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全
(甘肅省臨澤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臨澤 734200)
臨澤縣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總面積2 729 km2。全面水資源豐富,臨澤縣地表水資源量12.95億m3,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m3。黑河、梨園河平均徑流量分別為10.49億m3和2.31億m3。有中小型水庫8座,總庫容3 350萬m3,發展漁業養殖得天獨厚。
全縣漁業養殖面積達3 273畝,養殖場戶29戶,水產品總產量達580 t;全縣漁業總產值達到1 800萬元。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年水產苗種投放達到200萬尾,年鮭鱒魚發眼卵及苗種生產能力超過2 000萬粒,供應周邊市區的苗種供應。養殖品種有:草魚、鯉魚、白鰱、花鰱、福瑞鰱、松浦錦鯉、虹鱒、金鱒魚、鱘魚、七彩鮭魚、河蟹等二十多個品種,創新健康養殖模式,優化品種結構,大力引進漁業新品種,引進各類優質魚種70余萬尾,其中,其中鯉魚10萬尾、草魚30萬尾、鯽魚20萬尾,花白鰱10萬尾。引進名優特水產苗種60萬尾。其中鱒魚類40萬尾、鱘魚10萬尾、斑點叉尾10萬尾,示范面積500畝以上,推廣河蟹養殖面積200畝以上。
全面貫徹《甘肅省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規定》和《臨澤縣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責任清單和臨澤縣各級干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要求,切實履行屬地監管、綜合監管、行業監管職責,嚴格落實 “一崗雙責制”,切實擔負起本區域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結合工作職責,針對薄弱環節,制定行之有效的檢查作方案,周密安排,細化任務,落實責任,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入全縣漁業生產一線,以各水產養殖合作社的特點和實際,對用藥、用水、用電等設施,全面排查各類隱患,對排查出的隱患和問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臺賬,下發整改通知書50余份,各養殖場(戶)按照《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建立建全養殖生產日志和用藥記錄。
一是以發展休閑漁業和冷水魚養殖為重點,支持發展高效、生態、健康水產養殖,引導發展休閑垂釣、觀光旅游、觀賞漁業等多種形式的休閑漁業,帶動養殖戶增收。培育壯大養殖戶,鼓勵養殖戶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創新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以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全縣發展休閑垂釣、觀光旅游、觀賞漁業等休閑漁業點8處。
二是切實完善服務體系,增強服務能力,完善技術推廣、病害防治、環境監測、質量檢測等養殖環節的監管,為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三是健全行業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養殖證、苗種生產許可證、苗種產地檢疫和質量安全監管等行業管理制度,依法行政,規范管理,逐步形成健康養殖長效管理機制。
四是加強示范點建。2018年建立了科技示范點兩個,分別是祁連雪水冷水魚養殖場、唐灣元杰農牧有限公司;示范面積65畝,引進鱒魚、鱘魚、斑點叉尾魚等新品種20多萬尾,進行高產高效養殖模式試驗示范。同時,實施了省市漁業部門下達的《池塘魚菜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通過在池塘水面種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發達,生長時對氮和磷需求高的特性,通過水質調控方式,在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循環系統,達到魚和菜和諧共生。
五是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在黑河流域臨澤板橋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各類魚經濟魚種300萬尾,價值40萬元;特種魚類祁連山裸鯉魚種6萬尾,價值18萬元。新華鎮首屆鄉村旅游文化觀光節“宣威杯”釣魚大賽、板橋鎮紅溝村荷花池、平川鎮單家莊瑞鵬漁莊、三壩灣鄉村景區共投放各類經濟魚類1 500多kg,紅山灣水庫投放祁連山裸鯉1萬尾。
為了強化春季禁漁工作,認真落實捕撈許可制度,加大打擊破壞漁業資源和水域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促進該縣水域生態文明建設,以黑河水域為重點,在犬縣開展了第一、第二季度漁政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炸魚等非法捕撈行為。積極配合市漁政管理站開展漁政執法檢查,大力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打擊涉漁違規違法行為,切實保護好黑河流域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
由于漁業在畜牧業當中所占的分量小,再加上政策、項目、資金的扶持力度很小,養殖戶的發展積極性不高,大部分養殖戶還處在老式的養殖方式,個別水產養殖戶已經退出了水產養殖的市場。
企業與農戶之間大多是單純的買賣關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造成水產業帶動乏力,產銷銜接不通,制約了漁業的快速長遠發展。
一是積極向水產主管部門匯報,爭取在漁業上給與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正確引導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推進,抓好戈壁農業發展。為進一步加快全縣漁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積極探索研究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新創建“戈壁農業農林牧高新示范園”,主要以設施化養殖溫棚、跑道式養殖池、高標準的高位溫棚蝦池等設施,配套以鱸魚、桂花魚、蝦養殖為主,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模式。
三是不斷深化基層漁技推廣體系改革。抓牢全縣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基層漁技推廣機制,大力改善推廣條件,繼續全面加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規范化管理,實現漁技服務直接到村、漁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塘、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漁技推廣新模式。結合實際,水產技術推廣站建立“四位一體”的漁技推廣體系,健全區域性水產技術推廣、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漁業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
四是抓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繼續強化黑河流域增殖放流的規范管理,開展市縣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示范基地建設,加強苗種質量監管,科學合理選擇放流品種和區域。積極爭取省市上的漁業增殖放流項目,在黑河流域臨澤段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優化種質結構,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五是持續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監管,配合省市業務部門做好水產品、產地質量安全監管及抽檢,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100%。同時加強漁業投入品監管,完善養殖三項記錄檔案,切實加強漁政隊伍建設,加大漁政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