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菁
摘 要:分析學生成長時期狀態、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倡導全社會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圖書館以書育人,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學生;課外閱讀;思想教育
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目的。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極大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等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所以,提倡良好閱讀習慣迫在眉睫,而中學圖書館可以為學生閱讀提供豐富的資源,無論是館藏文獻,還是電子圖書或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創造條件。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是中學圖書館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又意義深遠的工作。
1 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愛好,逐步培養閱讀的興趣
首先,要明確素質教育的目的是鑄造人,要最大限度地保護人的自由發展空間。學校和老師無論教給學生什么知識,都不是為了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書櫥,而是通過閱讀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理想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感悟、審美、欣賞、想像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理想追求、創造精神,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閱讀愛好應注重對人的開發。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精神,從而懂得去發揮學生獨有的才能和魅力。而閱讀里面隱藏的恰恰是人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智力開發等內容。閱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自主地、生動活潑地學習,讓每個學生充分地張揚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從而開發出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東西,并使之升華、豐富;第三,閱讀應因材、因人施教。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要求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時,首先培養學生的興趣,才能逐步讓學生喜歡讀書,熱愛閱讀。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喜歡的書籍,利用閱讀中人文和社科知識含量較大的優勢,走進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深處,去真正關注學生特定的年齡階段,使育人育到根本上。
2 閱讀能開發學生智力潛能
我國的語文教學,自古重視閱讀,但八股文式的讀死書、死讀書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需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這種應試教育統治和主導了中國教育兩千多年,活生生的人變成了書櫥和機器,甚至變成了像范進和孔乙已那樣的瘋子和傻子。今天,我們提倡和推進的閱讀教育,雖然吸收和繼承了重視閱讀的歷史傳統,但全然不同于過去那種讀死書、死讀書,將人培養成書呆子的做法。正如顧黃初先生所說:“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是指人們通過語言符號的辨識、感知、理解,從中獲取知識信息,進面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語文行為和心智活動”。而閱讀則是完成這種復雜的智力活動的一個極好的手段和過程。通過組織和教會學生閱讀,增加學生的知識信息存量,使學生能在已經獲得的知識基礎上報取新知識,逐漸懂得憑借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知識積累去聯想、比較、分析、概括,達到智力潛能開發的最佳境界。
比如,想像力的開發和培養。想像力是構成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智力因素,它對于形象而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對于增強閱讀中大 的記憶,對于情感的激發乃至意識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像朱自清的《背影》,孫犁的《荷花淀》,在閱讀中都會在學生頭腦中再現書中描述的景物和人物,使之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像魯迅的《祝福》,作者只描寫了祥林嫂的眼睛,卻在學生頭腦里出現了祥林嫂的完整形象;高爾基的《母親》中只提到巴威爾是母親的兒子,但學生從母親的宣傳中卻立刻想像出他是一個英勇不屈的革命者。總之,閱讀能夠創造出一種意境,而學生想像力的開發和培養更能夠在這種意境中完成,同時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閱讀,學生漸漸學會分析、比較、體會、感悟,并能用心靈與人物對話,從而產生出陸羽品茶、伯樂相馬的心物效應。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完成對學生智力潛能的有效開發。
3 有效的閱讀訓練,能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一般興趣廣泛,好奇心強,閱讀傾向不穩定,選擇書籍沒有目的,容易接受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因此,對學生的閱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使閱讀真正成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
從閱讀動機和效果而言,有的學生是喜歡看什么就看著,對學習沒有什么幫助,有的課本看膩了,找本課外書看看,有的只注意情節,內容說不清,有的根本沒時間看小說。可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獵奇性和消遣性。
讀什么?可以根據文學的四大功能來判斷: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其中教育和審美兩項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距離我們時代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的作品最適合學生讀,如魯迅、老舍、張天翼等人的作品。而距離我們很近的,或者近些年才倍受關注的,如張愛玲、王朔、王小波、海巖、韓寒等人的作品,以及最近兩年盛行的網絡小說,學生則要謹慎應對,應該在都是或者相關專家論的指導下閱讀。另外,閱讀還有個層次問題,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老師應開出不同的書目。
怎么讀?中小學生在看名著時,應多看一些相關評論,了解對同一本書的不同意見甚至是對立觀點,有助于他們從不同視角來考察問題,從而避免產生單一而極端的情緒。尤其是當代作品和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以及各種虛擬的網絡小說,中小學生由于缺少鑒別能力,過早接觸該類書籍,會對社會環境形成根深蒂固的負面認識,一旦小說中描繪的環境與現實很接近,更容易讓一些本來就偏激的學生產生憤世嫉俗思想。但是,也不主張中小學生一味看那些過于虛幻的網絡作品,它們把世界描述得過于美好、過于不明理想。初中生的內心世界應該逐漸轉向現實,需要相對現實的作品來引導,否則他們會脫離現實,生活在自己想像的虛幻世界中,不利于其人格成長。
學生通過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掌握了方法,訓練了思維,加強理解書籍的準確性、科學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技能——學習能力。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轉動地球!”學生通過閱讀的訓練,掌握了學習方法,具備了學習能力之后,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4 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激勵學生熱愛閱讀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圖書館的主要讀者,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我們的教育任務就無法完成。要把廣大學生發動起來,依靠他們中的積極分子隔斷開展工作,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把盡可能多的學生吸引到圖書館里來,具體如下:
1)發現和培養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組成圖書館課外閱讀小組,有條件的還可幫助建立年級小組,形成覆蓋全校的網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圖書館開展讀者的工作,特別是圖宣傳推薦工作,并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自己,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圖書館要淺意對他們的引導,使他們成為圖書館聯系廣大 生的鈕帶和開展工作的得力助手。
2)積極與學校團隊、德育處、班主任配合,開展讀書活動。在活動中發動學生寫讀心得、讀書筆記、組織座談會、講演會等,并適當給矛表揚與獎勵。
3)適當舉辦人文學科節,以閱讀為中心的小說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利用墻報或節日慶祝活動搞征文或閱讀知識競賽、競猜活動,把他們更多的吸引到圖書館來。
4)遇有全國、全省、全市性的讀書征文活動,圖書館要積極配合,組織學生參加征文,并向學生宣傳、推薦。
5)學校成立“三高文學社”老師輔導,主要工作主要由學生負責。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鼓勵學生搞創作,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豐富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