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華
【摘要】 目的 探究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影響。方法 108例糖尿病患者, 按照奇偶數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4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結果 護理前,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11.27±2.11)、(14.33±1.70)mmol/L,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11.13±1.81)、(14.25±1.79)mmol/L;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5.62±1.31)、(7.50±1.71)mmol/L,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7.32±1.68)、(10.31±1.94)mmol/L。護理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糖尿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改善患者病情,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糖尿病;血糖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102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 長期存在高血糖可導致各種組織, 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及功能障礙[1]。近年來, 隨著城市化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 同時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 導致肥胖和超重人口數量增加, 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呈逐年升高的趨勢[2]。糖尿病患者多通過口服藥物、胰島素注射及飲食或運動等來控制血糖, 若患者依從性差, 極易導致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升高, 因此控制血糖至關重要。本文作者通過對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 且已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臟器及組織疾病患者。本研究方案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按照奇偶數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4例。實驗組中, 男36例, 女18例;年齡46~70歲, 平均年齡(61.56±5.23)歲;病程5~12年, 平均病程(8.31±2.25)年。對照組中, 男37例, 女17例;年齡47~69歲, 平均年齡(61.62±4.95)歲;病程6~12年, 平均病程(8.49±2.3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即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日常注意事項提醒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 護理人員應在詳細掌握患者病史、既往血糖控制情況及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等, 從而根據病情評估患者具體情況, 再行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采取定時或不定時形式, 以電話、網絡咨詢、專家講座、家庭隨訪等為主, 內容包括糖尿病相關知識、糖尿病并發癥及危害等, 并注重提醒患者糖尿病可預可治, 同時向患者講解糖尿病飲食、運動及降糖藥物相關知識及血糖控制目的, 病情監測等, 讓患者掌握低血糖異常處理措施、胰島素制劑保存方法及胰島素注射器消毒、注射技術等知識, 確保患者能夠根據血糖水平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3]。同時, 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 了解患者當前心理狀況, 并根據患者職業、病情、病程及教育程度等來采取針對性措施, 以緩解患者負面情緒, 促使患者能夠以足夠的信心配合治療, 進而提高治療效果。②病房護理:在患者入院后, 應讓患者對自己所住環境有個充分的了解, 并保證患者病房舒適、干凈, 溫、濕度適宜, 光照充足, 空氣暢通, 確?;颊吣軌蛟谑孢m的環境中進行治療。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還應多與患者家屬溝通, 并讓患者家屬參與到治療當中, 在讓患者家屬對于糖尿病有一定掌握后, 能夠幫助患者做好治療相關輔助工作, 并監督患者改正不良生活習慣, 養成主動管理的能力, 從而可以積極配合治療。④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按照患者年齡、性別、體重、身高、活動習慣等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護理方案, 以通過控制食物總能量的攝入, 促使營養均衡, 來控制血糖。⑤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采用宣傳手冊、口頭宣教及幻燈片或視頻播放等方式強化患者對降糖藥物的掌握, 讓患者能夠掌握降糖藥物的種類、特點、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若患者采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還應讓患者掌握胰島素使用方法、保存方法、注射方法等。同時, 還應特別注意培養患者對于不良反應如血糖過高或過低時的自救措施。出院后, 應幫助患者掌握胰島素注射部位及方法等[4]。⑥運動護理:規律運動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有利于患者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 降低血管意外風險發生率;同時, 通過規律運動降低體重可有效預防糖尿病, 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糖尿病患者每周進行有氧運動應>150 min。護理人員應按照患者病情及個人基本資料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 并激勵患者于餐后進行少量適宜運動, 運動量以身體微汗及經休息可快速恢復為宜。同時, 應叮囑患者切不可空腹運動, 同時運動時若血糖過高或過低, 應暫停運動并采取處理措施, 至血糖穩定后再行運動[5]。⑦切忌吸煙:吸煙可誘發糖尿病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 加速患者死亡。因此, 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吸煙情況, 協助患者戒一切煙草制品, 以改善患者代謝指標、降低患者血壓及蛋白尿水平,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⑧出院后護理: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 糖尿病須終身進行治療, 因此出院后護理至關重要。出院后, 護理人員應定期協助患者強化自我干預及管理能力, 將住院治療時方案延續到出院后, 并通過電話、上門隨訪等來監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實施情況, 以確?;颊叱鲈汉笱强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11.27±2.11)、(14.33±1.70)mmol/L,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11.13±1.81)、(14.25±1.79)mmol/L;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5.62±1.31)、(7.50±1.71)mmol/L,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7.32±1.68)、(10.31±1.94)mmol/L。護理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臨床認為, 所有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基礎是生活方式的干預, 讓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聽從專業人員的建議, 有效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尤其是飲食習慣及運動習慣, 才能更有效控制血糖, 從而改善糖尿病病情。還需要注意的是, 讓患者掌握血糖監測方法, 及時監測血糖變化, 并通過血糖監測解決患者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監測方法, 才能使醫院根據血糖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及護理方案, 從而達到真正控制血糖的目的[6-10]。
綜上所述, 給予糖尿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改善患者病情,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振華.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9):1287-1288.
[2] 靳建玉.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遵醫行為的影響. 疾病監測與控制, 2017, 11(2):172.
[3] 王寧, 鄧海燕.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相關性研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 3(1):129-130.
[4] 高燕. 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8):58-60.
[5] 孟苗, 袁曉偉.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 醫藥前沿, 2016, 6(25):310-311.
[6] 鄧水桃. 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2):116-117.
[7] 董麗敏, 印娟. 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妊娠結局的影響. 河北醫藥, 2015, 37(19):3006-3009.
[8] 劉玉紅. 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妊娠結局的影響.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4):3-4.
[9] 楊琴.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孕婦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1):78-80.
[10] 邱敏玲. 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1, 9(18):84-85.
[收稿日期: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