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題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生審題能力的總體狀況并不令人滿意,學生的審題能力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和審題能力呢?筆者從抓住關鍵,仔細推敲;創設情境,生動再現;動手操作,提升能力;歸類對比,完善認知四個方面發表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審題;特點;培養;提高
審題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審題,即了解、熟悉和把握問題,弄清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從而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目的。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發現,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知覺籠統、不精確,知覺事物時往往只限于對事物外表的認知和呼出其名稱,不能深入全面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從低年級開始就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只有抓住題目的關鍵,抓住問題的本質,方能作出正確的解答。就目前學生審題能力的總體狀況來看,并不令人滿意,學生的審題能力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每次批改完作業,老師們在分析錯題原因時,常常會給學生戴上“不認真”的帽子,把很多問題都歸結于“粗心”,面對孩子的作業和測試,家長們更是把孩子的錯誤歸結為“粗心”。其實不然,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正是因為這樣的錯誤歸結,才給了學生完美的借口,給了教師煩惱的源頭。那么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和審題能力呢?下面就談談筆者在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 抓住關鍵,仔細推敲
新課程背景下解決問題的題目改變了傳統應用題單一的呈現方式,特別是低年級的教材,常常以圖畫、對話、表格結合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這就要求學生能全面、正確地獲取數學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
(一) 緊扣關鍵詞
學會讀題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讀題時除了不添字、不漏字,讀通題目以外,更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正確理解,才能正確解答。如教學三年級“周長”這部分內容時常常會遇到下面這種題目: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不少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就會列出算式(6+3)×2=18(米)。這時,教師不必急于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讀題目,想想這樣解答正確嗎?通過再次讀題,大部分孩子都能主動發現題目中有“一面靠墻”“至少”這些關鍵字眼,從而明白這道題不是單純求周長就可以,還要考慮到一條長邊靠墻,所用的籬笆是最少的。
(二) 摳題目陷阱
有時候題目中會設置一些陷阱,比如有單位名稱要轉化、有多余信息的干擾、有時又有隱藏的數學信息等。這就要求孩子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學會正確分辨。如一年級下冊有這么一道題: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我們隊踢進了4個,還有幾人沒來?其中“我們隊踢進了4個”這個信息是多余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摳出需要的信息,排除不需要的信息,這道題的題目其實就是“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還有幾人沒來?”進而作出正確的解答。
(三) 抓關鍵分層次
如果遇到信息較多、難度較大的題目,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分清層次,把整道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就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如:皮球每個5元,購買5個及以上,每個優惠1元。李老師本來準備買4個皮球,你認為他應該怎樣買?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初讀這道題之后肯定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分清層次、理清思路。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層次,李老師本來準備買4個皮球,每個5元,找出中間問題“李老師一共要花多少錢”,列出算式5×4=20(元)。第二層次,到了店里發現如果購買5個或者更多皮球,每個可以優惠1元也就是5-1=4(元),那用這20元能不能買到更多的皮球呢?學生馬上反應過來20÷4=5(個),可以買5個。用同樣多的錢,能買5個肯定不會選擇買4個。
二、 創設情境,生動再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對自己生活現象的解讀,許多數量關系都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這種類型的問題在小學低年級常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對于這類問題,引導學生讀題思考后,教師還需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題意進行解題。
如二年級學習完“混合運算”后教材上有道這樣的練習題(圖文結合呈現):一場籃球賽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總分二(1)班42分、二(2)班38分,上半場二(1)班得了24分,下半場兩個班的得分一樣多。問上半場二(2)班得了多少分?這道題呈現了較多數學信息,容易給學生造成無從下手感。教學這道題時,我首先問學生:“孩子們,你們看過籃球比賽嗎?知道籃球比賽有什么規則嗎?”孩子們很興奮,紛紛喊著“我看過”“我看過”,并高高地舉著小手爭著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讓班上幾個酷愛體育運動的男生先說籃球比賽的規則,再執果索因,抓住“下半場兩個班的得分一樣多”這個條件,明確先算出二(1)班下半場的得分是42-24=18(分),就知道二(2)班下半場也得了18分,那么二(2)班上半場的得分就是38-18=20(分)。
三、 動手操作,提升能力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語言的精煉、抽象在客觀上增加了他們審題的難度,動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能彌補這個短板。動手操作是一種很好的審題方法和思考策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意思,教師應該為他們多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多訓練動手操作的能力,把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
如學習完“有余數的除法”后有這樣一道提高題:(1)六月份有30天,有幾個星期?還多幾天?(2)如果六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幾?在教學第二個問題時,我是這樣分三步完成的。第一步:觀察日歷,明確規律。讓學生觀察題目旁邊的日歷圖,6月1日為星期一,六月份的周歷排列就是按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規律。余數是2,重復出現四周后余下的兩天就是規律中的第一、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和星期二,所以六月份就有5個星期一和星期二。第二步:根據規律,推理答案。如果六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星期日,說明這個月周歷排列的規律是以星期六開頭的,6月1日就是星期六,余數表示的兩天是星期六和星期日。第三步:動手動腦,操作驗證。讓孩子們在本子上列出周歷表進行驗證,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考過程,掌握這類問題的解題方法。
四、 歸類對比,完善認知
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的類型不是特別多,可以進行分類教學,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對比、歸類和補充,特別是每個單元學完以后,要對他們比較容易出現錯誤、混淆的題目進行對比強化練習,以完善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認知水平。
如學習完表內除法后出示一組對比練習:(1)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幾根?(2)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個花瓶里,一個花瓶里插6根,另一個花瓶里插幾根?這兩道題的相同之處是都有10根孔雀羽毛,不同的是第一題是把它們平均插在2個花瓶里,注意有“平均”二字,所以每個花瓶插10÷2=5(根)。第二題是把它們插在2個花瓶里,沒有“平均”,“2”也不參與列式,暗藏著“一個花瓶里插6根,另一個花瓶里插幾根”的意思,所以用減法解題10-6=4(根),就是一個花瓶里插6根,另一個花瓶里插4根,合起來一共10根。通過對比,進一步區分了用除法和減法解決問題的不同之處,提高了學生對這類題目的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就是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師,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提高他們審題的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令他們終身受益。
作者簡介:
蘭慧英,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