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娟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媒介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送載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大學生的接受能力比較強,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本文通過對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有效建議。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網絡信息技術被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中,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如何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雖然互聯網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建了新方式,但是就目前來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還是容易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滿足新環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整體效果不好,因此高校要重視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問題并展開分析,建立有效的方案去應對這些問題,以提高工作質量。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學術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定義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網絡技術下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這個工具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種是從網絡的本質出發,利用網絡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作為一種教育環境存在。在這眾多的觀點中,認可度較高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或計算機,在虛擬的社會中進行傳播和教育,從而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等產生影響。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由于大學生平時的生活、學習等眾多方面和網絡有很大的聯系,利用網絡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動態,所以,在新時代高校必須把網絡當作教育環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才能使教育具備針對性。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所處的環境不同。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主要是實際的事物和現象,是一種處于實際物理環境中的活動。其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不一樣。在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一般處于主導或者主體位置,受教育者一般處于被動的位置,很難發揮出其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沒有明確的定位,兩者之間是平等的,在一些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是可以互換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因素不一樣。和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平面的學習內容變成立體的,內容也更加全面豐富,并且更具客觀性、靈活應變性,它的本質政治性一般隱藏于歷史文化知識和信息技術的背后,具有的負面信息也比較多,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引導作用,在進行比較后選擇更為適當的方法。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1.突破時空限制。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比如時間、地點、文化等,且一般采用的是面對面的教育,如果學生沒有參與教學過程,那么就無法輕易把它補回來。但是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這些因素的限制,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也變得更加自由,能夠隨時參與。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依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和計劃去選擇教學的內容,內容比較單一老舊,包含的信息比較少,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儲備的知識也可能不充分,滿足不了學生成長的需要。而網絡環境中信息非常豐富,涵蓋面廣,涉及的領域也很多,更新速度快。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式是講授式,教師講、學生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在逐漸降低。因此在當前,很多高校開始使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其豐富性和多樣性開展教學工作。比如創建網站、提供學生交流的平臺、心理咨詢服務平臺、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空間等,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教育者還可以通過網絡技術采取語言、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網絡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網絡信息具有廣泛的來源,各種信息的標準不能統一,世界范圍的各類文化都能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產生碰撞交流,各種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也在逐漸變大。許多人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見解、參加討論,具有很濃的感情色彩,尤其針對某些比較熱門的話題或者焦點,在發表見解時可能會言語使用不當,這對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2.網絡造成大學生的道德意識缺失。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了道德自律和他律,社會中的道德輿論會對人們的個體行為產生約束。而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各個國家的道德規范不一樣,沒有統一的道德標準去約束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網絡秩序需要網民自覺維護,這要求廣大網民具有較高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但是因為網絡具有匿名隱藏的特點,太過自由,容易造成網民道德意識的缺失,道德規范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3.網絡降低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是需要社會上的每個成員去承擔的,需要人們自覺履行自己的責任義務,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和集體負責,能夠恰當地處理各個部分的關系,這對于個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意義。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特點,網絡上的很多負面消息對大學生造成了消極影響,阻礙了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降低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其不能很好地在社會上發展。
4.網絡造成人際關系的疏遠。對于大學生而言,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現在的大學生是在新時代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長的,雖然網絡覆蓋面很廣,但局限了學生的活動空間,拉大了人與人的距離,造成人際疏遠。
三、網絡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現在,很多高校還沒有意識到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有的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使用的方式過于簡單,且在網絡環境下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降低了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效果和質量,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是引導者和帶領人,其教育思想的更新對于大學生接受相關知識有很大影響,所以在網絡環境下,教師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才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高校的相關負責人也要清楚地了解網絡的優點和缺點,積極整理和收集網絡中各種優秀的思想教育資料,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可以提高整體的效果。
(二)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內容
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能及時創新,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形式太單一,因此,高校需要根據現代大學生的行為和個性特點進行創新,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比如,通過網絡創建平臺傳播和宣傳傳統的文化知識,還可以制定各種主題來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及時傳播網絡上健康的價值觀和文化資源,讓大學生能夠利用相關平臺接收正能量。同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現在網絡環境中充斥著各種不健康、非主流、灰色文化,這容易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大學生自甘墮落,影響其心理健康,因此要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
(三)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校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授,這種傳統的講授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學校需要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突破傳統教育方式的限制,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和優秀的資源。比如,可以構建學校官方網站,及時更新并實時提供相關動態和政治思想等,還可以通過網絡來組織各類活動,開拓大學生的眼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四)利用網絡文化作為教學工具
在網絡環境中,教育者可以將網絡作為教學工具,將理論知識和網絡中有用的信息進行結合,給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學習環境,還可以利用網絡監管的功能對學生網絡行為進行管理,致力于打造一個優秀的網絡空間。同時,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交流軟件指導學生,使其能夠正確對待網絡上的各種問題,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上好的資源促進自身的發展,防止不健康的信息對其產生惡劣影響。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要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燕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J].品牌,2014(5).
[2]王冬梅.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6).
(作者單位:鄭州商學院)