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是幼兒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時候,要靈活地扮演好活動中的多種角色,變主角為配角,變演員為導演,引導真正的主角——孩子邁向科學探索的殿堂。
關鍵詞:“做中學”;開發者;合作者;鼓勵者;促進者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是幼兒親歷對自然現象和科學發現的過程,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始終以“孩子發展”為本的原理。教師要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喜歡探索、喜歡科學。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我覺得教師可以扮演好以下四種角色。
一、 教師從科學活動內容的安排者到科學活動內容的開發者
一直以來,教師成為孩子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特別是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總是會把一些科學現象的原理以結論的形式告訴孩子。與此同時,孩子也常常為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困惑,由于沒有探究的習慣和環境,他們又會通過書本或老師直接獲取答案,久而久之,科學在他們眼中變得越來越神秘、深奧。但在“做中學”科學活動中打破了科學在孩子們心中的神秘感,讓孩子和科學親密接觸。
如:在自由活動的時候,孩子們玩沙包:誰的沙包往上拋得高,孩子們發現:在沙包落下來的時候,有的沙包落得慢,有的沙包落得快。孩子們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紛紛來問我:為什么都是沙包,有的落得快,有的落得慢。于是我就抓住孩子的這一興趣點,開展《怎樣讓物體落得快的》的主題活動。這樣,老師們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發現、尋找那些適合設計成“做中學”科學的主題命題,不僅拉近孩子和科學的距離,讓孩子和科學親密接觸,而且還充分體現了教師在“做中學”的科學活動中不但要“輸出信息”,還要“交換信息”,更要“開發信息”,使教師真正成為科學活動主題的開發者。
二、 教師從實驗的設計者到孩子探究的合作者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與孩子的合作,是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也是一種人文的關懷。因此,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極為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全身心地融入孩子中去,與孩子一起交流,與孩子一起活動。
如:我們班級里飼養了小蝸牛,孩子們紛紛帶食物來喂蝸牛,哪些是蝸牛愛吃的,哪些是蝸牛不愛吃的呢?于是有的幼兒提出疑問:“蝸牛喜歡吃什么東西呢?”老師就提出讓孩子用繪畫形式記錄下自己的猜想。之后,鼓勵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猜想給蝸牛喂食,驗證蝸牛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并沒有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直接告訴孩子們,而是把問題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這時孩子將有機會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并以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構知識的空間和時間,發現蝸牛喜歡吃的食物。在組織該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保持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并且要給予精心呵護和大力培植,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態度,共建輕松的科學探索活動的氛圍,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梢姡處熢凇白鲋袑W”的科學活動中既是孩子探究過程的引領者,又是孩子們探索的合作者。
三、 教師從權威的評判者到平等的鼓勵者
在科學活動中,教室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的多樣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創造條件。因此,當孩子在實驗操作中有了發現之后,無論他們探究的結果與設想是否一致,我們都盡可能地為孩子間的交流創造條件。
如:在《比賽青蛙跳遠》活動中,孩子們都自己選擇了廢舊的紙折了一只青蛙,在比賽中發現杰杰的青蛙跳得最遠。于是孩子們研究杰杰的青蛙為什么能得冠軍,文文說:“杰杰折青蛙用的紙比我們折青蛙用的紙厚?!奔鸭颜f:“杰杰在讓青蛙跳起來的時候,用的力氣比我們大?!狈品普f:“杰杰的青蛙折得比我們小,很輕,所以跳得遠?!碑斶@三位孩子分析完后,我問他們:“有沒有別的原因?”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钡诮芙芘赃叺某砍繀s盯著杰杰手里的青蛙,好像有所發現。我便走到他跟前問:“晨晨,你發現了什么秘密?”他說:“我發現杰杰的青蛙在尾巴這邊折得很多,所以跳得快。”說完,我讓晨晨拿出自己的青蛙在青蛙的尾巴地方往里面又折了一些,果然比原來跳得更遠了。我便提出疑問:為什么折得多就跳得快,折得少就跳得慢呢?我們把這個問題留到下一次實驗來解決!這樣無形中又為下次實驗設置了懸念,為孩子們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和余地。
四、 教師從知識、方法的傳授者到追求科學真理的促進者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孩子學習的指導者,更要成為孩子學習的促進者。那么,在活動中就要變“牽著孩子走”為“推著孩子走”,變“給孩子壓力”為“給孩子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孩子主動發展。
如:在活動《小紙不怕濕》活動中,孩子們把小紙放在杯子里,然后再把一次性杯子倒放在盛有水的臉盆里,孩子們經過幾輪的實驗,杯子中的小紙濕了,操作失敗了,孩子們對活動失去了信心。于是教師進行指導,調整他們的士氣,終于有孩子成功了,孩子非常的高興。教師鼓勵孩子在做實驗時,要善于動腦,細心實驗,總會成功的。孩子們經過反復實驗,終于發現只要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由于空氣的作用小紙浮在杯底,小紙就不會濕了。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必須給孩子們提供足夠的體驗和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們在深入的探究活動中進行充分的實踐思考、討論和交流,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也讓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直面孩子的問題,在師生共同的研究碰撞中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靈活地扮演好活動中的多種角色,變主角為配角,變演員為導演,引導真正的主角——孩子邁向科學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計彩娟,王善琴等.小小飼養員[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宋宜,霍力巖等.兒童主題博物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崔靈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亞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