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愛是事業(yè)更是藝術
記者: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來,您認為教育工作的真諦是什么?
冉明遠:教育的真諦就是“愛”!教育事業(yè)就是愛的事業(yè),愛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如果你真的由衷熱愛你的職業(yè),愛學校,愛學生,那么你會充滿激情,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你會充分發(fā)揮你的聰明才智,想出種種辦法,克服種種困難,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各項工作。反之,如果你不愛你的職業(yè),不把它當事業(yè)來做,僅僅把它看成是謀生的工具,你會找到種種借口,會夸大工作中存在的客觀困難,會消極怠工、敷衍了事。
作為教師,我們要愛學生,還要學會愛學生!愛學生容易,愛所有的學生難;愛優(yōu)秀的學生容易,愛違紀的學生難。可是,什么樣的學生最需要老師的愛?學生什么時候最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難道只是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愛?難道只有在學生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時才值得我們?nèi)蹎幔咳绻菢樱覀兊膼凼橇畠r的,是毫無意義的!
我一直認為,愛學生是一回事,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接受你的愛又是一回事。我們作為老師愛學生,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們的愛能超越其父母嗎?有多少孩子并不認可父母的愛,感受不到父母之愛,甚而逆反,不愿接受父母之愛。我們又怎么能奢望學生一定要接受、認可我們的愛,并且心懷感恩呢?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做到能愛、善愛,去關心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要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要肯定他們成長過程中取得的點滴成績。
教師不能迷失自我
記者:現(xiàn)在語文各種教學模式、教學流派不勝枚舉,對這種現(xiàn)象您怎么看?
冉明遠:我認為對任何事物、任何現(xiàn)象都應該辯證地看,對于這種現(xiàn)象當然也不例外。中外教育家都明確指出: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社會生活。語文的內(nèi)容可謂是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語文教學自然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
但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各種課型都應該有比較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只能是一般情況下的,至于說針對具體學生就應該區(qū)別對待。有些方法可能對優(yōu)等生好用,對于一般學生就可能吃力,對于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就不適用。
教師不能盲目跟風,千萬不能在語文教學的百花園中迷失了自我。每個教師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特點和所教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適切的才是最好的。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覺得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現(xiàn)在都在追求變革,各種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層出不窮,可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好的理論和措施,不切合自己的實際也是沒有用的。很多看似新奇的提法,其實我們古已有之,只是名稱變了而已。因此,我想我們不應該醉心于花哨的形式,而應該挖掘古代教育理論的精髓,找到古今教育的契合點,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與其奢談那些不著邊際的話題,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再簡單的事,如果做到極致,就是奇跡。我愿多探討一些切合不同年齡、不同境況的學生特點的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是最能獨創(chuàng)、更能充分展示教學個性的學科。每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也可依據(jù)各自的個性上出風格迥異的課來。語文教師要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fā)、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fā)展個性”。借助個性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在美的浸染中接納知識、享受語文。
以新眼光觀照自己的教學
記者: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將要在全國推行,這對教師的教學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您對同行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冉明遠: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部分談道:“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nèi)容和話語體系……”既然國家課程更新了話語體系,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話語體系勢必也應該隨之更新!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新課標,就是給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升級。我們可以沒有自己的話語權,但我們不能不熟悉“新的話語體系”。不掌握新的話語體系,聽課時會懵懂于授課人背后的玄機,自己上課時也一定會落伍于時代的要求。
新教材主編溫儒敏在談到新教材時說:“現(xiàn)在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jié)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這種“人文性”壓倒“語文性”的教學現(xiàn)狀,引起廣大語文人的困惑。新教材,“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出一個個“學習任務群”,可以說是對過去“主題單元”有效的改進,甚至可以說是有力的逆轉(zhuǎn)。一線教師應該認真領會“學習任務群”的頂層設計精神,消弭“人文性”與“語文性”的矛盾,把兩者融合成一個個“常規(guī)性語文學習任務”,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自覺抵制“人文性”的深度誘惑,彰顯語文學科的特點。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談到新高考時說,高考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一堂課”、服務選才“一把尺”、引導教學“一面旗”。高考命題的要求是,科學設計考試內(nèi)容,優(yōu)化高考選拔功能,強化能力立意與素養(yǎng)導向,助力推動中學素質(zhì)教育。這無疑是對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重視語言思維能力,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終身學習能力!
閱讀與反思是成長的雙翼
記者:您說閱讀與反思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兩大保障,事業(yè)騰飛的雙翼,請談談您在這方面的感悟。
冉明遠:閱讀是輸入的過程,豐富充實自己的過程。常言道:“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擁有一桶水。”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脈源源不斷的清泉。人們愛說現(xiàn)在的班主任什么都會,那么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更應該是天文地理、百工農(nóng)醫(yī)、飛禽走獸、草木蟲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通才。學生對我們的要求也高,他們知道的、不知道的、想知道的,我們都要知道。所以,我們不僅要讀專業(yè)書籍、理論書籍,還應該讀一些社會百科,甚至是看似“無用”的書籍。“無用”之用,往往關鍵時候能成大用。
我是個書迷,讀書的黃金時期趕上“文革”,幾乎無書可讀。但我還是努力搜集各種書籍,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等等無不涉獵,就是自然科學的一些書籍也愛不釋手,曾一度對一本《發(fā)動機原理》頗感興趣。當時正規(guī)書籍很少,連環(huán)畫冊多些,更多的看的都是報紙雜志,有時候報紙都已經(jīng)成了做鞋子的材料了,我也會玩味品讀半天。
正因為這種愛閱讀的天性,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無所不包的閱讀習慣,以致成了雜家。很多學生說過,冉老師你怎么什么都懂啊!初次聽到甚是得意,學生佩服自己知識淵博,可是后來我就反思,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的課堂不夠純粹!博則博矣,深度如何?后來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就有意識地多閱讀一些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書籍,盡量多了解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把握初高中語文教學教研的前沿動態(tài),把一些切合教學實際的知識有機滲透補充到教學中去,用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教學反思,是輸出的過程,是淬火提升的過程。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教學名師。”只要是把教學當成事業(yè)來經(jīng)營的教師,都一定很用心,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成功的經(jīng)驗、失敗的教訓、偶然迸發(fā)的思想火花,如果能夠及時總結(jié)、整理,形成經(jīng)驗,再來指導教學實踐,會迅速提高。這樣的研究來自于教學,服務于教學,最接地氣,可操作性強,也最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