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藍
摘 要? 通過對我國近年來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發展背景及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分析和闡釋,在探討兩種經濟模式的內涵、區別與聯系的基礎上,發現協同兩種經濟模式的可行性、挖掘協同的阻礙因素并給出新時代經濟發展狀況下協同兩種經濟的建議。協同兩種經濟模式的發展對中國轉型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價值具有現實的推動作用和特殊的意義。
關鍵詞? 共享經濟;分享經濟;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2-0015-08
一、引 言
互聯網發展勢頭突飛猛進,面對繁雜的國際境遇和艱巨的改革發展要務,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綱要明確了其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方針和理念。這里“共享”首次被列入綱要中,其理念和價值對我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18年3月20日,十三屆人大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中外記者的采訪中對“互聯網+”趨勢下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做出肯定和展望,并提出世界科技革命迎來了新的發展浪潮,經濟結構面臨深刻的變革,共享經濟大平臺正推動著分享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也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分享價值觀,通過利益分享實現全民共同富裕。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和中信辦以及工業與信息化等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闡述了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的深刻變化并影響和推動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1]。同時,經濟發展浪潮的迅猛傳播也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分別對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發展提出差異化的見解和解釋。從已有文獻梳理來看,對共享經濟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首先是對共享經濟的成因與商業模式發展研究[2-3]。主要闡釋了共享經濟存在的必要條件和產生背景,包含“互聯網+”迅速崛起、智能手機快速更新、第三方支付規模不斷擴大、閑置資源趨于過剩以及供需利益驅動等;其次是對共享經濟結構與發展瓶頸研究[4-5]。內容涉及共享經濟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共享生產、建立服務治理和監管體系;最后是對共享經濟與創新模式發展研究[6]。通過實例對共享經濟催生下商業模式的革新和創新驅動研究,從定位創新、能力創新、盈利模式創新及企業目標價值創新來解析共享經濟的模式發展。然而,相對于分享經濟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都從微觀視角探討分享經濟的影響、發展機制、單案例研究等[7-10],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大類:其一是分享經濟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城鎮化、人口流動是分享經濟的需求來源,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分享成為全新的商業運營模式推動著城市化生活的變革。分享主體不斷更新、分享觀念不斷更新,使得分享規模不斷擴大。其二是單案例+分享經濟商業模式研究。通過對某一特定案例進行分析,例如對電動汽車分時租賃、網約車等的運營方式進行研究,探討分享經濟商業模式的類別與應用。其三是分享經濟產業發展與倫理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分享經濟正日益改變和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分享經濟出現了各種諸如:勞動公平性、差異化、資本熱捧等分享問題,通過經濟倫理理論分析問題并給出法律、制度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治理決策,使得分享經濟健康發展。其四是利益分享與勞務關系研究。勞動者在利益分享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有時趨于邊緣化,因而在分享設計過程中如何建立公平即注重“分”的效率,也兼顧“享”的利益,從而提升總體的經濟利益。
不難看出,學術界對兩種經濟模式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內嵌其中,有學者將兩種經濟模式視為同一種商業模式,概念混雜在一起也沒有清楚地回答哪一種是共享經濟模式?哪一種是分享經濟模式?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都沒有明確給出。也有學者將二者融合在一起研究目前的商業模式發展和未來的模式創新趨勢,并沒有很好地闡釋目前在“互聯網+”這一大數據、云計算的背景下兩種商業模式發展的重要性,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資源約束緊張及人口紅利趨于消失,使得轉型經濟發展迫在眉睫。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給中國帶來了難得的重大挑戰和契機。對于貫徹落實協同兩種經濟的發展理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用創新的思維和驅動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對構建“互聯網+”強國及構建信息化強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而,本研究通過對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行深入探討,明確影響兩種經濟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及給出協同兩種經濟的可行性。協同兩種經濟的發展對中國轉型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價值具有現實的推動作用和特殊的意義[9]。
二、概念界定
(一)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內涵
1.共享經濟的內涵
“十一五”規劃將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擺在了前列,更加注重社會的公平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和提升好廣大群眾的利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共享引燃,在“十三五”規劃中再次提出共享發展的社會要求,因而被賦予了諸多涵義,成為各領域的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11]。共享是從分享中發展而來的,從共享成果逐漸擴展到共享發展,這是共享發展的路徑也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初始軌跡。從“十三五”規劃對共享理念的再次提出,明確共享是人人參與共同享有,依照利益分配的思想,共享不是單純的分配和分享,它是推動全體群眾將自己置于其中共享式共同發展,即全民共享。全民共享是將發展成果共享給群眾、覆蓋所有群眾,并非分享閑置資源那么簡單。習主席指出共享發展的深刻內涵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部分人共享,所涉及的共享內容也要求更加全面,也就是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成果。共享發展必然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從人人參與到人人都有、從漸進共享到全面共享的過程。這是推動國家整體經濟形勢的實踐性指導。目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生產要素的資源價格逐漸提升,從而促使產業產能經濟趨于嚴重的過剩狀態。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共享經濟更好更快地適應經濟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分配制度提升經濟發展動力和消除經濟滯脹。經濟利益主體共同承擔風險、共享利益、規范經濟主體間的經濟行為,使得各經濟主體間能夠協同發展并增強經濟發展合力[12]。基于學者們對共享經濟的定義,本文認為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13],共同獲得經濟紅利。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2.分享經濟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將“分享經濟”歸類到新的學術范疇[9,14],引起學術界的熱議,這也對當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不同程度的給經濟運行方式提出建設性的思考。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都面臨經濟發展滯脹等問題,而這一理念的提出影響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分享經濟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滯脹狀況得到了有益的探索和緩解,該理念被西方發達國家廣泛運用于企業治理和企業家與雇員之間的利益分享。同時,對于在經濟轉型范圍內的中國而言,公有制企業改革與勞資薪酬的實踐改革都獲益于分享經濟的發展[15]。分享經濟理論很好地解決了當時處于工資制度不合理、貧富差距較大、刺激經濟增長以及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動力等問題,并提供了有效的治理對策[16]。中國經濟在分配制度改革的運行中,應該以“利益分享”這一新的經濟指導方式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搭建有利于使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利益分享平臺。分享經濟理論從勞動分配制度出發更能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認為分享經濟是將社會海量、分散、閑置資源,平臺化、協同化地集聚、復用與供需匹配,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
(二)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區別和聯系
對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理解大都片面地傾向“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解釋上,事實上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的內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首先依現有文獻來看,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英文解釋都是同一詞匯:“sharing economy”,并且經常在研究引用的過程中混雜在一起,因為譯為中文既可以稱為共享經濟,也可以稱為分享經濟,所以大多的時候都混為一個概念進行理解和運用。但也有學者從勞動力分配的視角進行了簡單的區分,這只反應了兩者間區別的一個方面,并沒有整體的、系統的進行分析。因而有必要對二者的聯系和區別進行深入的解析和闡釋。
1.區別
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區別在于,針對分享經濟的理解,人們會把研究的重點和路徑擱在某一閑置資源的對象上,主要是對其的有償分享和實現過程,這里重點需要提出對閑置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如何分離的特性,以分享經濟中發展最好且發展最快的兩家公司舉例來說明,引領全球打車鼻祖Uber,是目前在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311座城市的交通分享經濟[17]。Uber通過與私家車車主搭建網約車服務,為群眾帶來交通便利,將“閑置資源”有效地進行利用和分配,使得資源有效利用達到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它通過與智能手機APP建立對接信息平臺,將乘客和司機即時取得聯系,就近對接服務,為廣大乘客提供了便利化、多樣化的出行選擇和高質量的生活服務。值得一提的是,Uber的司機本人即是該車的使用者,也是該車的擁有者,這里司機只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分享了他的多余時間和空間等,車還是自己的車,并沒有完全共有給他人,只是暫時的分享了剩余時間和空間等[18]。我國滴滴快車服務和Uber的發展模式是一樣的,乘客通過快車APP中的“快車”按鈕直接呼叫快車,在此過程中讓距離較近的快車司機接單為其服務,司機本人還是該車的使用者和擁有者并分享了其剩余時間和空間[19]。因而,分享經濟的使用和強調的重點與共享經濟不一樣,分享經濟更偏重消費者與擁有者之間的互動和對碎片資源的有效整合。
相較于分享經濟,共享經濟更多的是消費者或群眾借助第三方信息平臺,通過“以租代買”的活動形式從而實現商品和服務的最優化配置,這里可以用當前發展較為迅猛的共享單車為例來說明。共享單車經濟發展模式可以說是典型的一種共享經濟。首先,共享單車是企業設立特定的服務地點,如學校、地鐵站、公交車站、居民社區、公共場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的經濟模式,是一種分時租賃模式。其次,這種經濟模式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公民出行困難、出行不易的問題,而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好公共區域的道路,降低機動車輛的使用度提升綠色環境的保護。再者,共享單車的共享經濟擁有者和使用者不是一個人,也就是說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是屬于同一個人。從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來看,其最重要的是使用的頻次、流量和有效的資源。
2.聯系
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的聯系是兩者都借助共享和分享的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共享和分享使用資源,從而實現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資源配置利益最大化。這種經濟模式的運行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效率都得以提升,更加體現了綠色生態、綠色社會的健康發展。
三、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在我國協同并存的分析
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經濟模式的發展[20]。越來越多的平臺企業誕生,使得共享和分享領域不斷拓展、市場規模經濟加速發展以及龍頭企業也不斷涌現。行業競爭愈加凸顯,使得平臺企業間的競爭格局也急速變化。與此同時,“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我國網民規模量逐步增加,網絡普及率達到60%以上。由于基礎移動網絡速度與智能手機間互透率不斷提高,網民使用移動客戶端進行網絡交易的頻次再次拓寬。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33.4%,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5 974元,同比增長了9.0%。這也更加明確了我國經濟轉型期人們的消費能力隨之增長的同時對互聯網和其經濟發展模式的更高需求。我國共享經濟模式和分享經濟模式已經成為拉動整體經濟增長的新形勢。協同消費[21]的商業模式從最初的共享單車(共享經濟)、租房(分享經濟)等領域開始,逐步拓寬到更多領域的以知識和技能為分享和共享目標,提供了更曠闊的經濟發展平臺。未來我國的協同消費將以40%的年均增長速度蔓延,協同消費會跨越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所有權的機會,通過這兩種經濟發展使用屬于和不屬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會帶來巨大的公共福利和社會效益,同時也會很大程度上配置好資源使用率、降低資金、使用時間以及空間,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價值。協同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我國順利實施經濟轉型和經濟質量增長的必經之路。
(一)共享經濟模式和分享經濟模式的發展內涵
隨著“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擴散,通信技術和高科技網絡平臺愈加成熟,傳統行業逐步轉向新型的發展業態產生了諸多充滿活力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通過交換、互換、租賃等形式進行商業交易已經變成當前乃至將來社會的專用模式。無論是普通社會群眾、企業家還是經濟學家,大都開始嘗試和運用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帶來的便捷和實惠。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分享和共享經濟模式被重新定義,我們把這兩種商業模式的發展稱為“協同消費”。相關理論研究還是較為匱乏,但是這一協同消費、協同發展的概念最早是由學者雷·阿爾戈(2007)提出的。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協同發展和協同消費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現象,消費者通過網站平臺進行產品和服務的交換,將所有的、部分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共享和分享的形式進行消費。學者蕾切爾·波茨曼和路·羅杰斯(2015)認為消費者通過社交平臺建立資源共享、分享以及協同消費的新型經濟模式,利用產品服務系統和市場再分配的模式進而逐步發展成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將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經濟浪潮[22]。依照已有文獻中對協同經濟的研究,本研究認為協同經濟的內涵是共享和分享的消費者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利用移動設備等高科技電子產品進行的共享和分享產品和服務的,使得雙方間產生互惠利益的新型經濟模式。
(二)我國協同兩種經濟模式的現狀
協同經濟的發展模式的核心是將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通過物理空間范圍建立面對面的共享,需要基于虛擬的網絡空間組建不同網絡群體,經過產品和服務等信息的匹配產生滿足消費者的交換需求[23]。從現有的案例來看,無論是共享經濟中的單車模式還是分享經濟的滴滴出行模式,這兩種經濟模式都是通過“點對點”的個體間為滿足消費者需求建立的交換經濟模式。然而,建立協同經濟發展模式就是要將這種“點對點”的單一經濟模式串聯成線流,建立物理空間和地理空間上的“多對多”的交易信息平臺,信息發出的始端和接收方終端都是對資源有效匹配和組合的過程,目標是將閑置資源完全利用起來,建立有償的信息機制滿足雙方的需求,這不僅利于提升分享經濟的效益,也能擴展共享經濟的發展,做到社會中的閑置資源使用和利用效率最大化。這也是最為有效的通過協同的新型商業模式構建獨特的具有特色的協同文化和協同模式。
經濟發展模式最早是從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從最早的以租房和用車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歐美國家迅速蔓延。例如美國運用Airbnb租房軟件建立了一個旅行住房租憑的虛擬社區,并將租房游客和房主聯結在一起成立房屋租憑和服務信息平臺,這樣不僅將房主的空間閑置資源貨幣化了,而且對于旅游者來說提供了多樣化的住宿選擇[24]。國內的滴滴出行以“分享汽車”為理念的網約出租車,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站或手機APP終端搜索附近的閑置車輛,網約出租車則隨時集中停放在居民集中區域(放置點集中或均勻分散),通過電子地圖可以看到離乘客最近的附近的閑置車輛,這樣虛擬網絡再將電子地圖中選擇的車輛和行車舉例的價格顯示給乘客,乘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擇車信息搭乘車輛。無論是租房還是租車模式從空間和時間上都降低了中間環節的各項費用,讓消費者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消費者可以在同一時間統一地點設定租房和租車的選擇,大大降低成本并且使得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逐步提升協同經濟發展的效率。
(三) 協同兩種經濟模式的可行性
1.經濟交易市場已具規模
協同發展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且在中國發展迅速,經濟交易市場已經初具規模。近年來依據統計數據顯示,兩種經濟從業人員增速已經超過50%以上,且參與這些經濟活動的從業人員數量已超過5億人[25]。作為互聯網下的新業態,兩種經濟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在2014年市場規模經濟已經達到150億美元,據普華永道預測10年后其市場規模經濟將會達到3 350億美元,這樣計算每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6%。
2.價值共創與共同富裕成為可能
Aosoff1965年首次指出協同的概念并認為協同是企業之間利用資源共享從而實現資源互補和共同成長,他提出企業間的協同的目的就是使得雙方實現價值共創。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都有其自身資源的不足和組織戰略不確定性等的因素,需要從外部獲取創新資源繼而彌補互相之間的資源不足,最終提升價值的創造。共享經濟是通過分享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共享經濟的分配對象更加廣泛,實踐形式也更加豐富,因而實現共享的媒介也具有多樣化,這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要求和實現路徑。共享經濟的發展理念也相應的更加包容、更加融合。“十三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是為更好的實現“共同富裕”“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制度情懷。協同兩種經濟最終需實現創新、協調、綠色以及開放的理念,并以此為出發點,將分享經濟貫穿于社會主義勞動者的“需要價值”實現價值分配[26]。一方面從微觀視角可以對不合理的工資制度進行改革,也可以從宏觀角度縮小或降低我國貧富差距問題。有利于轉型期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
3.實踐經驗的現實借鑒
技術變革和創新催生了新的經濟模式。從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商業模式誕生起就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和爭議,原因在于相關新經濟模式發展的制度滯后于實踐,法律和監管體系存在欠缺和不完善,出現偷稅漏稅等問題。無論是從國外實踐經驗的網絡出行平臺Uber,還是空中食宿Airbnb,只要有交易有經營就應該依法納稅。正如紐約,從經營酒店的管理、住房登記到收取租金或給房東繳納房租里面要扣除或征收6%的稅[9]。澳大利亞將實行強制要求對網約車出行平臺提供拼車服務的司機進行有效的商業注冊,同時讓其繳納總收入的10%作為服務稅。這些為我國協同兩種經濟模式的監管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借鑒。
四、制約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協同發展的因素
(一)法律體系不健全
創新經濟模式的發展總是超前于制度創新的建立。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模式的形成具有其特殊性,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首先失業率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大量閑置,對公民來說收入急劇下滑生活變得更加拮據[27]。個人私有物品,如房屋、交通工具、物品等大量閑置,繼而出現了利用互聯網出租使用權的思想,彌補了很多的家庭收入和開支。分享經濟的出現是為了提升公民生活困境及解決社會難題而建立的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具有很深的民眾情懷。分享者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差異性以及分享主體多元性,這使得分享過程出現了各種繁雜和沖突,沒有清晰和確切的法律制度為其治理。同時,中國的滴滴快車在Uber的啟蒙下將私家車引入社交網絡平臺,進入具有法律管制的出租車市場,以優質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大眾的青睞。但是,相關的法律體系跟進不了創新的步伐,滴滴網約車和出租車之間產生沖突,從而導致出租車罷工等示威行為,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和城市的交通。正如Uber因進入出租車行業缺失其法律監管體系,在西方國家的運營受到出租車行業的大力抵制及監管部門的查處,它的業務已遍布世界上55個國家的上百個城市,除了美國之外,其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面臨缺失法律監管和保障。滴滴網約車在我國于2012年誕生到2016年7月出臺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到同年11月以來正式實施,逐步將該經濟模式運行合法化。再者,當自行車行業處于經濟發展衰落期,共建健康、綠色的理念催生了共享單車[23,27]。讓人人共享、人人參與提升到共建低碳經濟社會。隨著共享單車出現在不同的城市中,相繼暴露出很多問題,諸如沒有自行車道、行車傷害到路人、更改單車鎖、無序放置等。移動互聯網通信技術的不斷提升,公民可以通過手機建立具有民眾性的網絡平臺擴大了虛擬消費市場。相較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現有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跟進不了也滿足不了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需要,更無法為二者提供明確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二)融資體系變為壟斷勢力
兩種經濟模式興起階段,各種平臺都愿意充當天使投資。然而,在大量資金注入以后出現經濟成效不顯著的情形下,投資機構或組織通過市場分析和風險評估,不愿再次進行資本投入,從而阻滯平臺融資難的局面,例如,共享單車融資在初創時期,無論是ofo、摩拜、小鳴、優拜等各大共享單車平臺都獲得了大量的融資,而在第二輪或第三輪甚至后繼幾輪的融資過程中,不難發現一些共享單車借助身后的平臺支持迅猛發展,相反,一些共享單車則出現了融資困難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的態勢。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發展較為快速的ofo和摩拜之間的“較量”,留給其他單車的競爭甚少。共享和分享盲目跟風進行投資和融資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這也阻礙了其他平臺的有效發展,從而不得不使他們出現倒閉、退出市場的局面。還有,滴滴出行平臺在發展前期,每年的補貼高達33.6億美元,2017年12月最新一輪融資超過40億美元,它的估值已達560億美元、現金儲備接近120億美元。誠然擁有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負擔起巨額的投資。當融資結束后,企業的平臺規模效應會呈現出“贏者通吃”,整個市場被兩三家大企業所吞沒,他們對所有信息具有掌控力,極易利用壟斷勢力攫取龐大利潤。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8月滴滴收購優步使其在網約車市場中占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可是隨著降低滴滴司機的補貼而消費者支付租車費用又提高了。經濟模式發展成行業壟斷,這不是共享經濟的初衷,也不利于協同分享經濟的發展。如何獲得較為穩定的盈利模式是影響協同經濟成敗的關鍵因素[28]。
(三)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
協同經濟是將多元的利益相關的企業、用戶和資本擁有者各主體間組成的協作體系,通過相互間的協同來提供產品和服務,他們共同構成了無法割舍的利益體。無論是哪個利益共同體平臺企業之間應該是責任的共同體。提供服務和信息平臺的過程中,企業間和用戶間是伙伴關系,要先共同承擔責任才能共享利益。驅動協同經濟的重要因素就是新業態和共享。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技術的應用要跟進市場的發展,新業態完全超出了以往的法律發揮和政府監管,例如,萬輛共享單車擠爆景區、共享單車圍堵公交車站、未成年人騎單車引發交通事故等;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間利益的不均衡、專車涉嫌非法經營等問題。面對市場秩序混亂,政府部門沒有有效的、專門的政策和相關監管部門進行治理。面對洶涌的共享和分享經濟浪潮,無論是平臺企業、用戶還是政府監管部門都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從長期利益來看,會對新業態的發展產生抑制,阻礙市場的內生去求,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信用評價體系匱乏
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模式的協同發展無法建立完整的、系統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在協同經濟模式下,陌生人之間的交易、短期與長期交易普遍增加,這時提供了服務的企業也許在后續的交易中很可能不再相遇,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如何保證企業的服務質量、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這對協同兩個經濟的發展是一大難題。同時,陌生人之間的交易頻次增加、信息共享或分享的不對稱性就會增多,這些都會使共享和分享過程變得愈加不確定。基于信任為前提的協同經濟是創新現實經濟的助燃器,經濟模式創新的發展質量和速度完全取決于交易雙方之間的信任程度或各自對彼此間建立的信任評價體系。信任是協同經濟運行的基礎,但是在現有的經濟模式發展中信任問題是最大的障礙。我們可以從共享單車和滴滴出行的網絡監督平臺上看到企業為其設定的星級評價、用戶投訴、資格審核等多項機制來提升信任程度,我國協同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企業、用戶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困境,例如,滴滴出行司機對女乘客實施性侵、滴滴司機不具備專業資格而發生事故、將單車變為己有等行為屢見不鮮。網絡信息平臺匯集了大量個人和組織的信息,一旦泄露就會被不法分子利用。整個社會的信用評價體系構建不完善,增加了協同經濟模式的運轉成本、影響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和規模。
五、促進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協同發展的措施
全球經濟正進入快速擴張期,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無論從最初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分享汽車、分享房屋等迅速滲透到金融、物流、教育、醫療、基礎建設等多領域和多市場,并且以驚人的速度邁向了農業、能源、多產業等諸多領域。在未來,能共享的、能分享的東西都會被共享被分享,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14,24]。共享和分享會從一個城市蔓延到另一個城市,從而滲透到整個國家,最終會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為協同兩種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合理化的、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動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政府應該在支持和鼓勵協同經濟發展的策略下,一方面,出臺相關的政策促進協同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在協同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監管和防控,既能夠確保人們的相互利益,又能夠平衡各產業之間健康的發展和有效的融合,最終建立有序和有效的市場以及保證政府監管度的把握。
(一)完善法規制度,優化制度創新
協同兩種經濟發展模式是技術變革的必生事物,民眾對兩者的認識還處于不清晰的階段,因而涉及到相關利益、關系以及各種權利的劃分和定義對今后社會整體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諸多困難,法律制度的欠缺是不爭的事實。相關的法律具有滯后性,制約和影響了協同經濟的快速發展[1]。盡快修正和完善現有的法律和制度是協同經濟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政府應該明確法律細則及無禁止的規則。既然發展協同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就應該讓二者自由暢行的發展起來,而不是讓那些行業受益者憑借法律體系的空白或欠缺來影響新生事物的發展。在一些行業發展成熟期,政府可以收集企業、用戶等利益相關體和群眾的建議,及時有效地修改和制定法律準則,為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例如,共享單車和滴滴快車這兩種經濟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明顯隱藏著法律風險,而專家們只能依照已有的交通安全法律制度進行解釋和維權,但是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律解釋明顯帶有偏向性,滯后的制度體系跟進不了當前的經濟發展,從而對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帶來很大的制約性。共享單車在我國各大城市逐步進行試點和運行,但由于一些城市沒有自行車道嚴重影響了道路交通的治理,從而一些城市從廣泛的普及單車再到單車一夜間“消失”,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單車的發展和人們的出行選擇;滴滴網約車就因為其對個地方傳統出租車行業形成了現實的威脅,使得出租車行業經營者開始尋求罷工的手段來維護其利益。因此,在協同發展的各個階段和相應階段的不同特點下,政府首先可以建立和完善原則性、保障性的制度和規范;其次盡快搭建適合新型模式的監管體系;最后等新型經濟模式發展體系成熟后再及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制。
(二)搭建健康的融資平臺
建立健康的創新和監督管理之間的關系,為協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創造性、毀滅性的特征,因而會導致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發生,例如就業和失業、行業壟斷、人們的社會保障以及勞動薪酬等問題。這些都是傳統經濟與網絡經濟之間在相互轉換的時候必然發生和存在的現實問題。鑒于此,政府應該針對行業的發展做好基礎性的配套工作,運用法律和稅收政策以及社會治理策略等方式降低和避免經濟轉型帶來的巨大沖擊,而不是對經濟發展進行制止。很顯然,創新的商業實踐總會領先于法律和制度的建立,我們用傳統的監管模式規范和治理新型經濟模式是不可行的,并且對新模式的發展來說是寸步難行的。因此,政府需依照協同經濟發展中各企業平臺和用戶平臺的特點審視制度框架,全方位的、合理地提升監管效力搭建健康的融資平臺。
(三)提升監管效力
整頓市場秩序是對消費者和企業共同利益的保證,也是政府對新業態進行管制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由于受限于傳統模式的發展思想,政府相關部門依照本位主義急于干預市場的運行,面對新型經濟模式這有悖于市場的有序發展。例如,面對共享單車的諸多問題中,一些地方果斷取消了單車的運行,導致平臺企業的利益受損,另一方面打破了人們便利出行的格局。不得不說對共享經濟來說是一種遺憾。又如滴滴出行,傳統出租車行業政府實施相應的準入機制,采取數量管制和監督服務質量的手段來提高出租車的服務質量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這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監督措施[23]。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分享經濟模式出現后,原來的出租車行業規定就顯得不是那么合理,因而制約和影響了網約車(滴滴出行)的發展。滴滴出行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政府也相應的出臺了規定和細則,但是實質上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僅對滴滴的進入門檻進行了提高、維持了原有出租車行業的相關利益。政府部門應該在出臺政策和細則時隨時觀察采取動態的調整。因而,首先對某些行業經濟模式出創期采取無為而治,可以先讓這些行業順應技術變革的發展而發展,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其次給足各產業在市場的調整時間和發育時間,讓他們把握好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契機。再者讓政府部門在監管時考慮到協同經濟網絡平臺的創新性調整監管思維和模式,為協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寬松的制度環境。政府既要“放開創新經濟發展”,又要“管理創新經濟發展”,對協同經濟平臺危及公共利益、公眾利益,應該及時采取行動,制止或控制創新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將危害降低到最小化。
(四)維護和保證信任機制
協同經濟最終是要實現互相互助的文化理念,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互相的參與,從而形成一種動態的可持續的社會行為,最終要強化和提升人們之間的共享、分享、協作、交際和忠誠感。克雷格·紐馬克認為信任就是新的時代潮流。傳統經濟交易中只是體現雙方各取所需,但是在協同經濟的社會里,信任是建立信譽的前提,而信譽資產是獲取人與人之間的憑證,是樹立健康的、人文情懷的生活信念。在高度密切聯系和透明的經濟交易過程匯總,不誠實的行為會受到嚴厲的制裁和懲罰,即會丟失個人和集體的信譽以及社會經濟價值。因而,誠實的共享和分享將對協同、合作帶來巨大的回報。合作越頻繁,越需要相互間的信任,而且越守信和誠實對利益相關體的交際就越廣泛,從而贏得市場和社會的信賴。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是基于陌生社群成員之間彼此的信任從而搭建起來的商業模式,通過互聯互通的網絡平臺為參與者之間提供內部監督和信用評價體系,信任、信譽成為網絡平臺順利運行的基礎,失信者將被淘汰。例如,美國對Airbnb經濟運行中引入了政府的ID驗證(身份證驗證),一旦個人在征信系統中有不良記錄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由此可以確保私人住宅分享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國政府應該在信息安全管控下有序開放政府數據,對接好網絡公共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支持協同經濟發展的信用安全環境。再者,政府應建立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平臺企業注入政務支持,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
通過對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區分和深入解釋,本文探討了兩種經濟模式的發展現狀及二者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提出協同兩種經濟是中國轉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協同共享和分享兩種經濟是貫徹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協同兩種經濟模式本身就是新技術革命和經濟新常態的產物,也是一種新型資源有效配置和組合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協同兩種經濟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創造更多財富來滿足人民需求的理念已經滿足不了現有資源利用的空間。尤其對轉型經濟的中國而言,運用傳統的方法滿足大量剛性需求的經濟模式逐漸消失,協同兩種經濟模式不僅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進行很好地利用,而且解決了人均資源供給不足的有效路徑。通過消除信息障礙,重建公民間的相互信任,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得資源要素間有效流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協調經濟與社會、人與人、區域間的綠色發展,最終實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強國。
[參考文獻]
[1] 張新紅,高太山,于鳳霞.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現狀、問題與挑戰、發展趨勢[J].電子政務,2016(4):11-28.
[2] 付曉東.從區域經濟學視角看“一帶一路”方略——兼論五大支撐平臺的建立和完善[J].中國流通經濟,2015(12):76-83.
[3] 李炳炎,徐雷.共享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J].管理學刊,2017,30(4):1-9.
[4] FELSON M.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6,21(4):614-624.
[5] 杰里米·里夫金. 走向物聯網和共享經濟[J].企業研究,2015(12):14-21.
[6] TEUBNER T. Thoughts on the sharing economy: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Z]. 2014:11,322-326.
[7] 雷切爾·博茨曼,路·羅杰斯. 共享經濟時代:互聯網思維下的協同消費商業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
[8] MATZLER K, VEIDER V, KATHAN W. Adapting to the sharing econom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5,56(2):71-77.
[9] 胡承華.澳大利亞分享經濟監管與啟示——基于競爭和消費者保護視閾[J].山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2018,34(3):12-16.
[10] BELK R. Sharing versus pseudo-sharing in Web 2.0[J]. Anthropologist,2014,18(1):7-23.
[11] 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6(4):116-125.
[12] LEISMANN K, SCHMITT M, ROHN H, et al.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towards a resource-saving consumption culture[J].Resources,2013(2):184-203.
[13] 馬強.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瓶頸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20-24.
[14] BELK R. 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595-1600.
[15] WANG LEI.The new trend and model inno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ring economy[J].Agro Food Industry Hi-Tech,2017,28(3):3475-3478.
[16] 馬丁·威茨曼.分享經濟——用分享制代替工資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6:25.
[17] ZERVAS G, PROSERPIO D, BYERS J W.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Z].Boston U. Schoo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Paper,2013-16, 2014.
[18] MARTIN E, SHAHEEN S, LIDICKER J. Impact of carsharing on household vehicle holdings:results from North American shared-use vehicle surve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10,2143:150-158.
[19] RANCHORD?魣S S. Does sharing mean caring:regulating innova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J]. Minn. JL Sci. & Tech, 2015,16(1):413-475.
[20] 張為付.分享經濟的理論原點與應用維度[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5):9-12.
[21] 代明,姜寒,程磊.分享經濟理論發展動態——紀念威茨曼《分享經濟》出版30周年[J].經濟學動態,2014(7):106-114.
[22] 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3):32-36.
[23] 蔡朝林.共享經濟的興起與政府監管創新[J].南方經濟,2017(3):99-106.
[24] NGUYEN G T. Exploring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business models-case peer-to-peer digital platforms[D]. Aalto University, 2014.
[25] 李凌.平臺經濟發展與政府管制模式變革[J].經濟學家,2015(7):27-34.
[26] M?魻HLMANN M.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using a sharing economy option again[J].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2015(14):193-207.
[27] 陸琪.互聯網正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J].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11):61-63.
[28] 趙振.“互聯網+”跨界經營:創造性破壞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0):14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