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
【摘要】新聞輿論監督主要是對社會公權力的監督。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輿論監督是一把雙刃劍,“劍鋒”運用得當對改善政府工作作風,推動實際工作,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大有益處;“劍鋒”運用不好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使黨的事業受損。因此,如何運用好新聞輿論監督這把雙刃劍就顯得十分重要。善用輿論監督這把雙刃劍,在維護社會穩定,弘揚正能量,推動實際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輿論監督;新聞的真實性;公平公正公開
一、要有化“負”為“正”的新聞敏感
新聞輿論監督主要是人民群眾對公權力的監督,對政府行政、執行能力的監督,也是對社會上存在的陋習、丑惡現象的監督。
新聞攝影的輿論監督與普通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新聞攝影報道與文字類的宣傳性、事件性、動態性的新聞報道有著較大的區別。攝影記者是用鏡頭進行輿論監督的,是呈現現場狀況,并以精練的文字說明來體現的。這不僅需要攝影記者用眼睛去觀察,更需要用政治眼光去觀察事物,去尋找新聞點,尤其是輿論監督的切入點,挖掘出適合于鏡頭的畫面語言表現的,我們身邊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一些事情,政府工作中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使之得到妥善解決或有所改進,這就是用鏡頭體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新聞敏感。
下面,以《海南日報》2009年6月16日和17日,兩篇題為《夜幕下,海口街巷臟臟臟……》《陽光下,垃圾死角羞羞羞……》輿論監督圖片報道專版為例,試析新聞輿論監督在促進政府作為,改善百姓生活環境中的特殊作用。
海南國際旅游島創建初期,海口市的環境衛生狀況很差,大家都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筆者就從城市垃圾著手,跑遍了海口市的大街小巷,拍出主城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骯臟不堪的現場照片,利用《海南日報》圖片專版,以輿論監督的新聞報道形式進行公開曝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報紙刊發的當天,海南省委書記就作出批示,政府相關部門立刻行動,成立指揮部并下發紅頭文件,從省市區到街道居委會層層動員全體出動,由此掀起海南省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鄉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短短幾個月時間,海南全省城鄉衛生環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力地推動了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這兩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對推動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促進實際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得到市民和游客的一片叫好聲。這次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彰顯了黨報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位置和輿論導向作用,同時也使新聞輿論監督在推動實際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凸顯出來。
這兩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筆者認為: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只要與黨和政府的工作宗旨是契合的、一致的,就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能夠把“負面新聞”變成“正能量”,從而成為推動相關部門積極作為的動力。這對加強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改善工作作風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并能夠幫助黨和政府及時消除或遏制機體內滋生的病毒,使得黨的機體更健康、更有活力、更受人民愛戴。
作為黨報的一名攝影記者,就要善于運用手中的鏡頭,勤觀察、多思考,讓無聲的相機成為發聲的武器,為我黨新時期改革開放事業添磚加瓦發揮正能量,而不是添亂添麻煩。
二、以改進、解決問題為主的輿論監督意識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客觀分析。要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改進工作和解決問題為目的,發揮新聞輿論監督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要有所取舍有選擇性地開展。”
我們在采寫和刊發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時,要把習總書記的諄諄教導牢記在心,要有大是大非觀念、大局意識。對要進行輿論監督的對象,必須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權衡利弊后再進行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側重點應該放在監督后是否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利于改進工作作風、是否會有負面影響、是否會產生不穩定因素、是否會損害到政府形象等問題上,而不是為了監督而監督,甚至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監督。
例如,2014年2月18日,《海南日報》刊發的題為《海口市民投訴:進出桂林洋沒有一條好路可走》一文,反映了海口市美蘭區桂林洋大學城5萬多師生和2萬多居民的行路難問題。筆者在接到群眾投訴后,首先到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和桂林洋大學城實地查看道路,走訪當地群眾、大學校園師生和當地基層政府、街道辦、居委會等,了解到進出桂林洋大學城一共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通過海口市瓊山區靈山鎮進入桂林洋大學城,這條路車多人多而且道路是20世紀80年代鋪設的一條簡易公路,二十幾年沒有進行過大維修,路面千瘡百孔凹凸不平。另外一條路是通過海文高速公路海口桂林洋開發區互通立交橋進入桂林洋大學城的臨時便道,這條路更是糟糕,是一條由當地群眾自發走出來的路。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大學城5萬多名師生每天都要行走在這樣一條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爛路上。而造成海口美蘭區桂林洋大學城5萬多名師生和2萬多居民行路難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海口市政府和海南省交通廳相關部門對道路的分工管轄權問題長期扯皮,多年來對人民群眾的數次投訴都相互推諉、互相指責。
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作為黨報記者有必要進行新聞輿論監督。筆者首先對事態有可能發展的方向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對可能會產生什么后果進行評估和思考:此事屬于民生問題,而師生及居民多次通過正規途徑反映問題得不到解決,這顯然是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缺乏責任心的問題,黨報就是要真實反映群眾的呼聲,當好黨和人民群眾的耳目和喉舌。而進行新聞輿論監督就是督促海口市政府與海南省交通廳盡快解決道路管轄權扯皮的問題,盡快改善人民群眾的出行難問題,只要主要領導重視,該問題就能夠盡快解決。
而事實也是如此,在《海南日報》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刊發的當天上午,海口市政府正在召開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工作座談會,筆者獲悉后立刻帶著報紙來到會議現場,將當天的報紙拿給正在參加會議的海口市市長閱讀。與此同時,《海南日報》派出另一路記者帶著當天的報紙采訪省交通廳領導,雙管齊下的效果立竿見影。當天中午,省交通廳和海口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就趕到海口桂林洋大學城實地調研,現場辦公,明確路權、分清責任,并現場研究確定解決方案。一周后道路征地拓寬工程啟動,一個月后,一條經海文高速桂林洋立交橋通往桂林洋的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出現在海口桂林洋大學城師生和居民面前,師生和居民們無不拍手稱贊,黨報新聞輿論監督的正能量凸顯出來。
2009年7月8日,《海南日報》社會新聞版刊發了題為《一刻鐘8老兄金盤路邊解內急》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刊發了一組成年男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解小便的新聞圖片報道。曝光海口19路公交車司機,大白天在繁華的海口金盤路邊的一個文明宣傳欄下解小便一事。圖片見報當天下午,海口市龍華區政府領導和海口市環衛局、交通局、公交集團等部門負責人,就趕到金盤路公交車司機經常解小便的文明宣傳欄下現場辦公,當場決定在金盤路19路公交車終點站安裝一個移動廁所,徹底解決公交車司機的內急問題。一組新聞圖片的輿論監督報道就解決了久拖不決的公交車司機如廁問題,不僅受到公交車司機們的歡迎,周邊群眾也紛紛點贊。
筆者在報道此事時,先對海口金盤路進行了實地走訪,發現5公里長的金盤路上居然沒有一座公共廁所,而19路公交車司機從設在金盤路的始發站到海甸島的終點站來回跑一圈有70多公里,至少要2個小時找不到廁所,回到金盤路終點站停留幾分鐘后又要發車,而周圍幾公里內又沒有一個可以方便的地方。由于這些公交車司機經常在路邊解小便,嚴重影響了附近街道的環境衛生,當地居民苦不堪言。這個問題公交車司機和附近居民也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好多年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筆者覺得這是政府有關人員官僚作風的表現,是典型的不作為。而這件事又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政府又能夠解決的民生問題。黨報就應該對這些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進行新聞輿論監督。于是對此進行了連續幾天的蹲點拍攝,并進行新聞輿論監督,使問題得到了快速解決。
筆者的體會是,新聞輿論監督一定要注意題材的選取,要考慮監督后這個問題在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是否能夠得到解決或推動管理體制的優化。如果題材選擇不當,就難以達到新聞輿論監督的預期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得事件變得更加復雜,激化矛盾,從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給黨和政府添亂。
例如,2015年5月13日,海南一家報紙刊登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兩個自然村農民土地糾紛問題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引發當地村民不滿,數百人圍堵報社并集體上訪,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引發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影響極壞。究其原因是新聞輿論監督的題材選擇不妥。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的土地糾紛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兩個自然村互相爭奪土地所有權屬問題,在法院沒有判決之前媒體盡量不要介入或妄下結論。就是要介入,也只能以內參的形式將情況反映給上級領導。所以,要善用、巧用新聞輿論監督這把雙刃劍,才能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特殊作用,推動實際工作的順利進行。另外,新聞輿論監督應該在側重解決問題上下功夫,這也是我們每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輿論監督應辨別是非,謹防被利用
“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該是積極的、建設性的。監督的重點應該針對那些嚴重違反黨和國家重大政策以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重大問題,要抓典型事件”。[1]習近平總書記早在1989年5月,在福建寧德地區新聞工作會議上對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就有過詳細和精辟的闡述。
要搞好輿論監督,出發點和立足點必須正確,輿論監督必須實事求是,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必須建立在有利于改進工作、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要注意防止和糾正那些妨礙改革、影響發展、干擾穩定的破壞性輿論監督,要防止走偏,被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為其個人或小集團服務。輿論監督要審時度勢,把握分寸。古人曰:“善治人者,能自知者也。”這不僅是一個方法問題,而且是黨報記者的職業操守和人品問題。黨報記者要有“火眼金睛”,要有分辨“妖魔鬼怪”的能力。
例如,2006年3月,筆者接到海口龍昆上村經濟社部分村民的投訴材料,稱法院判案不公,他們村的經濟社集體財產被幾個領導中飽私囊,上告無門,希望黨報主持公道進行輿論監督。筆者深入調查后發現,當初村里動員村民入股經濟社,部分村民怕擔風險,不肯出資入股,后來看到經濟社賺錢了就想來分紅,認為經濟社是村集體的財產,賺了錢應該全體村民都參加分紅,這顯然違背了法律法規,部分村民上訴到人民法院被駁回,他們不服判決繼續到處上訪。對這樣的村民投訴,作為黨報就不能成為他們的出氣筒,而違背事實進行報道,否則就是給政府添亂,助長歪風邪氣,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2018年6月,海口某區一位領導找到筆者,反映其居住小區附近一個垃圾點嚴重影響到小區居民生活環境,希望進行新聞輿論監督,將其搬走。筆者與環衛部門負責人到現場了解情況后發現,這個垃圾點設置合理,并沒有影響到周圍居民生活和污染環境,而這位區領導是想通過新聞輿論監督給相關部門施加壓力,把這個垃圾點搬走讓親戚在此處開辦一個小賣部,找環衛部門未果后,想利用新聞媒體施壓達到其目的。這樣的輿論監督嚴重違背了公開、公平、公正和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違背了新聞輿論監督應以人民群眾利益為中心、而不是為個別人服務的宗旨,作為黨的一名新聞工作者絕不能助長此類歪風邪氣。
通過以上兩組事例說明,新聞輿論監督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正在提升,這應該是件好事,但是新聞輿論監督一定要客觀真實出于公心、一定要公開公平公正、一定要用事實說話。否則新聞媒體不僅會失去公信力,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弄不好還會惹上官司。所以在選擇新聞輿論監督對象時要慎之又慎,不僅要堅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的基本要素,還要把規避法律風險和對社會所產生不良的影響放在首位。黨報記者要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修養,增強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對新聞事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不能聽風就是雨,混淆是非,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當槍使”。
新聞輿論監督要注重突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大局觀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用事實說話,使黨報的新聞輿論監督擲地有聲,將壞事變好事,發揮正能量,使黨的新聞輿論監督這把“雙刃劍”在推動實際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1118287380.htm.
(作者單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海南日報》攝影部)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