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峰
摘 要: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的現狀,分析了這樣的結合為小學語文課堂所帶來的改變,希望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有效結合
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備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為了達到這樣的培養目的,小學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引進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是一種可行的辦法,它不僅與時代的要求所同步,而且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因此重點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的概念
在這樣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開發,這不僅符合時代的需要,而且對于教師的進步也相當關鍵。通過有效的計算機教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得到有效調動,這對于他們全面利用教學資源、積極參與教學環節,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也相當關鍵。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的優勢
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在長期運用的過程中,一些教學上的難點也就可以被突破,對于師生的共同進步也相當關鍵。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明確的是,教育是一個雙邊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內容。新課標對于小學生以及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傳統的“灌輸式”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此課堂效率十分有限。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當中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狀況。比如在學習《春天來了》這篇課文的時候,受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生對課本上枯燥的文字以及單調的圖片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因此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就會有相應的難度。這時信息技術的優勢就能夠得以顯現,通過將課本上的靜態圖像轉化為動態的視頻,學生就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春天的特點,從而將視頻中的內容與課本上的文字進行充分的結合,既理解了課文內容,還愉悅了課堂環境,對課堂效率的提升相當關鍵。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知識的樂趣和價值,從而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這對于學生之后的長遠學習相當關鍵。
(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小學生的寫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傳統的寫作方式是手寫,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產生了相應的限制,因此鍵盤輸入方式被引入,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升。也就是說通過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從而大大提高寫作質量。比如在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時,通過信息技術,學生可以高效地對文中一些好詞好句好段進行積累,從而添加到自己的素材庫中,在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借鑒,進行改寫或是仿寫,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種模式不僅效率高,而且成效顯著,只要利用得當,學生將會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突破教學難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地理位置以及時代條件的限制,學生對于很多教學內容缺乏切身的經歷,因此理解起來難度就會大大增加。經過不斷的積累,這一方面的問題已經發展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上的一個難點,讓諸多語文教師頭疼。
三、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的要點
盡管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有很大的優勢,對于學生興趣以及課堂效率的提升都相當關鍵。但是科技是把雙刃劍,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適當的要點和原則,避免較大失誤的出現,制約小學生的發展。
(一)為學生布置合理的課后作業
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遠程為學生布置作業,也可以線上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指導學生改正。有的語文教師面對這樣的優勢就毫無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作業,使學生叫苦連天。
(二)利用系統監控指導學生學習
小學生的自制力有限,在自主學習以及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面對太多的誘惑往往難以控制,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監控作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與指導,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監控的過程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任何問題可以及時指出,從而使學生能夠及時完善自己的作業以及學習方法,防止更大問題的出現。遠程操控學習的另一大好處就是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適合時代的特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引進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從而進行二者的融合可以有效改變這些現狀,在真正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要朝著更加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與成長都相當關鍵。
參考文獻:
[1]張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J].學周刊,2015(9).
[2]鄧洪樓.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研究[J].學周刊,2014(15).
[3]劉大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
[4]朱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協同整合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