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秀
關鍵詞:晉商;堡寨;建筑空間
晉商于明代前期興起,明中葉后發展迅速,清中葉達到鼎盛,清末又逐漸衰落,在明清商界雄踞長達五百多年。晉商泛指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介休、靈石等為代表的晉中盆地的商人(晉商十大家族),不僅創造了雄厚的商業資本,也留下了豐厚的晉商文化。晉商家族花費重金修建高墻院深的合院,為求自保再建堡寨,其修建的規模及布局更是體現出晉商實力與財力的雄厚,更反映出晉商富戶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防御自衛心理。
1晉商堡寨
堡寨又稱塢壁,是我國古代用于軍事防御而修建的土城,堡寨的出現是冷兵器時代對于村落安全的考慮,屬于防衛性能的建筑。堡寨分為軍事化防御為主的兵寨(古代駐兵堡寨遺址榆次長凝鎮長凝村)和以修建城墻作為防御設施的普通民寨(榆次聶店村王家伽西寨)。在晉中地區,堡寨大多指在村落外圍區域主要是依靠鄉村民眾或晉商家族人員來自行修筑村寨和族寨,都屬于獨立自保防御的民寨,而兵寨只占一小部分。因此,隨著社會的動蕩不安、戰亂頻繁,晉商為求自保不惜重金在故土修筑了不同規模的堡寨,堡寨的功能就有躲避戰亂進行防御的特性。如遇到酷暑炎熱的夏季,堡寨還有避暑納涼的休閑作用。
晉商堡寨始于明代嘉靖年間,興于清代咸豐年間并不斷的延續,分布區域在榆次、太谷、祁縣、靈石、介休等地,主要集中在榆次、太谷的堡寨較多,目前大部分建筑處于廢棄塌陷、毀壞嚴重。數據采集到榆次曾有堡寨17座,現存13座,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是榆次車輞常氏家族“崇原寨”;太谷曾有14座,現存12座,較完整的是太谷曹氏家族“青龍寨”;祁縣喬氏家族和太谷武氏家族曾共同修建的榆次“東寨”;靈石修筑的寨較少,主要有馬和鄉“三清寨”。
2晉商堡寨的選址及規模
晉中地區位于山西省中部,在太行山脈中段與太原盆地間。東依太行山,西臨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鄰,南與長治市、臨汾市相交,東北與陽泉市相連,西南與呂梁市接壤。晉中境內地形基本格局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分布,為修建晉中堡寨提供了有利的地勢條件。依山而建的重要的緣由還在于人們所居住的村落大都地勢平坦,不利于藏身及攻守。根據使用對象的需求又分為為村寨或族寨,一般會修建不同規模大小的堡寨在地勢險要、陡峻偏僻的附近村落外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顛,用來解決人們的臨時性居住生活。據民國《榆次縣志》記載,榆次富豪會選擇在山區或半山區,偏僻而陡峭的位置來修建堡寨,最早記錄的莊子鄉六臺村的“麓臺寨”、楊壁村“楊壁寨”和東趙鄉“訓谷寨”。這種利用自然地勢環境的特征來修建機關重重的堡寨,以此來躲避戰爭,保全村(家族)成員,更加體現出加強堡寨的防御體系的復雜性和安全性。因此,從堡寨的規模可以看出,小的山地修筑僅供臨時避難,設施較簡單,不具備長期居住生活及堅守作戰。規模相對大的山地建筑中,不僅可以臨時避難還可以提供房屋、生活設施、牲畜等,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防守,具備居住與防御功能。
3堡寨的建筑空間特征
3.1內向型空間布局
晉商堡寨內向型空間布局是封閉性的,具有高度自我保護與外界隔絕的防御性。從選擇的環境及地理位置,足以證明堡寨地勢的惡劣與兇險程度,具有最佳的視野角度防止外敵入侵;堡寨的外部不開窗僅設垛口,院內所有窗戶都向內開放,具有很強的領域感與私密性;高大圍合的厚重夯土院墻,能夠很好的阻擋大風、沙塵等惡劣氣候對院落的破壞,起到了調節微氣候的作用。
3.2中軸線對稱的形式
堡寨的院落平面呈典型的合院形式,以石券窯洞或磚面土窯為主。內部空間布局始終遵循著沿中軸線對稱的形式展開,以層層遞進的串聯式來組織空間結構,由南往北依次為入口——外院——正院——里院。對稱式平面與封閉式外觀成為該建筑空間的主要特征,這與傳統文化向來注重的儒學思想有關,與儒家提倡的“中庸”,講究“平和中正”相呼應。
3.3封建的宗法禮制
從堡寨的建筑布局中反映出古代嚴格的尊卑禮儀和宗法制度,依據地位和尊卑來布置房間,一般家丁的生活工作區域靠近入口,主人的活動區域會趨向院落的最深處,以坐北朝南的方位來營造一個堡院幽深的私密效果。有的堡寨內會修建廟宇、風水亭等,用來供奉神像和祖先的排位,以祈禱家族遇事逢兇化吉、萬事平安。綜合體現出封建的宗法禮制精神,更突顯出主人對傳統文化和權利地位的守護。
3.4文人的審美情趣
從堡寨的選址、規劃布局、建筑設計中,充分的反映出主人的文化修養及品味,所謂“三分匠師,七分主人”。為了迎合主人的審美情趣需求,窯內堡寨院落中設置有假山、魚池、花園、書院等,可以悠閑的在園中品茗散步,逃離世外紛爭。能夠在枯燥無味、密閉的高墻院深中,找尋一種輕松、雅致的文人樂趣,真正的體現出主人的個性特征所產生的強烈文化藝術魅力。
4堡寨的建筑空間結構
堡寨的建筑空間屬于封閉的內向型,由堡門、堡墻、壕溝、吊橋、外院、正院、里院組成。晉中堡寨屬于臨時的避難場所,外部空間的處理上借助有利的地形易于玫守,內部空間的處理上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及機關設置的隱蔽性,對于外敵入侵起到很好的自身保護作用。
4.1入口
晉商修建的寨大多會建在堡的十幾公里的外,地勢險要的山顛。堡墻外挖有人工壕溝或天然懸崖。通過門口處吊橋機關方可入內,堡門設有一個或南北兩個,避免出入口過多不易防守。堡寨的入口是通向內部空間的必經之路,有的入口在山頂下部的一個天然洞口,進入洞內上陡坡進入外院,這種隱蔽的入口設計,具有很高的防范意識。晉商堡寨的外墻高有十幾米,堡(寨)門厚重堅固,墻面有石砌圍墻或夯土墻,墻上設有垛口,具有堡壘厚重堅實的圍合感。如太谷曹家的青龍寨,堡寨的平面輪廓為由西向東的梯形,面積大約四千七百平方米,屬于太谷曹氏家族的族寨。堡寨的周邊為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壕溝繞于堡墻外。寨墻以當地的石料進行規整的壘筑,堡墻上砌有一百多個垛口。寨墻的石拱門有五米,墻高約十五米,門外有一個石砌的平臺,也只能通過南面的寨門進入。寨門平臺與深溝間設吊橋,吊橋通過機關軸孔控制,平時便于人馬通行,吊橋關閉時堡門的密閉性非常牢固。
4.2外院與正院
外院入口為進入堡寨內的首要空間,外院寨墻處設置孔洞,可以方便觀察外部路面動靜,有很強的區域限定性和警惕性。進入該區域院中間會修筑成方形天井形似甕城,可以在敵人入侵時做出有利的反擊。如在榆次“崇原寨”的外院內部設有暗道,需要經過吊橋才能進入里院,體現出特殊而隱蔽的防御細節設計。外院主要是守護人員和家丁仆人的工作區,守護人員居住在院內石窯,外院東面為磨房、西面為碾坊和車馬停臥區、牲口窯圈;正院為家丁仆人的生活區,院內以石窯或磚窯為主。根據堡寨的地形特征,從外院進入正院。院落四周以石砌墻為主,分隔的墻上開石碹門,一般正院會比外院高,院內西面有石窯,為家丁仆人所居住。根據堡寨的面積劃分出不同院落,如榆次“崇原寨”的外院,內分四個院落,東南兩院為花卉院;西院有磚窯七間,為管護人員居住;北院是果木院,有井口用以灌溉,形成生活設施必備區。有的堡寨在院內修建關帝廟或龍王廟,以此來祈禱保佑山寨的安危及來年的風調雨順。
4.3里院
從外院或正院,需要經過厚重的夯土院墻的石門,房屋大多為磚窯或石窯,此院為主人居住的宅院。有表達園林意境文人氣息的“青龍寨”,進入院內有座近十米高的假山,假山以南有兩個院,以北有三個院,窯屋約有六十多間,五個院落間各自有石門。窯內涂飾粉墻、門窗形式多樣、炕圍裝飾精美。這些窯屋內相套相通、開后窗可嘹望敵情,有的屋內設有暗室可藏身躲避。假山前面設有風水亭,沿石級而上山頂又設一座賞景亭供人下棋品茶。從假山后面沿石級而下,設有石欄魚池和彩雕影壁,這道影壁是南北五院的分隔界。整個院落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具有曲徑通幽之美感。有表達晉商的儒雅的含蓄的“崇原寨”,入口設內外影壁的堡門“大寨門”,房屋墻壁為磚包土坯,夯土的院墻厚七十厘米,每個四合院又有瓦房二十余間,該宅院依地勢變化,錯落有致的分布著十座四合院,使得堡的建筑特征與晉商大院的建筑格局合二為一。
5結語
綜上所述,這些晉商堡寨大多是半民用半軍事的特殊建筑,修筑過程中全方面的考慮了防衛系統,既滿足了晉商自給自足建立舒適家園的愿望還可以抵御外界的入侵,同時對外又可以彰顯自己的實力。目前,晉中堡寨由于晉商家族敗落及不同程度的社會動亂,使其處于無人管理、毀壞嚴重,有的甚至已面目全非的狀態。了解晉商堡寨建筑空間對其給予科學的保護及專業的修復。可以讓更多的人發揚與傳承晉商堡寨建筑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