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寶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與鄉村的關系經歷了城鄉分離、工農并舉、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再到當前的城鄉融合發展階段。為進一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和緩解城鄉發展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方針。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與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期望已成為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借助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論,對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和發展路徑予以探究,旨在為促進中國城鄉的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論概述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論認為,城市與鄉村的對立是屬于歷史范疇的,這種城鄉關系勢必會隨著一國或地區生產力的發展而步入城鄉融合的狀態。馬克思認為,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均是生產力發展至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城鄉分離的最根本的動因則是社會分工。此外,馬克思還從所有制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城鄉差別與利益對立的原因,即私有制。在私有制社會背景下,城鄉社會成員因自身經濟利益差異從而成為彼此對立的階級,通常,這種對立表現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中剝削與被剝削階級的對立,從而導致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失衡,同時,也擴大了城鄉差距。由此可見,雖然馬克思認為城鄉分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其也對因城鄉分離而導致的城鄉對立、城鄉間差距的持續拉大和城鄉間的不平衡發展作出了批判。根據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消除城鄉對立和城鄉差別的核心辦法是生產力高速發展,進而帶動農業技術的發展,在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同時,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
二、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
(一)城市化拉動機制
城市化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拉動機制主要表現在加速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轉移上。在科學、適度的城市化進程當中,非農生產會形成對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吸引,在緩解農村地區土地壓力的同時,也能夠適當擴大農業規模并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以此來縮小工農差距和城鄉差距。此外,城市化在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的同時,還會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活動中解放出來并使之進入城市轉入至二三產業,在掌握新的技術理念、服務理念和技能的同時,將原有耕地的承包權或經營權予以移交,有利于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二)生產率促進機制
馬克思十分看重生產率緩解城鄉對立、促進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作用,他認為,農村地區人口分散與城市工業地區的人口集中這一情況只適用于工農業發展有所欠缺的階段,而此種情況將隨著工農業的不斷發展得以改觀。對于我國而言,城市中因存在大量勞動力而產生了較為高效的橫縱向分工,依托于大量資本展開技術研究應用與科學的管理工作,可以促使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同時也使得城市可以大量、高效地生產產品與提供服務,進而使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得以滿足,以此來促進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在城市發展的拉動和農村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村投資的資本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就使得城市中的資本進一步流入農村,在農村獲得社會化、持續性投資的同時,有效促進了農村地區的人口就業與經濟發展,這對于實現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市場與政府推進機制
在市場推進機制方面,現階段,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持續推進,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這使得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得以持續改善,并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進而帶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使得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政府推進機制方面,政府的經濟發展觀念與戰略對于城鄉融合發展程度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包括我國政府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大都具有相應的政治性,進而直接決定和影響了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機制,這使得城鄉經濟的融合、互動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政府不僅是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而且是政策制度的重要執行主體,因此,政府對于城市和鄉村的政策偏向直接影響著城鄉是否能夠融合發展以及融合發展的程度。
三、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促進經濟融合
經濟融合是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城市與鄉村明確分工,相互促進,在打破原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各有側重、雙向融合發展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城鄉間的融合并非二者簡單的空間融合,而是一個有機集散、彼此高度合作的空間網絡體系。一方面,通過借助市場機制,促進城鄉間的資源、資金以及知識技術等實現科學有序的流動與組合,另一方面,在遵循城鄉發展互補原則的基礎上,對流動于城鄉間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實現城鄉經濟的融合發展。
(二)加快社會文化融合
加快社會文化融合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推動社會文化精神的融合,即在特定區域中,居民間并非均具有親屬關聯或就業上的關聯,但一定存在社會文化上的關聯,長期處于統一文化中,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社會理想、文化精神以及價值判斷。由此,城鄉精神融合無疑能夠幫助城鄉居民養成對社會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對于我國而言,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更多地體現在城帶鄉的這一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上,通過提供符合城鄉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使城鄉居民能夠方便、平等地享受各項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增進城鄉居民對各自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城鄉文化平等交流,進而實現城鄉間社會和文化的融合。
(三)推動制度融合
城鄉制度融合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大的制度環境上的融合,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制度的協調與融合,具體來說就是,城鄉關系的發展應順應社會發展的整體潮流,從各自經濟、政治、文化制度中找出有助于自身發展的各類制度因素,并在學習、交流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二是城市與鄉村管理制度的融合。城市與鄉村的管理工作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來展開,但在城鄉管理的實際工作中,由于目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能會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未來農村人口的自主創業情況將會越來越多,將“農民”打造成具有吸引力職業的這一目標也必然會逐步實現,這就要求農村地區也必須適當借鑒和引入城市的管理制度來提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提高城鄉融合效率。
四、結語
本文在對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論進行闡述和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展開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包括城市化拉動機制、生產率促進機制和市場與政府推進機制。未來,我國應進一步推動城鄉間的經濟、社會文化和制度的融合,為實現全面的城鄉融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