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武漢 430071
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的不斷推進,重大建設項目穿越風景名勝區的現象時有發生。重大建設項目能否在風景名勝區內建以及如何建,是擺在風景名勝區管理部門面前的一大難題。目前在我國重大建設項目穿越省級及以上風景名勝區必須進行規劃選址論證,且同時開展景觀影響評價,并作為規劃選址論證的重中之重,這也是踐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綠色生態觀。目前在規劃界關于重大建設項目穿越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影響評價有一定研究,然而對于重大建設項目對景觀產生影響后如何采取減緩措施,目前研究的較少。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以348國道巴東北段穿越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神農溪景區為例談談采取何種方法減緩對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影響。
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位于長江上游,地跨重慶市與湖北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348國道是湖北省西部的一條重要公路,是連通我國中部至西部的重要東西向國家主干公路。348國道在巴東縣境內大部分由現狀334省道和327省道升級而成,小部分根據地質條件局部新建。348國道穿越神農溪景區的規劃選址論證和景觀影響評價通過工程可行性、規劃符合性、生態資源影響、旅游設施系統影響等多方案比選后確定本推薦方案。本文介紹的景觀影響減緩措施是基于項目推薦方案的路線進行研究的。
為使348國道的建設對神農溪景區的景觀影響降到最低,提出設計期、施工期和運營期三個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的減緩措施。設計期的減緩措施主要是道路自身的施工設計和道路兩側綠化植被設計;施工期的減緩措施主要是施工人員在作業時減少對施工作業區周邊綠化植被的影響;運營期則注重的是管理,減緩措施主要是針對環境和規劃管理部門提出的措施。通過全生命周期的景觀減緩措施的實施,將公路建設項目對景區的景觀影響降到最低,使既滿足社會長遠發展需要又能保護自然環境。
3.2.1 邊坡設計
切實貫徹落實 “綠色環保理念”,充分考慮土石方平衡,減少開挖量,減少對山體的破壞。道路開挖土方盡可能回用,棄渣集中堆放,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和植被的破壞。擋土墻可以采用遮蔽種植的方法,種植灌木與常綠樹將其掩蔽,還可種植攀緣植物,以改善視覺效果。如擋土墻或護坡表面需要外露,其表面的材料、色彩、質地等應和周圍自然環境或道路環境相協調。
3.2.2 橋梁設計
規劃設計中通過采用融合法,使橋梁的色彩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與環境互相融合,與自然協調。橋梁在橋式、橋型及墩臺的設計中應盡可能選擇體量輕、跨度大的橋式結構,橋梁的外觀色調宜以淺灰等冷色調為主,以弱化橋梁輪廓線,盡可能使其融入景區的峽谷風光中。
3.2.3 隧道洞門設計
優先考慮采用環保型洞門,盡量減少洞口邊仰坡的開挖,避免對景觀環境造成大的破壞。施工完成后,隧道洞口邊、仰坡及植被遭到破壞的地方恢復植被。選擇適宜的樹種、草種,達到防護工程、改善路況、綠化環境、美化景觀的目的。隧道洞口采取自然栽埴方法,增加工程與環境的融合度,可采用端墻式、臺階式和削竹式洞門,減小對山體樹林景觀性的影響。
3.2.4 植被綠化
沿神農溪一側種植樹木,采取草地、灌木、喬木等多層次的綠化種植進行有效遮擋。在樹種選擇上除考慮選擇當地適生速成樹種外,在布局上還應考慮多種樹種的交錯分布,提高道路兩側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恢復林緣景觀,增加抗病害能力,并增強廊道自身的穩定性。
3.3.1 景觀生態完整性保護措施
禁止在臨神農溪段設置施工生產生活區、棄土場、材料堆放場和施工便道等對景觀有影響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劃定施工區域,在施工地點外圍100m處懸掛明顯標識牌,禁止除施工作業人員和其他車輛進行施工區域,減少對景區的影響。嚴格按照工程設計,盡量減少新建施工便道的數量。施工結束后,選用當地常見樹種及灌草種類進行種植,注重喬灌草的搭配,保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3.3.2 植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對建設中永久占用耕地、林地部分的表層土予以收集保存,以便施工結束后復墾或選擇當地適宜植物及時恢復綠化。防止外來入侵物種擴散,對外來物種的危害以及傳播途徑向施工人員進行宣傳;對現有的外來種,利用工程施工的機會,對有種子的植物要現場燒毀,以防種子擴散,在臨時占地的地方要及時綠化等。
運營階段的減緩措施主要是針對環境監管部門和規劃管理部門提出要求。由于穿越一級保護區,必須嚴格監管、合理調控,并控制擬建公路兩側道路商業的發展,以免造成城鎮村落景觀代替農村景觀或自然景觀。加強景觀維護,樹立警示牌,發生對景觀有影響的行為及時制止,勸導教育,并恢復至以前水平。
風景名勝區是人類寶貴的風景資源,是必須嚴格保護的。在不得不進行必要的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時,必須經過嚴格論證,謹慎建設,盡最大程度減小對風景名勝區的景觀生態影響。本文通過設計期、施工期和運營期全生命周期的減緩措施,以對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