行各地方的分部,是面向社會的學分銀行業務受理處,負責不同區域學習中心與學習者的相關工作。
“儲蓄所”泛指開設課程的機構,如各高校網點,面向本校(學習中心)學生的學分銀行業務受理處,負責本校學生的學分銀行開戶、學分認定審核和業務咨詢等。
“個人賬戶”是在地方銀行或“儲蓄所”進行開戶、上課、學分認定、成果轉換,建立終身學分檔案的學習者的賬戶。
未來所有的學生,從生下來開始,就可以用他的身份證號建立“個人賬戶”,他所有的學習過程都可以在上面原生態地進行記錄。其實人生下來就已經開始學習了。甚至于人在誕生前,就開始通過母體去感受外部世界了。所以,一個人的學習記錄應該是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個全生態的過程。未來的學習一定是終身學習,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終身的“個人賬戶”。開戶以后,他所有的學習過程、學分認定,都在上面顯示。
誰來給這個賬戶存錢呢?必須有各種各樣的“儲蓄所”。各種中小學、大學,各種教育機構如新東方、一起作業等,所有的教育資源提供者都具備“儲蓄所”的功能。未來所有的教育資源提供方,都是不同的學習中心,也就打破了目前學校教育一統天下的格局。
從數據處理的角度,我們設計了一套“地方銀行”體系。比如以省或者以大市為單位,建立一個區域性的管理機構,便于計算。
“中央銀行”必須對學分銀行進行整體管理。比如,要對各種各樣的“儲蓄所”資質進行認證。
這樣一套管理體系,可以保證整個學分銀行的順利運轉。
(本文根據朱永新先生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五屆年會上的報告錄音整理,略有改動)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