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香
【摘要】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以及對話。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重要方式就是課堂提問,而且這也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往、互動以及對話外顯的形式之一。老師進行課堂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啟發的作用,而且可以為老師提供教學線索,還可以教會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特別是針對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進行課堂提問,不只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也可以有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互動,從而有助于師生共同發現以及解決問題,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促進作用,所以,針對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進行提問的有效性對老師教學的質量有直接的決定作用。效果比較好的高年段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對課堂的結構以及教學的效率能起到優化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創造以及判斷的能力,對課堂的改進以及新課程的實施都能起到推進的作用。本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中心和關鍵詞句為突破口提問、注意提問的梯度性,面向全體提問、問題前后連貫,形成整體以及針對高年段的學生設計一定深度的問題來闡述高年段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有效提問 教學目標 面向全體 前后連貫 一定深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062-02
安文鑄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專家,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在教育學方面有多年研究探索經驗,他概括一堂“好課”的標準為六個要素,其中的一個要素就是“善于設置、提出問題是上好課的關鍵”??梢钥闯鲞M行師生雙邊活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課堂提問,其中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進行課堂教學最主要的一種形式。課堂提問不僅僅組成了教師課堂教學藝術,對于語文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課堂的成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課堂提問尤其是對于高年段閱讀教學,不僅僅可以帶動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進行激發,還能通過這種方式反饋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對課堂教學的質量起到了提高的作用。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有的教師使用的課堂提問往往達不到較好的效果,一般回應教師提問的學生比較少。造成高年段閱讀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的理解和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怎樣才是高年段閱讀教學有效提問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以下是我在平時的高年段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幾點做法:
一、依據教學目標,以中心和關鍵詞句為突破口提問
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課堂的教學目標,所提出的問題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設立,將文章的主題和主要的要點來作為引線,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互動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學到文章里和文本外更多的東西。
1.圍繞中心提問
所問問題要圍繞文章的主題。解決完所問問題,教學的目標就順利完成,課文的主題也有了升華,這樣就加快完成了課堂授課。
如在教授《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時。在進行第一次閱讀之后,我說到這樣一句話:打這以后,楚王對晏子變得十分的尊重。然后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你讀了以后有什么想問的?這樣老師再講出重點問題:為什么楚王發生了變化?
將文章里的重點用一個問題來講出來。簡單明了。還記得一位老師上閱讀公開課《桂花雨》時,整堂課的教學就是圍繞一個問題:為什么母親會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老師非常巧妙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并使其輻射到整篇文章的教學,提升了一堂課的整體性。對中心句質疑,提綱挈領,輻射全文,通過進行小組討論和自學的方式,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設計提問
對課文中比較關鍵的語句要抓住,設計的問題要盡量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能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和暗示,讓學生能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結果。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校的林老師在講解文章《圓明園的毀滅》時,對圓明園無價的自身藝術價值進行描寫,使得學生能夠對圓明園被毀滅這件事感到可惜,也讓他們培養了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問“不可估量”這個詞語,我提問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對于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你從什么句子中可以感受到這種不可估量?學生通讀文章之后感受到了圓明園被毀滅之前的宏偉壯觀和藝術珍藏,對圓明園的巨大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會。基于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再提出“為什么圓明園會受到毀滅性破壞?”讓學生對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加明白,所以要培養起努力奮斗,勿忘國恥的思想。通過課堂提問為學生的深刻體驗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不僅很好地理解了詞語本身的含義,更是進入了課文,點明了文章主題,從而也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注意提問的梯度性,涉及全體學生
因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所以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提問的內容也要注意進行階梯設計,涉及全體學生。如此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老師也能更深地發現學生問題,有針對地糾正學生問題。問題的階梯設計以中等學生能力為基點,自上進行提升考查優等生,自下進行難度調整了解學困生的問題。在任何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能力都是呈現正態分布即“中間大而兩頭小”,主要以中等生為主,優等生和學困生都是少數。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先考慮多數學生,先多提問中等生發現普遍問題,而針對優等生的問題,如果中等生需要想一想或者要想很久想不出來再去提問優等生,而為了不使學困生落下,也要將問題簡單化,向學困生提問以掌握課程講解到位的程度。
以我講解《凡卡》一文為例,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根據這一個問題設計了一組問題如“為什么”、“結合爺爺的實際情況思考,如果爺爺收到凡卡的信件,可以改變凡卡的命運嗎”、“這些問題說明了什么”。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書本上找到,書本上的內容已經進行了講解,所以這個問題較為簡單可以先來提問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需要自己簡單思考一下,所以向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來提問。這兩個問題回答的過程中,不論學習能力一般的還是學習中等還是學習好的同學,已經都感受了一遍沙俄時代的黑暗,也引起了學生思考。此時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更深層次,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沙俄的黑暗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到時代的問題,此時向學習能力優秀的學生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的問題逐步由簡單變難,問題的層次由淺到深,引導學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僅解決了文章的講解,也顧及了全體學生的能力,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思考方面有很大的價值,在一步步由淺入深的分析下,挖掘出導致凡卡生活悲慘的最深層原因。
講解過程中的提問必定要面向全班同學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室里聽講的學生不應該被“被遺忘”。此外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可以盡可能少的指名提問問題,而是先讓學生自主舉手然后選擇各個能力階段的學生回答,并做到認真地聽完每個學生的回答并給予回復。對待個別的學困生,老師應該盡可能地優先提問,并適時地鼓勵回答問題提高學困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每個聽課的學生都能一步一步地跟上老師地講解逐步地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在授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主動地積極地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內在動力是每個老師應該研究和提高的能力。知識就像是一座“大廈”,老師要做的事情不是告訴學生直接入住大廈,而是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砌磚”,隨著學習的深入,思考也在一層一層地深入,如同大樓的興起是一塊磚一塊磚地砌起來。這思考的深入,砌磚的過程就是老師引導的過程。一個聰明睿智的老師總是會告訴學生蓋成大樓的方法,去探索真理,因為真理即使放在眼前,不是自己一步一步探索來的,也是無法掌握整理的。在老師引導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應該也不能怕問題,要讓學生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會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這是發現的過程,是思維上的擴張,如此改變課堂學生被動式學習的情況。
比如在教學生《窮人》這篇文章時,我首先問學生們:對于文章用窮人這個詞語來做標題你們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答到:桑娜是窮人,理所應當用窮人來做文章的題目。桑娜收養了窮人,所以窮人一詞就作為本文的題目。可以看出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出現了想不通的現象。于是我提了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文章里面寫的桑娜是文章的主人公為什么不用桑娜這個人名來做文章的題目了,而是用了窮人這個題目了。有誰從文章里面的人物描寫和來龍去脈中仔細的尋找答案呢?這樣的提問有了方向,學生也找到思索的方向在經過一些時間的細致的考慮。學生有所改變地說到:文章里描述的這三個人,他們都是一樣的,都是窮人。課文的怎么描述的走向都是在講窮的問題。教師又拋出第三個問題:作者講這些窮人,講他們的故事,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學生頓悟到:為了講窮人的真善美。通過這樣的提問來帶動學生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可以看出,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中,設計問題的出發點必須結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情況,能夠吸引全體同學的注意,帶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尤其是中差等的學生都能被提問,讓課堂提問的對象具有普遍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設計太難的問題導致學生不能參與進來,成為了旁觀者。在選擇回答問題時,優先考慮舉手次數較少、有意向回答問題但是不敢舉手、經?;卮疱e問題的人,最主要的是課堂提問要兼顧到每個人的思想,要關注到每個學生。
三、問題前后連貫,形成整體
選擇課堂提問的方式不僅僅要有效還要對學生的注意力有吸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一直圍繞老師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的思路要沿著文章開展,尋找的線索要能抓住主要人物、脈絡,提出的問題要有關鍵性,而且還能從問題中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使得問題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統一體。例如,在上《草船借箭》這一課時,當其他同學都在對課文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進行討論時,突然有一個其他聲音問:“老師,我認為諸葛亮有的事情也不能提前料到?!崩蠋熁貑枺骸拔恼轮杏心男┑胤娇梢钥闯瞿愕挠^點?”學生:“文章中有一處寫到,諸葛亮說:三天以后,可以到江邊取箭,如果說是要制造弓箭,為什么要到江邊去取箭呢?如果當時周瑜能仔細思忖諸葛亮的話,就能發現他話里面的問題?!币皇て鹎永?,這里面含有非常多的教學資源。所以這位老師繼續問學生:“諸葛亮提出的計謀為什么最后成功了呢?”經過學生繼續深入討論,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周瑜的人品以及諸葛亮能夠識別人心,對諸葛亮能夠“神機妙算”的本領驚嘆不已。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將自己在生活中積淀的經驗用于理解文本的內容,對問題的想象合乎情理,老師需要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懷著鼓勵和寬容之心,用心去傾聽,鼓勵學生發揮活躍的思維,勇敢表達自己的優點,將文本應用于對話之中,使其更具創造性地得到延伸拓展,使其生命更加鮮活!
四、針對高年段的學生設計一定深度的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認知方面的特點主要是從模糊、簡單、具體向清晰、復雜、抽象變化。所以老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年級不同的學生,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程度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在提問低年級的學生時,選擇的問題要更加形象具體,學生容易理解,同時也要注意提問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容易回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高的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思維判斷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這個時期,針對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提出的問題要具有理解性和抽象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往往對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文章《將相和》,該文章的故事組成主要分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以這三個故事為基礎,提出問題“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從而深刻體會到文章因果結構的精巧以及藺相如和廉頗兩人共同的愛國心。
作為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按照以上做法創新高年段閱讀教學,吃透教材,認真備課,對學生要更加了解和理解,能夠使全體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營造自主、合作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喜歡閱讀。我認為,每一位教授語文的老師都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并且總結經驗,針對高年段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提問,相信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都會取得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安文鑄.《在基礎教育的真實世界里耕耘》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