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蘭
摘 要:隨著日益突出的環境破壞與環境糾紛 ,我國在各地建立了專門的環境審判組織,并進行環境審判的新機制的探索,這樣的組織模式和審判模式一方面為各地各級法院“專業集中”地解決糾紛、保護環境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阻礙了現階段環境司法的順利實踐,本篇論文就環境法庭審判機制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以達到用司法保護環境
關鍵詞:環境法庭;問題;建議
1 目前環境法庭審判存在的問題
1.1 環境審判機構設置混亂
設置稱呼不統一。地方專門環境審判機構的設立大部分是環境現實所迫,其潛在規律是哪里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哪里就會設置環保法庭,未從宏觀上去把握環境污染損害和環境損害救濟的流動性和長期性特征,其實用主義傾向明顯。從機構名稱上看,有“環境保護審判庭”、“生態保護庭”、“生態資源審判庭”等不同名稱,欠缺統一的稱呼規范。其次機構上下級不銜接,在上下級管轄的承接上,我國一般采取的是“兩審終審”,環保審判機構在級別管轄銜接上,明顯呈現出不對接的狀態。
1.2 具體改革措施的無法可依
我國環保法庭是“自下而上”地方自我主導的模式,這種改革方式往往是由地方高級法院或者上級法院通過發布一些規范性指導文件將涉及到保的案件從傳統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中抽離出來,由其指定的法院受理。通過高級法院或者上級法院發布指導性意見或者建議建立起來的審判組織,缺乏產生的法律基礎,無法律保障。
1.3 環境法庭審判模式的不規范
我國的環境法庭審判模式處于“交叉模式”、“三審合一模式”、“四審合一模式”、“五審合一模式”并存的局面,除傳統的“交叉模式”外,其他模式都無可避免地將環保案件中的民事、刑事、行政部分綜合在一個案件中進行集中審理。
1.4 環境審判機構的專業性欠缺
設立環境法庭組織的目的在于保護環境、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純粹意義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相比,環境資源案件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和技術性等特點,這就需要對環境資源案件進行專業性的審判。但是目前我國各地各級的法院在審判中的專業化方面則顯得十分不足,無論從證據的認定、審判的方式、執行的方式上,都無法做到專業化。環境法庭的專業性除了體現在審理過程的專業性外,還體現在的審判人員的也有專業性上。在審理環境案件時,不僅要求審判人員具有系統的法律知識,而且還需要科學技術知識 。我國基層環境法庭的審理人員往往是從原來的三個法庭中選出或者抽取出來,并不具備審理環境案件所要求的專業性知識。
2 針對環境審判法庭問題的解決路徑
我國環境案件的特殊屬性特定的時代背景,決定了環境審判基質需要制度創新以保障環境糾紛的解決在經濟、社會與生態上的效益共贏。環境審判制度的完善應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將環境保護作為審判機制中的戰略地位和中心任務,使其真正在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
2.1 加強環境立法
為彌補我國環境法庭改革中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推動模式的缺陷,也為了充分利用“自上而下”改革范式所具有的優勢,有必要在我國現有的“自下而上”基礎之上積極推進國家“自上而下”的改革范式。這就需要我國的中央和地方立法部門進行積極的立法,地方立法部門則需要在中央立法部門的改革指導之下,結合各個地方環境糾紛的具體情況和司法資源的狀態,進行適合地方需要的立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立法。
2.2 規范環保審判機構的組織模式
明確環保法庭設置的宗旨,地方法院在設置審判法庭、建立審判模式時的目的是不明確的,要么是為了解決越來越多的糾紛、要么僅僅是為了按照上級指示。在我國環境問題如此嚴峻的今天,毫無疑問地,保護環境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庭設置的宗旨,環境審判活動和后期的執行都應該圍繞該宗旨進行。實施環境司法專門化組織不僅是環境糾紛的審判機關,更是環境司法專門化改革推進的具體執行機構。
2.3 加強環境法院的人才培養
環境案件的專業性很強,它不僅涉及的法律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涉及到生態學、環境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讓具有普通案件審理經驗的法官來審理綜合性強的環境保護案件很難達到專業化審判目的。
1)加強審判人員的專業素質的培養。“多審合一”的綜合審判模式要求審理法官不僅在民事、刑事、行政審判領域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審判經驗,而且具有環境法律專業素養和一定的環境基礎知識,這就需要加強我們審判人員的專業素質。在環保法庭法官的選舉上,盡量選擇具備環境法知識或者有審理環境案件經驗的審判人員,法院也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對法官專業技能的培訓,讓他們除擁有法律知識外還有扎實的環保知識。
2)實施多元化審判人員的隊伍,為提高環保法庭處理主頁問題的能力,可以吸收專家參與到環保案件的處理工程中來,具體方式可以是讓他們以專家陪審員的身份加入到審判中來,也可以是提供專門意見的專家身份提供技術支持。
3)改變原來的績效考核制度。環境案件因為其立案和審判數量比較少,歷時比較長,不能以原來的結案數量或者說是調解結案數來對環保審判庭的法官進行績效考核。環境審判結構設立的最為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定紛止爭,而在于充分的司法資源來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的平衡,因此對于環境案件審判的考核應該以審判結果的實質效果為標準,從而調動他們專心審判符合保護環境要求的判決,維護真正的環境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郭書華《對當前環境資源審判的問題的分析》《貴州法院報》2015年9月
[2]黃云帆《論我國環境審判專門化的探索與發展》四川理工大學報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