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雪
信息化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徐雪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266000)
信息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逐步由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依托各類信息化手段,可轉變農業經濟運作模式,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信息化;農村;農業;農村經濟;問題;對策
當下,農業信息化主要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領域,高效整合應用各類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農業信息化的核心是依托信息化技術與機械化手段,推動農業經濟體制深化變革,從而優化改進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在農業信息化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日趨合理化、規范化與便利化。信息技術作為農民群眾傳播生產技術、分享生產經驗的重要媒介,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完善農民科技素養。農業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能夠為基層農民群眾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提供渠道,進而激發其參與農業生產的熱情,學會轉變農業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伴隨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科技普及率不斷提升,且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日趨標準化與規范化,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現階段,信息化已逐步滲透到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并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內容。信息化的推廣普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讓基層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購買所需的商品,且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銷售,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經濟效益。
農業信息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民群眾的經濟收益,擴張農業經濟體系,確保農民在參與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享受到公共文化事業的優質服務。
信息化的普及,使我國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水漲船高,其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農業信息系統為基層農民群眾提供了農產品各階段性市場價格變化信息,為優化資源配置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農業信息系統也會為農民群眾提供農產品質量標準信息,調整農業生產規劃,從而解決農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低等問題。
農業信息化能夠為基層農民群眾提供充足的農業信息資源,確保投資與生產決策的合理性與精確性,避免因信息不完備,導致生產的盲目性與滯后性。并且其還能維持農產品市場供需平衡,降低市場風險。另外,農業信息化可以實現雙方的直接交易,省略中間環節,壓縮交易成本,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
我國農業種植區多集中在偏遠地區,受到經濟發展的限制,整體教育水平偏低。而基層農民群眾作為農業種植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存在信息化意識淡薄、信息技術水平不足等問題。再者,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制約,以及基層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低的影響,導致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受阻,實際建設成果不達標。基層農民群眾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是應用農業信息化就似乎的實踐者。為此,農民群眾對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接受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成果。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保障。縱觀我國農業地區建設現狀可知,基礎設施落后屬于共性問題。近年來,盡管我國逐步加大了農業信息發展的投資比重,但基于整體信息化建設基礎薄弱,使得資金投入仍略顯貧乏。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專項投資不足的雙重制約下,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時代發展脫軌。
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包括農民、農村地區及農業合作社等。農業信息服務對象較多,且不同服務對象存在本質性差異。基于此,農業信息服務應當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對象的基本需求。具體來說,就是要拓展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優化基礎設施。然而,結合農村地區網絡信息結構來看,農業信息數量有限,類型單一,且信息內容缺乏針對性,根本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基層農民群眾的信息化意識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成果息息相關。為此,各地方政府部門需加大對農民群眾專項培訓工作的投入,積極落實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且強化農民的信息化意識,深化其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知,為推廣普及信息化技術奠定基礎。再者,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各地方政府應當深化生產人員與經營管理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理解,實現與相關生產部門的協調配合,從而形成完整的網絡資源庫,促進信息的交互與資源的優化共享。
各地方政府需要結合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現狀,創建產業示范基地,以提升示范基地信息化建設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在加快示范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當地政府部門還需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確保基層農民群眾快速掌握信息化技術,并拓寬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奠定基礎。
推行農業經濟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由于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健全相關機構的內部管理體制,確保管理的規范合理化。在保證內部體制統一化的基礎上,擴張農村地區網絡化建設覆蓋范圍,促進網絡資源與農業資源的有機整合。另外,各地方政府還需根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拓展農業信息來源渠道,以信息化技術為基準,深入挖掘與分析信息,以此獲取完整且有效的農村信息資源。
信息化網絡技術在采集與處理信息方面具有諸多優勢,可實現信息的雙向傳遞,進而提高信息交互效率,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然而,縱觀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可知,計算機普及程度低屬于共性問題,而基層農民群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仍以電視、廣播等媒體形式為主。對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當促進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技術的協調配合,為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由于傳統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信息傳遞滯后,導致市場需求與農產品供給鏈條之間出現脫節的情況,經常會出現農產品生產過剩而滯銷,這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因此,當地政府應規范和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及時、有效地向農戶發布市場信息,科學生產與經營,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加快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進程,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深化變革,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與此同時,為扶持特色農業經濟產業,增加基層農民群眾經濟收益,還需構建優質的農村居住環境,不斷促進農村地區的良好發展,以此縮小城鄉差距,為構建特色主義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1] 周文華.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9).
[2]李運兵,劉全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農業,2018,432(15):61.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39
F327
C
2095-1205(2019)05-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