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反“四風”的明確要求和常抓嚴管下,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基本收斂,但作為四風之首的形式主義卻有所抬頭。
形式主義的種種表現
政治學習的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于黨組織布置的學習任務,不注重學習、領會精神實質,不切實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應用,而是熱衷于各種表面形式。
對待上級的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和部門,不努力理解和落實中央和上級的指示原意,而熱衷于表面的復述;明明看到在具體的決策內容、實施步驟、工作方法上有需要優化完善之處,卻以“看齊意識”為名知情不報;個別機關,早上一上班互相打聽的第一件事就是“領導有沒有新的指示”,一有指示就“放下一切工作專心學習”;等等。在人民論壇組織的對“形式主義原因”的調查中,位居第一就是“唯上是從的官場不良文化”。
文件會議中的形式主義。 一些地方和部門,發文、開會,首先考慮的不是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是要通過“文山”“會海”為自己“打卡”“留痕”。所以,提法和要求層層加碼,表態和調門越拔越高。形容詞、排比句、數字陣,大話、空話、套話連篇累牘。號子越唱越高,干貨越來越少。
決策執行上的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和部門,決策時,只看形式上是不是“政治正確”,能不能“契合上意”,不看實質上是不是合理可行,能不能順應民意。執行時,則只看是不是為自己免責避險,不看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更不顧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實際影響。
形式主義造成的危害
形式主義還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習總書記在論及文風時指出:“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如果形式主義蔓延,黨政干部個人在人民群眾的形象可能會變成“虛頭巴腦”,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性質可能也會大打折扣。
形式主義更會嚴重扭曲對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景的預期。習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這次偉大覺醒,在把中國從國民經濟崩潰邊緣拉回來的同時,也把中國從形式主義登峰造極的泥潭中拔出來。而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真諦,就是不拘形式、不唯本本、不搞爭論、發展經濟。雖然中間有過重慶唱紅打黑的回潮,但黨中央一直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如果形式主義死灰復燃,很難讓人沒有“回到過去”的聯想。習總書記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因此,反對和遏制形式主義,也應該從思想路線、激勵約束、政績考核、問責機制等各方面多管齊下。
(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