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摘 要: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力度的加強、速度的加快,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元素符號愈加明顯。廣播,曾經在傳統媒體中占有重要的一席?,F今,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面臨的挑戰巨大,其單一線性的媒體傳播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受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要,因此,廣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就必須增強廣播的可視化效果、人性化氣息和聲音的感染力,將廣播新聞以音響、畫面、情感兼具的聽覺效果傳遞給受眾,讓新聞更加立體、生動、接地氣。
關鍵詞:廣播新聞 多樣化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吸睛的標題是架起廣播新聞媒體與受眾群體的橋梁
“看報先看題”、“題好文一半”這兩句話充分概括了新聞標題的重要性。現在,信息的傳播方式、形式日益繁多,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時間讓自己傳播的信息受到關注,就需要媒體從業者下一番功夫。寫好新聞的標題,就是一個信息吸睛的開始。
無論我們怎么吐槽諸多網絡新聞的標題是“標題黨”、“虛張聲勢”,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標題以其新穎、吸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贏得了很多粉絲的關注。細細分析,這些吸睛的標題,或有懸念、或在疑問、或是適度的夸張、或是內心感情的獨白,總之,都可以喚起觀者的獵奇之感,好奇,就有了繼續關注下去的需求,打開了發布者與受眾之間的第一道大門,讓新聞有了繼續走進受眾心理的機會。當然,我們的廣播新聞標題,還要必須講導向、講立場、講原則、講政策,符合黨媒氣質,體現黨媒職責。
二、廣播新聞要有故事性
廣播是一個大眾媒體,也是一個小眾化生活萬象的濃縮。廣播以其通俗的語言、及時的傳播方式,可以讓新聞的傳播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有廣播設備和技術的地方,就可以隨時收聽廣播。因此,廣播新聞的采寫,在保證用事實說話的前提下,應根據新聞題材的不同而不斷創新采寫方法、角度、落點。
這其中,尤其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民生社會類新聞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我們的廣播受眾,不論其身份、工作、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多大的差異,都是一個個能思考、有感情、有溫度的社會人,他們所希望的是自己能夠參與到新聞事件中,也成為被關注的一員或是新聞事件的親歷者、目擊者,自己平凡的軌跡亦能助力社會變遷。新聞中的事與人,再不是觸手不能及的遠方,而是帶有平凡樸素氣息、充滿家長里短的生活片斷。一個個生活片段編織成一個個世間百態的生活故事,回味之中有所感,細思之后有所悟。這樣,讓廣播新聞不再是我播你聽的被動傳遞,而是我的故事我來講的主動參與。如此這般,廣播新聞的傳遞效果自然會既好又快。
三、廣播新聞的制作要增加多種音響素材,通過聲音的多樣化、多層次,增加廣播新聞的鮮活氣息
廣播是聲音的藝術,廣播報道中,豐富多樣的“聲音”是最大的優勢,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張鳳鑄教授也在其《音響美學》中說:“聲音是構在廣播的唯一的物質材料和運動形式。廣播是以聲音塑造形象、描寫環境的,并使之作用于人們耳朵,讓聽眾沿聲入境,隨聲賦彩?!?/p>
來自新聞現場、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一個個聲音源匯聚成一場聲音的盛宴。正是這些異常豐富的聲音存在,還原了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讓聽眾“看得見”新聞事件的過程,實現了廣播新聞的“可視化”、“立體化”,也正是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聲音,描述出了新聞人物的個性特征。人們為什么愛聽廣播劇、廣播微劇、廣播書場?因為其中有豐富多樣的聲音,不用過多的描述,只需一個個聲音,就能精準的讓聽眾有準確的感知,這既是聲音的魅力,也是廣播的魅力。作為廣播人,何不把每一個新聞作品都當作一個廣播劇來做?無需過多的文字獨白贅述,只要收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聲音,將其用新聞事件的主線一一串起,一件有溫度的新聞作品便自然渾成。因此,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面對其他媒介的各種優勢,廣播人更不能顧此失彼,應該繼續鼓勵其從業人員重視各類聲音源的應用,多用現場聲音來講述新聞故事、敘述新聞事件,讓廣播新聞聲情并茂。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聲音都能作為新聞素材,廣播新聞中使用的聲音,一定要具有辨識度高、典型性凸顯、現場感強、實事求是等特征、對新聞作品有烘托、解釋、渲染氣氛等作用的聲音源。
四、廣播要加快媒體融合步伐,用新的傳播媒介將廣播新聞傳遞給受眾
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媒體要想繼續生存,都不能再以單一的傳播介質、傳播形式出現在受眾面前,而是要掌握科技時代信息傳播的理念、特點、技術、手段、方式,兼收并蓄、取長補短,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產品、全新的服務出現在受眾面前。此時的新聞產品,在體現大眾化的同時,更要體現分眾化、差異化、個性化,從而占有更廣闊的受眾市場,擁有更強大的媒體粉絲力量。
就廣播新聞而言,廣播記者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甄別新聞事件輕重緩急的能力,根據對新聞事件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寫作方法、傳播方式,將新聞事件及時準確的傳遞給受眾。如記者既可以有來自新聞現場的即時連線報道,也可以有來自新聞現場的視頻直播、新媒體平臺實時互動,還可以有新聞現場的側面報道、新聞背景的回顧補充??傊?,不必等到新聞事件結束后,再開啟寫稿編稿的工作,而是要做到對新聞事件的采訪和報道同步進行,通過廣播記者敏銳的新聞洞察力加以媒體融合平臺的傳播途徑,將新聞事件有聲、有圖、有人氣的告知給受眾,受眾手、腦、耳、眼并用,開啟全感官了解新聞事件,新聞傳播效果必然更為直觀、顯著。
廣播記者不要執著于廣播采編設備的使用,要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掌握更多的新技能。采訪中,手機可能會比采訪機應用的更廣泛、更方便,微信、qq可能會比郵箱、文字編輯軟件使用的更多、更頻繁,粉絲群、聽眾群、互動群可能會比熱線電話使用的更突出、更直接。廣播記者不再是只會用聲音、文字表情達意的群體,而是集編輯聲音、攝錄圖像、采寫文字、開得了直播、說的了故事、做的了活動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擁有一席之地。
結語
融媒體時代,對廣播而言,有挑戰、有險阻,當然更有機遇、有未來,因此,廣播記者要主動融入媒體改革,主動作為,拼出廣播新聞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