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攝影測量與遙感中心 遼寧 沈陽 110034
前言:測繪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測繪要求相應提高。對于測繪從業者來說,應參照產業標準循序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將質量把控工作落實于過程。本文針對“1:1萬基礎測繪DLG數據質量控制”論題深入分析,以便為測繪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從整體上提升基礎測繪質量。
DLG數據全稱即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其在基礎測繪工作中廣泛運用,并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1:1萬基礎測繪DLG數據存儲于數據庫,數據庫利用圖庫一體化技術進行信息存儲,并直觀呈現要素間關系。即便自動化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但DLG數據編輯處理環節仍需人工輔助,由于輔助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偏低,這意味著DLG數據的誤差幾率大大提高,致使測繪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為減小DLG數據誤差,提高測繪決策有效性,勢必要落實DLG數據質量控制工作于過程,從整體上優化測繪產品質量[1]。
控制1:1萬地形圖DLG數據質量的過程中,為實現整體質量控制目的,應從以下幾方面策略入手,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當前測繪產品常用檢查方式有三種,對于自動檢查法,即憑借質檢軟件自動生成質檢結果,檢查內容包括編碼、值域、要素分層等。如是檢查,能夠縮短檢查時間,并提高檢查效率,最終測繪產品質量能夠得到保證。例如,某省基礎測繪院自行研制自動質檢軟件,該軟件質檢功能完善、優質生產環節把控等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最終得到的1:1萬地形圖DLG數據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于輔助檢查軟件,即利用圖形編輯工具輔助數據結果判斷及分析,以此縮小檢查范圍。對于人工檢查,即利用質檢人員主觀判斷能力、豐富質檢經驗來審核1:1萬地形圖DLG數據的真實性。最具推廣價值的檢查方式,即人機交互方式,所得到的檢查結果能為測繪決策制定提供參考。
所謂立體檢查,即根據設計書提出的要求針對數據進行精確度控制。在此期間,檢查人員基于數字立體攝影測量工作站完成立體數據采集及檢查任務。數據采集的過程中,遵循特定要求(要素禁止自相交;線狀要素符號部分置于采集向右側;數據采集保持獨立性;要素禁止重復數字化;多屬性公共邊單次采集;單粗線以符號中心標準進行采集),以免出現遺漏采集、重復采集現象[2]。
空間參考方面,借助質檢軟件逐項檢查坐標系統、圖廓交點坐標、投影參數、公里網線交點坐標等內容。精確度方面,針對位置精度、時間精度、屬性精度細致檢查,其中,位置精度即直觀顯示不同地形的平面誤差、高程誤差、等高線等要素;時間精度即參閱以往資料及成果數據,將其與相關要求對比;屬性精度即檢查要素分層、要素編碼、要素分類、要素屬性值等內容,觀察該內容是否存在誤差。完整性方面,檢查是否出現要素遺漏現象,并用質檢軟件及人機交互方式予以排查,并深入分析漏檢、誤檢原因,制定優質檢查的有效策略。表征質量方面,將幾何類型、幾何異常、要素取舍、圖形概括、要素關系、方向特征、符號配置、注記作為重要檢查內容。必要時輔助回放圖檢查法,以此保證檢查結果的真實性。邏輯一致性方面,圍繞概念、格式、拓撲關系內容的一致性詳盡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借助質檢軟件予以檢查,針對不當的拓撲關系及時排查,并提出可行的改正意見。
1:1萬地形圖DLG數據編輯的過程中,針對編輯成果細致檢查,檢查過后,完成信息錄入、錄入校驗等工作。專項檢查內容闡述如下:
控制點檢查:針對各級過程式測量,即參照理論值完成三角點輸入、參照點注記完成水準點位置確定。水系及其附屬設施檢查:河流名稱、線狀要素準確標注,并通過截圖方式保留質控信息;根據堤坡投影寬度將其歸屬于線狀要素亦或是面狀要素,并獲取堤頂線的相關信息。居民地及基礎設施檢查:根據街區輪廓特征顯示情況判斷其是否符合綜合表示標準,參照面狀要素完成信息采集任務,并繪制邊線構面。工礦設施點狀符號以及注記要素無需存留。管線檢查:高壓輸電線電壓、管道輸送物名稱、通信光纜均采集注記,且支持屬性錄入;采集項目排除電桿塔。交通設施檢查:火車站、汽車站錄于屬性表;不同等級公路面和中線依次錄入相應屬性表,且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相一致;參照制圖要求檢查道路邊線。地貌檢查:視地形圖,每 面積內高線高程標記最少為三個,標記適當分布;示坡線多出現在斜坡方向,且判讀難度較大的區域;凹地示坡線以等高線極值個數為顯示依據。境界檢查:境界要素連續分布,高、低等級境界為統一路徑時,只需顯示高等級境界;獨立表示保稅區、開發區境界。政區檢查:國家級人民政府有權分配自然遺產區、自然保護區的范圍界線;農林牧場區分界線用鄉鎮界限表示。植被檢查:客觀掌握土質符號;總結土質要素與土質符號配置問題;同地段生長的植被要素,遵循少于三種的配合表示法[3]。
總結:綜上所述,1:1萬基礎測繪DLG數據的質控活動大范圍開展,鑒于此項工作具有復雜性特點,故而,應不斷創新檢查方式,并運用可行性檢查策略,確保測繪質檢工作落實于細節,確保設計后的產品符合行業標準,以便為基礎地理信息開發提供可靠支持。因此,測繪產品質控人員應以此為借鑒,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測繪產品質量過程式把控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