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仁
水田機械技術及設備改進
李正仁
(黑龍江省水田機械化研究所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文章主要針對我國目前水田的發展狀況進行總結,以之前的發展水平為借鑒,爭取為水田機械技術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改進創新,爭取為廣大農民群眾創造更有利的工作條件。
機械設備;發展;創新;生產力
在我國現階段人數越來越多,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連年增長,現目前已經有許多的水稻種植合作社與連片經營地出現,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能夠讓機械化耕地技術得到大量的普及。
當前我國機械化耕地以及整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加深土地耕層以及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與此同時機械化耕地還需要具備對土壤中的水稻苗起到固定的作用,現目前在現階段我國的水稻機械化耕地整地的方式上大致相同,沒有什么現存的特點。水田機械化技術的實際應用為土地下一步的培育農作物的產生有利條件,并在保證耕深一致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原來人力的耕作方式逐漸變得稀少,保障土壤耕深能夠達到20 cm左右的深度,這樣的深度能夠提高土壤的實際蓄水能力,從而給水稻帶來較大的含水量。在實際應用水田機械技術過程中,還需要做到土壤地表保持平整,在進行機械化耕地作業之前,還需要根據實際的土壤情況去選擇適合的機械設備,這樣以保障土壤的生長結構不受到破壞。
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農業生產集約程度較低,不可以變成良性結合體,盲從生產,無規劃、無要求,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這些因素造成了農業生產成本增高、效益低下,農業生產競爭力相對較弱,投入大生產小。在專業對水田機械技術的研究只是占有少數,水田的使用位置也相對較少,工作條件劣。由于當前我國市場上運用的水田生產工具大部分是小廠所生產出來的,它的質量和技術要求在多方面都達不到很高的需求,與國外高技術的水田機械技術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農業方面的生產技術仍需提高,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率仍舊較低,農業助農仍處于緩慢時期,農民農業科技知識貧乏,大部分農人仍習慣于傳統生產的技術,能力與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請求具有較大差距。農民操縱的科學技術知識較少,科研的發明不能很好地行使于農業生產的實踐活動中,而且農民群眾的科技需求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科學種田還停留在起步階段。機械化發展的結構尚不平衡,經濟作物機械化許多環節還是空白,很多方面需要進行改進。
(1)農機農藝的使用需要進一步更好的融合起來。在我國農業上機械和農業技藝的發展各有特點,現階段需要把它們各自的特點結合起來,讓其優點得到充分發揮。做好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對發揮機械設備和技術的作用有著很大支持,從而推動農業達成產業化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加強對農機和農藝之間的相互協作,強化農機和農藝的制定準則,牢固農機與農藝共同發展的基礎,來實現農業生產水平特性與產量增大。
(2)在一定程度上當前先進的水田耕地機械設備要想實現大量的推廣,相關人員就必須要去依靠水稻重視的大量連片來進行實際的經營管理,不論是在普通的作業還是在實際的復式作業方面,都必須要進行大面積的重視和連續作業才能夠實現水稻的大批量產量,在通過發揮出機械設備的作用下,是能夠實現這個問題的。簡單來說,就是去轉變我國的水稻小規模重視模式,這樣能夠將小型的水稻種植設備放在大片的水稻天種植中去,讓其自身的實際效率得到應用,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對水田的耕種機械化進行普及。與此同時,水稻天的機械化種植作業是一個比較復雜并且呈現出整體的過程,不論是在機械化插秧以及機械化收個方面,傳統單一的程序是無法實現機械化的大批量作業的,這對于水稻的整體產量提高是有較大限制的。只有去把當前水稻的實際種植區域全面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才能夠有利于水稻先進化的耕地機械普及,從而實現水稻產量的提升。與此同時,因為水稻自身的特殊因素,水稻秧苗相對于耕地的要求以及插秧的管理工作都是相對較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要想讓水稻的種植機械化得到大量的推廣和實現,就必須要鼓勵水稻種植戶進行水稻集中種植和培育,通過這樣的措施是為了保障水稻秧苗的種植一致性,從而減少水稻苗對于機械耕地工作的實際影響。按照水田生產水平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在滿意農業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運用機械技術對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首要意義。
通過對水田機械技術的改進來加快農村耕地經營機制改進,依據科學性、前瞻性、有效性要求,主動摸索達成農村土地發展的新要求,一攬子解決當前或今后一段時間可能遇見的問題和困難,使機械的發展更好的創造出農業水田生產使其總值提升。水田機械技術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勞動力的使用,使勞動力、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發展。
[1]王玉超,丁原波,鄭艷玲.黑龍江墾區水田機械要加強管理[J].現代化農業,1995(7):26.
[2]王積強.水稻田耗水量試驗設備與測試方法的改進[J].灌溉排水學報,1985(1):25-28.
[3]王帥.水田機械化整地技術及適用機械[J].農業科技與裝備,
[4]胡曉輝.我國水田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7(8):85.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14
S233
C
2095-1205(2019)05-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